今天拜登乘坐空軍一號飛抵德國巴伐利亞,西方兩場宣揚已久的“重磅”峯會隨即接連登場。

除了俄烏衝突這個美歐面前的當務之急,“中國威脅”也毫不意外地被渲染成關鍵議題。正在召開的G7峯會不僅推出對標“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全球基建夥伴計劃,還將討論中國所謂“強迫勞動”和“竊取知識產權”問題。

北約峯會更是事先聲張,首次將“中國”寫入北約最新版的“戰略概念”文件,對抗中國的意圖相當明顯。

同樣備受關注的一點,是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的領導人也都將出現在北約馬德里峯會上。其中,日韓還都是首次參加。

這些信息是否標誌着北約亞太化進程正在明顯加速?背後一堆爛攤子的拜登會在歐洲收穫與歐洲和亞太盟友的更多“團結”嗎?

01

“七國集團將共同宣佈,我們將禁止進口俄羅斯黃金。”

G7峯會今天剛剛開幕,拜登已經急不可耐地在推特上做了這樣的預告,坐實了之前媒體的猜測。

除了“黃金禁令”,此次G7峯會預計還將討論有關替代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進口的方案,以及“增加對俄壓力、表明對烏支持”的其他具體建議。

就像東道主、德國總理肖爾茨所說,今年的G7峯會就是要在烏克蘭問題上“傳達北約和七國集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的信息”。

只是,這個“團結”的含金量,很是值得商榷,尤其是俄羅斯手裏攥着德國主要的能源供應。

這不,俄羅斯剛宣佈要停氣10天,對“北溪-1”輸氣管道進行年度維修,柏林方面就開始擔心俄羅斯可能完全切斷對德的天然氣供應,於是採取“孤注一擲”的方式,頒佈一項緊急法令,允許聯邦政府在天然氣短缺的情況下恢復燃煤燃油發電。

犧牲自身利益,維護美國霸權,這筆賬該怎麼算,歐洲國家應該門清。

中國,是今年G7峯會的另一個主題詞。

事先已有預告:美國“將帶着最嚴厲的、對付中國的劇本抵達巴伐利亞參加 G7 峯會”。

就目前媒體曝光而言,“最嚴厲”大致分兩手:

一是“批”。

據路透社發自美國空軍一號的報道,在拜登前往德國途中,白宮方面宣稱,G7將討論中國所謂“強迫勞動”和“竊取知識產權”問題。

去年的G7峯會其實已經談及類似話題。

當時會後的領導人公報公開就新疆、香港和臺灣問題點名批評中國,還要求世衛組織開展“及時、透明、由專家主導、基於科學”的新冠病毒起源第二階段調查。

不過,在中國人權問題上,去年的公報只是含糊地“呼籲中國尊重基本自由”;在涉及新疆的問題上,也沒有就禁止各國參與受益於“強迫勞動”的項目達成共識。

今年還要走得更遠一點,那就是對中國的措辭會更強硬?

事實上,美歐的對華戰略差異是不可逾越的。美國要的是西方一起扳倒中國。歐洲國家與中國既有意識形態分歧,也有經濟上的競爭與合作需求。

因而,再如何強硬至多也只是“嘴炮”。

二是“立”。

美國預計還將在今年G7峯會對世界作出又一個“吊人胃口的宏大承諾”:推出“涵蓋全球基礎設施、民生健康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夥伴關係”。

華盛頓對此寄予厚望。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說,“這可以代替中國人所提供的東西,成爲另一種選擇”“我們打算讓這成爲拜登政府在剩餘任期內外交政策的標誌之一”。

一年前,拜登總統在會見G7領導人時曾敦促他們支持“重建更好的世界(B3W)”,旨在替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如今看來,雷聲大雨點小。

名字換了,前景就會好嗎?

G7國家整體面臨高通脹,已然不太可能爲美國新“承諾”提供大量資金,說的是會“尋求私營部門的貢獻”,但迄今依然缺乏落實的具體方案。

由是觀之,新的所謂“夥伴關係”依然是一張被美化的“空頭支票”。

02

結束德國G7峯會行程後,拜登將馬不停蹄地奔往這次歐洲之行的下一站,西班牙首都馬德里。29日到30日,北約峯會將在那裏舉行。

跟G7峯會類似,“應對中國威脅”也是北約峯會事先對外聲張已久的主題之一。

22日以及更早的16日,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已先後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預熱”,尤其是對“中國威脅”大加炒作,生怕外界太過關注烏克蘭危機而“忘卻”中國。

斯托爾滕貝格稱,北約馬德里峯會將有五大焦點,包括商討繼續爲烏克蘭提供支持、審議芬蘭和瑞典入約問題以及通過指導未來十年發展的新“戰略概念”文件等等。

概括起來,對烏開戰的俄羅斯是“最緊迫的威脅”,但中國也是北約“不能忘記的所有其他安全挑戰”之一。

在把“中國威脅”渲染成“重頭戲”過程中,這次北約峯會主要突出了兩個關注點:

一是北約新“戰略概念”文件將首次點名中國。

這個“首次”,被美國和北約官員說成是北約的“一個巨大進步”。斯托爾滕貝格稱,他希望盟國會說中國對北約的“價值觀、利益或安全構成一些挑戰”。這聽起來是在催30個成員國“統一戰線”,實際是代表北約進行毫不掩飾的“政治宣示”,明確針對中國。

另一個關注點,就是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領導人也去了馬德里。

在北約2030改革方案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被明確定義爲北約在亞太的四大夥伴國。在目前爲止的表態中,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尤爲積極,他也將成爲第一個出席北約峯會的日本首相。

還沒動身前往歐洲,岸田就已經表示,將把日本與北約的合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15日宣佈這個消息時,他就說要在北約峯會上強調,“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能容許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爲”。

把俄烏衝突引向亞太,這套嗑兒,岸田以及日本右翼政客已經重複了不止一次。北約峯會,將成爲他們的又一個放大器。

較之日本,韓國在涉華方面表現得相當謹慎。

韓國總統府方面在22日介紹情況時試圖撇清“嫌疑”,強調韓國總統首次參加北約峯會,並不代表韓國將轉向反華反俄政策。

但連一些韓媒都說,尹熙悅的馬德里之行,將被看做是“強化韓美同盟和配合美國外交戰略的姿態”。韓國國內也有不少聲音認爲由此對中俄造成刺激,“得不償失”。

03

顯然,拜登這次是想借着俄烏衝突和渲染“中國威脅”,跟歐洲甚至部分亞太盟友再刷一波“團結”。但正如一些美媒觀察到的,就連歐洲國家也不那麼同意在北約框架內對中國採用強硬措辭。

它們有至少兩方面的擔憂:一是不希望北約變成一個“全球聯盟”而被分散力量;二是不希望明確將中國列爲對手。

一位歐洲問題學者對補壹刀說,西方內部的這種分歧越來越明顯了。

歐洲大國雖然也想借助危機提升自身影響,但從自身利益出發,它們更傾向於對俄烏衝突進行危機管控,未來希望跟俄羅斯回到談判桌上,在對中國方面上不想走向極端。

但美日等國明顯是想利用這場危機,把在歐洲和亞太的地緣政治對抗打造成長期趨勢,甚至進一步擴大化。美國拼命地把自身戰略意圖強加到盟國身上,將歐洲和亞太安全問題混爲一談,既爲綁定中俄,也爲綁定其他盟友。

西方內部的這兩種分歧性趨勢,正在進行較量。

就在“空軍一號”飛往歐洲時,美歐不少媒體和觀察家都注意到拜登身後那一大攤甩不掉的“煩惱”:通脹居高不下,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墮胎權之爭背後的保守主義政治回潮,11月份中期選舉民主黨人形勢堪憂……

在國內面臨重重壓力的情況下,拜登這次訪歐,“必須更加專注於‘我能帶回什麼?而不是“我能向世界展示什麼?”這決定了他跟以前一樣,一邊嘴裏大呼“團結”,一邊繼續把盟友推向前沿爲美國“遮風擋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