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蕊 王小芊 鄧雄鷹

對外開放作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自新中國資本市場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植入了各方基因之中。回望最近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始終堅持在改革中發展、在開放中進步、在合作中共贏,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行業生態持續優化,開放水平全方位提升。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精心謀劃下,中國資本市場正按照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統一部署,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寬,越來越廣。

走出去,

中資機構揚帆出海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資本市場相互借鑑,相互融合,已經成爲守望相依、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資本市場也在用更加寬廣的胸懷,擁抱更加開放的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資管機構紛紛乘風而起,奔赴國際資本舞臺。

從投行業務到衍生品業務,從香港市場到“一帶一路”,中資券商的足跡加速擴展至海外各個角落。回望過去十年,中資券商從佈局中國香港地區、主要服務內地客戶開始,一步步發展到如今觸達新加坡、美國、歐洲、印度等多個市場,涉足外匯期貨、財富管理、場外衍生品等各項業務品種,出海步伐越發穩健。

隨着業務板塊的不斷豐富,中資券商在境外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日趨完善。目前,除了傳統的證券投資、孖展業務、新股認購和基金選購,中資券商還在加大布局期權期貨槓桿式外匯及貴金屬,以及產品內涵更加廣闊的場外產品投資,進一步向國際大行看齊靠攏。

內資券商參與香港資本市場有利於豐富香港金融業市場主體,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並提升內資券商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2021年7月29日,共有35家證券經營機構在境外設立子公司,其中有34家機構在香港設立子公司,均持有香港證監會的證券經紀、承銷保薦等牌照,具備擔任內資企業境外上市主辦行、機構投資者境外主經紀和託管商的相關資質。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1年,中金公司(601995)、海通國際的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收入佔營收比例分別爲23.54%和20.83%,位於第一梯隊;華泰證券、山西證券佔比分別爲16.64%和14.17%;還有天風證券(601162)、中信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信達證券5家券商佔比超過5%。而在2016年,這一數據佔比超過5%的僅有6家。

除中資券商外,中資保險機構也在積極探索國際化路徑。中國人壽(601628)、中國人保(601319)、中國太保(601601)、中國太平、中再集團等保險集團公司依託海外機構,穩步推進業務、人才和佈局國際化。2019年,中再集團正式完成對英國橋社保險的全資收購,成爲中再集團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之一;2020年6月22日,中國太保滬倫通全球存託憑證(GDR)在倫交所正式上市,中國太保也成爲國內首家在“A+H+G”三地上市的中國保險企業,爲中國和英國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樹立重要里程碑。對外技術輸出方面,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衆安保險早在2018年就開始佈局拓展海外市場。依託位於香港地區的子公司衆安國際,衆安保險基於科技能力推出的系統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實現向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輸出。

作爲各類資管機構配置海外資產的重要路徑,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走出去”制度,爲境內機構拓展國際化業務提供了渠道,幫助境內投資者到境外做投資,增加海外資產配置,提升投資組合分散性,增加抗擊衝擊能力。在爲投資者提供海外資產配置的過程中,境內機構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爲將來發展國際化業務做好準備。

引進來,

海外資本湧進中國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擲地有聲的話語,拉開了中國金融業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的大幕。此後短短兩年時間裏,中國先後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金融開放舉措,大批國際長期投資者競相登陸中國市場,分享新機遇,共創新未來。

截至2021年底,已有9家外資控股券商在華順利展業,另有20多家後來者正摩拳擦掌。目前,中國證監會已批覆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高盛高華證券兩家合資券商由參股轉向控股,後者更是成爲外資全資控股的券商;瑞銀證券外資持股比例也提升至67%,且不排除爭取全資持股;另有星展證券、大和證券等外資券商正在申請或計劃設立中。

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貝萊德基金董事長湯曉東表示,投資境內資產的額度限制(如QFII和RQFII)放寬和近期推出的免稅政策、互聯互通機制內涵不斷豐富(如股票ETF納入互聯互通機制)、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安排進一步整合等舉措,豐富了跨境投資的平臺和渠道,爲外資進入本土市場提供了更多樣化、更便捷和更具確定性的環境。

保險行業同樣是外資機構投資中國的重點。2021年中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爲4.5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24.9萬億元,同比增長6.8%,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而截至2021年,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

過去,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僅能獨資運營產險公司,無法獨資設立集團公司、壽險公司等其他業態,如今藩籬均已破除。2018年4月,銀保監會宣佈“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2020年,中國進一步取消了外資壽險公司持股比例限制;2021年3月,《關於修改〈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發佈,成爲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里程碑;2021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明確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有關措施的通知》,放寬外資保險中介機構准入條件。

2019年11月,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獲批開業;2020年6月,友邦保險在中國內地分支機構正式獲批改建爲友邦人壽,成爲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2020年12月底,恆安標準養老保險獲批開業,成爲首家合資壽險公司開設的養老保險公司;2021年7月,安聯保險資管獲批開業,成爲中國首家獲批成立的外資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從“水土不服”到共融共生,作爲中國保險業重要組成部分,外資險企在華漸入佳境。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中國設立了66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2萬億元。2021年,外資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3351億元,同比增長5.5%,市場份額由2011年末的4%提升至2021年末的超過10%。

“回顧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進程,保險業開放時間早、力度大,效果突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資財險公司之一——安盛天平首席執行官朱亞明表示,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帶來了深化改革與快速發展的寶貴機遇。一方面,中國保險業可以“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規則和多邊協調機制,儘快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險制度。另一方面,全球資源的“引進來”也必將使中國保險業受益良多。

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董事會祕書兼首席人力資源及行政官王前進認爲,中國金融業的持續對外開放政策,大大提振外資股東對中國市場成功經營的信心,給了外資股東在中國市場經營更多的選擇權和發展機會,也促進外資保險公司注重長期價值成長和風險管理的經營理念進一步落地,保險市場的競爭更加良性和有序,有助於推進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一批中國保險行業的百年老店。

中國資產吸引全球目光

今天,我們談論中國資本市場,甚至金融市場“走出去”和“引進來”,這一切都可歸結到十年前的那個會議。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會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資本市場、怎樣建設好資本市場的重大課題,爲新時期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此後,無數資本在日漸開放的大門中進出流轉,架起中國與海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橋樑。

2012年,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業務率先開始走上正規。當年2月,國內共有147家機構獲得QFII資格,總QFII投資額度達到了245.5億美元。彼時,或許沒有人能想象,到了2021年底,外資對A股的持有市值會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

2014年,滬港通正式啓動。富達國際股票研究總監李晶表示,對於當時長期受限於QFII/RQFII投資額度的外資機構來說,滬港通的推出無疑爲他們開通了另一條直達中國資產的康莊大道。而隨着2016年深港通推出,互聯互通已成爲中國擴大金融及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環節。

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取得了卓越成效。目前,已有近700家機構獲批QFII資格,QDII累計批准投資額度達15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5萬億元),進軍中國的外商獨資私募超過30家,外商獨資公募也於2020年實現了零的突破。

路博邁集團亞太區高管、路博邁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籌)總經理劉頌認爲,爲了提升國際化水平,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推出了相當多的重要舉措,雙向開放的決心可見一斑。而隨着資本市場不斷擴大雙向開放、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資本市場配置全球資本要素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事實上,在諸多外資機構看來,蓬勃發展的中國資本市場有着其他市場難以比擬的魅力,其特殊性在於既有發達市場的質量和穩定性,又兼具新興市場的增長潛力與機會,中國在全球投資者的整體資產配置中具有獨特意義。

摩根士丹利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提到,中國資本市場堅持國際化的重要意義在於,既可以引入海外中長期資金和提升價值投資理念來降低市場的波動率,也能增強國內企業融資多元化和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在此過程中,國內市場和投資者對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各類資產的全球定價權也會逐步上升,進一步推動國際和國內資本市場的雙循環。

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胡知鷙表示,隨着中國進一步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將持續發生結構性變化。五年內中國A股在國際基準指數中的納入因子有望提升,這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新興市場中的主導作用,並提高A股在全球資產組合中的重要性。

2022年2月11日,滬倫通正式擴容,瑞士和德國被納入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託憑證業務適用範圍,標誌着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繼續加深。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認爲,互聯互通存託憑證業務有望成爲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另一重要渠道,不僅是逐步引入外資發行人(不只是紅籌企業)的重要嘗試,也有助於拓寬境內上市企業的國際融資渠道。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已經在海外發行了超600只存託憑證產品,也有許多企業選擇直接在海外資本市場融資上市。在中資機構積極出海、外資機構不斷加碼中國區業務佈局的大趨勢下,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優質中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展現於國際視野,獲得外資青睞。

高水平開放之路越走越遠

金融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金融又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擴大高水平金融開放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直以來,中國始終堅持要把金融改革開放放在重要位置,同時根據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形勢變化和中國發展戰略需要,研究推進新的改革開放舉措。

中國證監會也一直表示,將繼續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推出更多務實性開放舉措,服務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包括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進一步發揮香港地區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中的作用,以及進一步加強開放環境下的監管能力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

2021年9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指出,近年來證監會針對中國資本市場擴大開放推出的一系列舉措成效明顯,對外開放形成良好格局。2020年初,證監會提前一年放開證券、基金和期貨經營機構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在經營範圍和監管要求上均實現國民待遇,摩根大通、瑞銀證券、高盛高華、富達等十餘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

2020年7月,證監會修訂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銀行在華分行和子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淨資產等財務指標可按境外總(母)行計算。目前已有花旗銀行等3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託管資格。在國家總的開放格局下,證監會繼續支持合格的外資機構在中國資本市場以獨資、控股或合資方式開展業務。

2020年11月起實施的合格境外投資者新規,進一步降低了境外投資者准入門檻,擴大了可投資範圍,更加便利外資投資操作。滬深港通機制持續優化,滬倫通機制穩定運行,中日ETF互通產品運行順利,深港和滬港ETF互通產品正式推出,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的比例逐步提升,境外投資者參與A股投資的範圍和便利性顯著增大。國際資本雙向往來渠道的進一步暢通,爲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期貨市場方面,產品國際化穩步推進,商品期貨期權國際化品種增至9個。2021年,香港證監會批准香港交易所推出A股指數期貨,產品年內即將開始交易,也爲境外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提供良好的風險管理工具。

爲使中國資本市場更好地實現國際化,多家金融機構紛紛建言。劉頌提出,應優化和拓展互聯互通等跨境投資渠道,持續豐富跨境投資的產品供給和配套制度,降低制度性成本,全面提升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的便利性。還需要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各方的溝通協作、信息暢通,持續鞏固和完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投資環境;需要加強境內境外監管協作和信息共享。

章俊則進一步表示,除了加快推進、落地前期已推出的開放型政策,也要擴大境內外機構可配置資產的範圍,以更好地滿足境內外投資者對不同市場、不同資產的投資需求。同時,加強與境外資本市場監管機構的溝通和政策協調,通過增強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的信心,進一步增強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促進國內外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國際地緣衝突仍未結束,世界經濟金融格局深刻演變,堅持開放合作是應對全球挑戰的必然選擇。中國對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從未動搖,隨着開放之路越走越遠,國內金融行業的資本、文化交流競爭也將迎接千帆爭流、百花齊放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