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冷翠華

近日,多家評級機構陸續發佈2022年度保險機構跟蹤評級報告。報告顯示,諸多險企面臨持續補充資本的壓力。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今年上半年,9家險企成功發行資本補充債,合計211.5億元;13家險企通過增加資本金的方式補充資本,包括股東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增資,以及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等方式。

整體來看,上半年險企補充資本總額超500億元,目前仍有不少已發佈計劃但尚待落地的資本補充計劃。業內人士認爲,預計下半年險企資本補充水平仍將處在高位。

險企資金需求強

充足的資本金是險企保證償付能力充足,保障業務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年以來,險企對資本金的需求持續維持在高位,部分險企償付能力已經表現出明顯壓力。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險企業務規模壯大,其需要提高資本金以保障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時,今年隨着償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實施,不少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險企也需要補充資本。

以某人身險公司爲例,聯合資信在評級報告中指出,今年,該公司業務的持續發展對資本的消耗有所加大,同時,償二代二期工程下,對核心資本的界定更爲嚴格,使得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指標下降明顯,未來面臨一定的資本補充壓力。報告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各年度末以及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74.91%、158.28%、144.79%以及141.63%,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43.33%、132.52%、109.47%以及70.81%。由此可見,該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處於持續下降態勢。

同時,今年一季度末,另一人身險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97.79%,較上年末下降26.82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47.69%,較上年末下降6.67個百分點。“現階段來看,公司的償付能力已達到監管要求但處於較低水平,未來業務的持續發展將使公司面臨資本補充壓力。”中誠信國際在報告中表示。

聯合資信報告指出,財信吉祥人壽“隨着保險業務和投資業務的持續發展,公司核心償付能力水平明顯下降,未來資本補充壓力較大”。

今年以來,償二代二期工程在保險行業全面落地,在新的監管規則下,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降,部分保險公司申請了過渡期政策。同時,銀保監會近期下發通知,將對70家險企開展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監管評估。險企償付能力風險管理體系面臨着更加嚴格的審視,整體來看,保險業對資金的需求持續強勁。

多種方式齊上陣

爲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險企通過多種方式積極補充資本。除了發債、股東增資這兩種較爲常見的方式外,還有險企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或者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份的方式來補充資本。業界人士認爲,這說明部分險企“自我造血”功能得以提升。

從發債來看,《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9家險企成功發行資本補充債,合計211.5億元。其中,太平人壽和工銀安盛人壽各發債50億元;人保健康、國任財險各發債30億元。除了已經發行完畢的債券,更多險企上半年發佈了發債計劃但還未“落地”,如中國人保擬發行180億元資本補充債,新華保險擬發行200億元資本補充債等。

不同險企發行的資本補充債票面利率差異較大。例如,票面利率最高的達6.25%,其次爲5.50%,最低的爲3.45%。一位分析人士認爲,這主要是由於發行主體之間的公司性質、業務質量等因素不同所致。

而從同一險企在不同時點發行的債券來看,當前利率較此前有所下降。例如,建信人壽2021年發行6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爲4.3%;今年3月份,其發行2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爲3.7%。同時,招商局仁和人壽去年6月份和11月份各發債10億元,票面利率分別爲4.9%和4.8%,今年6月份,其發債11億元,票面利率進一步下降至4.3%。上述分析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受市場利率的影響,一般而言,票面利率與市場利率呈正相關關係。此外,當前市場利率呈下行趨勢,也是新發債券利率走低的原因之一。

從其他資本補充方式來看,4月17日,平安養老發佈公告稱,爲保障償付能力,支持業務發展,擬向股東申請增資105.2億元,本次增資後,其註冊資本將增加約45.94億元。股東增資,也是險企較常採用的增資方式,但整體上看,近兩年股東增資難度有所增加。

徐昱琛認爲,部分股東由於各種原因自身現金流受限,增資可能“有心無力”,也有部分股東可能對保險業發展預期偏向謹慎,增資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還有險企使用了較少出現的增資方式。例如,英大泰和財產保險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增資35億元,轉增後,其註冊資本增加至65億元;太保產險則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本,合計轉增股份4.78億股,合計金額約爲12億元。這種增資方式在業內被認爲是“自我造血”,是公司處在良性發展階段的表現之一。

徐昱琛表示,險企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一方面要提高業務端品質,改善承保利潤,另一方面在投資端要結合新的償付能力監管規定,減少對資本的消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