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麗娜 香港報道 25年前,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迴歸祖國前夜。外資銀行家李小加和他的金融海歸好友們聚在香港中環的一家餐廳裏,盯着電視屏幕,等待着迴歸的那一刻,“那是很激動的一天,到最後大家唱起各種各樣的歌曲,很自豪。”

李小加的個人履歷頗爲多姿多彩。他幹過石油工人、當過記者、做過律師,並曾在摩根大通擔任過高層。

香港迴歸祖國3年前,他被當時工作的美資銀行美林正式派駐到香港。在香港期間,親身見證了香港金融市場的騰飛。他參與了多宗在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交易,包括中移動、中海油等大型國企的上市融資等。

2010年1月,48歲的李小加上任港交所首席執行官,成爲港交所首位內地背景的CEO,直至2020年底。他見證和參與了香港資本市場飛速發展和變革的十年。

在掌舵港交所的十年內,李小加交出了一份驕人的成績單。他帶領港交所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推出滬深港通、債券通,大刀闊斧地實施新股上市改革,迎來了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助力港交所成爲全球IPO市場追逐的焦點。

在李小加看來,香港迴歸祖國25年來,實際上就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25年,香港這座“東方之珠”所扮演的角色從根本上並無改變,”香港是一個最具國際特色的中國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具中國特色的世界市場。它發揮了一種雙重的功能,是有巨大的中國元素但是在國際規則中間運作的一個市場。”

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

事實上,迴歸祖國25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經歷了三個大潮流:1990年代的H股上市、連接中國內地和全球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以及擁抱科技革命迎來新經濟企業上市。

李小加曾將香港資本市場的功能轉型比喻爲從初期主要“輸血”逐漸升級爲“造血”。香港市場的“輸血”功能始於中國傳統企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繼在港上市籌集資金。

1992年10月6日,以青島啤酒爲代表的9家國企率先獲准在港上市募資。1994年1月27日,內地公佈第二批共 22 家獲准到港上市的企業,這批企業主要來自能源、運輸及原材料等重工業領域。

自此,拉開了香港金融市場鉅變的序幕。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迴歸祖國25年以來,港股總市值從1997年底的3.2萬億港元,增至2021年內最高的58.6萬億港元。截至2022年4月,內地在港上市企業有1370家,佔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的53.3%,佔港股總市值的77.7%。從上市公司結構來看,來自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市值佔比不斷上升,從2014年的約60%上升至2021年的約80%。

與此同時,香港市場的功能從初期主要“輸血”逐漸升級爲“造血”,則始於近年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的推出與迅速發展。2021年,滬深股通的成交總額爲2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爲31%;港股通成交金額佔港股總成交金額比重持續提升至13.7%,同比提升3%。

“(港股)從交易量、上市量方面,整個市場規模增長了幾十倍,同時在功能、深度、廣度都和25年前完全不同,有着本質的區別。這反映了在中國經濟起飛的不同階段,中國所需要的東西和世界希望能夠和中國所交接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李小加坦言。

在李小加看來,“香港既是中國走向國際市場的門戶,又是國際的中國市場。這個角色,我覺得無論是對世界來說,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全方位的金融中心

一直以來,香港的股票市場尤其是IPO(首次公開募股)集資規模傲視羣雄,過去12年中有7年榮登全球IPO集資排行榜首位。根據港交所公佈的數據,2020年,港交所的融資金額高達3975億港元。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首次允許未有利潤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數量明顯攀升,香港迅速成爲亞洲最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在李小加看來,“一個金融中心的功能需要向全方位發展。只是股票市場本身撐不起一個主要經濟體的世界市場的功能,因爲一個大的經濟體要和全世界在金融上充分融合。真正的金融中心一定是包括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然後一定是一個大宗商品市場,最終甚至到數據市場以及虛擬資產的市場,這六個新的市場功能加上原有的股票市場,將會使香港能夠真正成爲一個全方位的金融中心。”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小加,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案,建議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提升中資海外債市透明度和交易效率。他在提案中指出,隨着跨境資本流動的頻繁,離岸市場逐漸成爲中國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目前中資海外債存量規模逾9000億美元。

中資美元債市場,在去年曾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在李小加看來,此次市場危機暴露出中資海外債市的一些普遍問題,主要包括髮行人發佈訊息混亂;二級市場交易不透明;以及後續監管手段不足。

李小加認爲,在香港創建新型債券市場,增加市場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可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經濟邏輯,同時能與美元主導的市場體系接軌的債券市場。

“(香港)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本上,必須在這些地方都要有比較大規模的突破,這樣才能夠使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持續鞏固,對國家的貢獻持續增加,成爲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上走向中國的最不可或缺的一個核心的連接器、轉換器,”他坦言。

“一國兩制”是香港金融業繁榮的基石

李小加強調,“一國兩制”是香港金融業過去和未來發展的基石,“非常完美的‘一國兩制’,使得今天的香港永遠可以立於世界強大的經濟體中間,立於不敗之地。”

“‘一國兩制’使得兩個如此不同的大經濟體,不同的政治制度,大量的人口,大量的經濟活力,能夠在一個很小的地方進行非常有機順利的功能轉換和翻譯,”他表示。

他指出,香港之所以能發揮此特殊功能,關鍵在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一國”與“兩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要“一國兩制”能夠在香港行穩致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不會動搖。

李小加表示,對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言,最關鍵的要素包括資金和信息的自由流通、良好的法治、國際通用的語言、靠近大型經濟體和充裕的資金等。在這些方面,香港金融市場有長期的積累和沉澱,並且擁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

隨着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腳步加速,香港作爲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角色將進一步凸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過去甚至將來都還會有大量的國際市場的元素,尚未進入到內地,但是願意投資中國、願意和中國有深度的交融,香港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目的地市場,”他說。

李小加也感慨,過去五年,香港歷經了重重的挑戰和困難,但現在已經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今天香港的底子已經很厚了,積攢的經驗很豐富了,香港在金融市場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到位了。香港已經比以前強大很多,未來的路儘管很難走,應該能走得更好,而且也必須走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