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昱

2020年9月,毅德控股更名爲粵港灣控股的揭牌儀式上,作爲控股股東之一的蔡鴻文將自己與另一位控股股東曾雲樞以及公司創始人王再興親切地稱作“三兄弟”,並表示:身爲“老弟”的他將承擔起“花錢和賺錢”的工作。

然而近兩年來,和諧的“兄弟”關係下暗流湧動,三大股東之間的爭權奪利始終沒有停歇,最終蔡鴻文還是將“話事權”交了出去。

今年6月26日,粵港灣控股董事局大洗牌。據公告,執行董事曾雲樞獲委任爲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蔡鴻文重新獲任爲董事會聯席主席;王再興由非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調任爲執行董事兼董事會聯席主席。

在2019年第一大股東易主後,粵港灣控股的董事會初始格局爲:王再興任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蔡鴻文任爲該公司執行董事兼董事會聯席主席,曾雲樞獲委任爲該公司執行董事兼董事會聯席主席。

目前粵港灣控股分別由曾雲樞和蔡鴻文共同控制的粵港灣區公司、王再興家族的頂升有限公司、陳軍餘持有58.67%、7.33%、9.9%的股權。

“現在公司的掌權人相當於從之前的蔡鴻文換成了曾雲樞。”一位粵港灣控股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透露,王再興也基本失去了話語權,包括他的兒子王德文。

伴隨着“話事人”的變換,楊三明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執行總裁,由何飛接替,且管理職位是總裁;王德文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職務,同時調任爲公司顧問,原職位由魏海燕接任。

楊三明其實於2020年6月才加入粵港灣控股,獲任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當時的掌權人是蔡鴻文。

楊三明是一位在地產行業有着豐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1996年-2013年在中建一局任房地產公司副總經理及華東區域總經理,2013-2019年在珠江投資任職,主持珠江投資集團的全面經營管理工作,主抓投資、全面經營和城市更新。

此次楊三明從粵港灣控股離職其實早有跡象。今年1月,楊三明從總裁一職上被降任爲執行總裁,新總裁爲陳軍餘。同時,王再興失去了執行董事的席位,變爲非執行董事,空出來的執行董事席位授予了陳軍餘,被委任其爲聯席主席。

上述粵港灣控股內部人士稱,1月這一輪人士變動基本可以看作是曾雲樞奪得了“話事權”,陳軍餘就是他招來的。

對於粵港灣控股來說,陳軍餘並非“空降兵”,他自2018年起擔任粵港灣控股旗下兩家附屬公司的董事長,並於2020年6月認購粵港灣控股定向增發的約4.5億股股份,成爲佔股達9.9%的大股東。

然而,陳軍餘在粵港灣控股任聯席主席、執行董事兼總裁的時間並不長,到5月初,他就辭職了。粵港灣控股給出的理由是“陳軍餘希望投入更多時間於其家庭及其他個人事務”。

來一家公司任職高管,按常理來說都是會經過深思熟慮的,短短四個月就離職,顯然粵港灣控股給出的陳軍餘離職理由站不住腳。

有知情人士認爲:“跟楊三明相比,陳軍餘無論是管理能力還是對行業的理解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來粵港灣控股短短几個月,並沒有緩解公司面臨的困局。”

陳軍餘離職後,總裁席位空置了一個多月,現在曾雲樞找來了何飛接任。

據粵港灣控股公告,何飛歷任招商蛇口副總經理、旭輝副總裁兼深圳區域總經理、美好置業董事兼總裁。事實上,何飛早在去年4月就從美好置業離職了,到如今正式加入粵港灣控股有一年多的空窗期。

上述知情人士對界面新聞透露,何飛其實去年年中就去粵港灣控股了,具體做什麼不太清楚。

“潛伏”近一年後,何飛獲粵港灣控股新任總裁,以曾雲樞爲核心的新一屆管理團隊基本成形,然而內憂外患之下,粵港灣控股的前路可能並不好走。

4月初,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評級已將粵港灣控股的‘B-’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高級無抵押評級及存續高級無抵押票據的評級列入負面評級觀察名單。

惠譽表示,粵港灣控股的評級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的原因是,該公司延遲刊發經審計財務報表。惠譽將未按期公佈經審計財報視爲影響信用狀況的事件——該等事件或對受評企業的評級產生負面影響。

據粵港灣控股後續補發的經審覈財務數據,2021年粵港灣控股產生淨虧損約爲4.45億元(2020年淨利潤約爲3.56億元)。粵港灣控股指出,其轉盈爲虧的重要原因在於2021年通過降價銷售來加速去化及回籠現金,以應對嚴峻的調控政策帶來的挑戰。

然而,從銷售到回款一般都有兩三年的的時間差,當期銷售大概率無法直接影響到當年盈利。例如行業龍頭萬科將去年淨利潤下降的原因歸於三個方面,一是因前些年拿地成本較高而導致的毛利率下降,另外則是投資收益減少和市場下行帶來的計提減值。

從財務報表來看,粵港灣控股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處置資產帶來了虧損,同時沒有投資物業公允值變動帶來的收益。

2021年,爲踐行專注大灣區發展住宅項目的策略,同時回籠資金,粵港灣控股處置了一系列非主業金融資產及其他非灣區項目,產生了約1.66億元的虧損,而去年同期這一塊屬於其他收入的板塊收益4700萬元。

淨利潤的虧損直接導致了公司資金緊張。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粵港灣控股集團總部已經從之前的兩百多人裁減到四五十人了,部分項目也出現了停工的情況。

截至2021年末,粵港灣控股的有息負債約爲64.81億元,是2020年末期的兩倍還多,其中,需在一年內償還的約爲10億元,需在一至兩年內償還的約35.35億元。而截至去年底,粵港灣控股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爲14億元(不包括7.635億元的受限制現金)。

對於粵港灣控股這樣一個小型房企,楊三明曾有明確的發展思路。在去年4月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他表示,地產行業中,公司規模太小很難有生存,因此粵港灣控股短期還是要尋求一定規模增長的,但原則上不走規模化路徑,可能做到500億元時就不再追求更大的規模了。

2020年的市場確實給了粵港灣控股實現銷售跨越的空間,當年合約銷售金額同比增50%至42.1億元。然而2021年,地產行業迎來大調整,粵港灣控股的銷售未能繼續實現高增長,合約銷售額與上一年基本持平,達到45.8億元。

東莞是粵港灣控股計劃實現規模目標的重倉之地,2020年一口氣拿下了4箇舊廠改造項目。“公司領導很看重東莞的項目,但對東莞市場的研判存在嚴重失誤,沒能在去年上半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將項目及時推出,導致售價很低而且很難賣出去。”粵港灣控股內部人士說道。

儘管想要蛻變爲一家現代化企業,但粵港灣控股的大股東對職業經理人的授權十分有限,導致一些決策存在偏差,這是桎梏這家小房企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