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由企研社主办的“链接·创量”食配企业增量研讨会在成都顺利举办。

来自海实利总裁徐名彪、萍萱泽总经理李俊、九洲昌隆总经理易海、四川全彬农业总经理夏彬、以及观麦科技西南区总经理郭宇在会上进行了精彩分享(排名不分先后)。

现场还特邀40多名成都本地及深圳区域食配行业高管代表齐聚,共同研讨食材配送企业增量问题。

本次研讨会分为嘉宾分享、圆桌研讨和萍萱泽分拣场地走访参观三个主要环节。

会议全程气氛热烈,深度剖析了食配企业发展过程中诸如业务增量、场地规划、毛利提升等难题。

以下是分享会现场部分精彩内容,enjoy:

精细化管理,食配企业如何科学搭建员工薪资体系

在分享如何设置薪酬结构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薪酬结构?

是指工资、奖金、年终奖的结构,也就是每个岗位工资、绩效、奖金等比例构成是什么。

薪酬制度本身,就是管理公司的一个抓手。科学的薪酬结构能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建立连接,满足大部分员工,鼓励更优秀员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九洲昌隆总经理 易海

九洲昌隆易总分享到,食配企业在搭建薪酬体系时需要体系化思维,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岗位需求。

除了将员工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满足根据员工不同的个人发展路径,去匹配合理的薪酬绩效,更重要的是重建对供应链职能部门的认知

比如采购这种具备专业性和人员主观能动性的职务,与生产端分拣这种职能不应该放在一起比较,以免因为错误定位产生偏差。

观麦科技西南区总经理 郭宇

此外,九洲昌隆易总还分享了他个人的管理技巧,他认为管理要激发员工的善意,做到亲身关怀即管理

通过对企业氛围的塑造让员工融入其中,自然形成管理架构。他每周至少一天进行员工关怀,比如去分拣场地和员工一起工作,或是带着员工进行拓展、吃自助、游泳等。

其次就是把握尺度进行管理,要给予信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管理者只需做好规划决策即可。

萍萱泽总经理 李俊

对此萍萱泽李总补充到,对于部分岗位来说,设置成业绩责任岗也是不错的方法,让员工薪资做到:低开高走

这是指工资底薪比例低一点,奖金比例高一点,把对业绩部门的要求表现得更直接,让他们更具主动性去创造价值。

在设计薪酬体系时,食配企业一方面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企业战略和文化,吸取相似发展阶段、相似规模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经验与教训

另一方面要考虑各项因素,结合薪酬策略、目标导向与职位特点,对各部门、岗位薪酬模式进行搭建

深挖食配企业独特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增长模式

数字时代,“变”成了不变的主题。食配行业环境复杂多变,想要探索企业更多利润空间,就对企业运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九洲昌隆易总从商业管理和企业实践的视角,结合食配业务架构与流程解答了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它其实都有阶段性。如果把世界经济发展以60年作为一个周期,生鲜食配行业也是有小周期的,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四川全彬农业总经理 夏彬

尤其是贸易性质的食配公司,因为产业链较短,其实就是买进卖出,闭环是难以建立的。这就会导致伴随行业竞争加剧,红利期逐渐消失甚至走到没有利润的阶段。

当食配企业第一业务线出现下滑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两方面解决。一方面是通过内部提效管理,降低成本去得到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是去探索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线,比如有些企业目前没有定价权,在行业里的可替代性较高,因此我们要去挖掘自身核心竞争力。

海实利总裁 徐名彪

我们可以考虑把企业整个商业模式去做重,针对客群做好精准需求对标,去输出企业的独特价值。

比如企业除产品履约以外,往上游去做一些研发和设计,这样在未来同质化竞争严重时,能够以服务去增加客户依赖度。

此外,萍萱泽李总建议食配企业在发展初期,重心更多应放在业务增长上。这一阶段无需过于精细化的管理企业,而是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再去做内部管理的提升。

而海实利徐总补充到,构建大单品的优势去对抗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也是食配企业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之一。

食配企业要塑造错位竞争意识,找到边缘市场的细分切入点去做大。靠“差异化”来快速抢占用户的心智,围绕着自身的核心与生态中的巨头、竞品展开竞争。

行业洗牌,食配企业新的增长之路在哪?

随着食配市场规模扩大,发展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面对庞大的市场与激烈的竞争环境,食配企业应当如何把握住其中发展机遇?

萍萱泽李总认为应该抓住乡村振兴这个大趋势带来的机遇,企业要在五年内找到可复制的模式快速发展。

在业务规模做大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引入外部力量进行转型,得到更深度的集采优势去获得更多的订单量,做到资金、背书、发展等方面的良性循环

九洲昌隆易总认为食配企业要打造自己的行业壁垒,可以从3个版块去探索,分别是打造专属资产、打造规模效应和利用好网络平台

他说不用刻意去追求规模,也不要按照C端逻辑去建品牌,因为TO B品牌短期内较难形成最核心的壁垒。

食配企业应该从单一的产品贸易上,转型到综合对应的场景服务能力去进行升级。

萍萱泽分拣场地走访参观

食配行业最痛苦的点就是吸引人才的难度,以及如何在把优秀的人才引入到企业之后,让他的价值最大化。

这里除了考量企业营收指标、利润指标以外,还需要关注到人才发展系数,每年随着业务量增长,优秀人才的储备量需要同步增加。

“链接·创量”食配企业增量研讨会·成都站

持续的价值创造,是一个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前提,而要想持续进行价值创造,专业化的人才建设便是最核心的路径。

结语

食配企业应积极致力于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新,为市场和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企研社期待未来和众多食配企业一起,持续为行业注入新的能量。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