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浪潮下,理工科學生春風得意。從A股上市公司董監高校友的數量看,清華以絕對優勢反超北大,清華系董事長管理的公司總市值超過2.38萬億元。

中科院系董事長校友數量雖僅次於清北,但他們管理的公司總市值超過2萬億元,是北大系同行的近2倍,且其中近一半來自科創板公司。

此外,西安交大、華南理工、北航、電子科技大學、北理工、武漢理工、南京理工等理工類院校座次提升明顯,印證了學霸創業、教授IPO的新風向。

從吸納就業看,由於A股近兩年擴容,上市公司增加500餘家,從業人員增加120萬人,其中,A股電子行業公司增加18.7萬人,建築裝飾和電氣設備業公司分別增加15萬和13.5萬人,汽車業公司增加9.1萬人,化工、醫藥生物、計算機、機械設備和建築材料業公司均增加8萬餘人,增幅靠前。

技術和研發人員增速尤其亮眼,技術人員增加22%,多了84.6萬人;研發人員增加13%,多了30萬人。進工廠攻堅技術和科研,不失爲就業好去向。

而金融機構人員增速放緩,准入門檻持續提升,證券和基金業分別增加1000人,其中,券商分析師增加59人,基金經理增加386人。

來源:新財富雜誌

作者:劉鮮花

各省高考分數線出爐,考生無論欣喜失落,填報志願都是頭等大事。

今年全國共計1193萬高考生,他們是史上參與高考人數最多的一屆,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網課一代”。同時,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新高。求職高峯時節,從就業市場的角度或可以反觀如何選擇大學和專業。

爲此,新財富連續第四年推出“資本圈核心職羣畢業院校TOP50”名單,通過掃描資本圈十大核心職羣(券商分析師、公募基金經理以及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的高管,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總裁或總經理、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董事會祕書)的簡歷數據,盤點他們的學歷、本碩博階段畢業院校、專業等教育背景信息,乃至職羣特徵、薪資水平等,比較各大院校在資本圈的校友勢力,同時,繼續觀察資本市場人才流動和產業變遷的方向,爲升學、求職者提供參考。

01

3萬+數據,盤點資本圈十大核心職羣學歷背景

由於資本市場大擴容,我們今年覆蓋的十大核心職羣人數超過3萬人,比4年前顯著增長,增幅達到約30%。

這顯示,科創板、北交所設立,爲更多實體企業提供了融資發展的通道,也帶動了上市公司董監高及員工人數的擴容。

2021年,A股IPO公司數量達到523家,擴容明顯。截至2022年6月15日,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829家,相較2021年6月的統計,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董事會祕書分別增加約452人,對應2021年6月15日至2022年6月15日,共增加了452家上市公司(圖1)。

此外,從金融機構看,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從業人員公示信息,國內129家證券公司共有34.3萬從業人員,相較2021年同期約增加了1000人。其中,證券分析師有3528人,增加59人。有9家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數量超過100人,包括中金公司達到187人,中信證券有164人,國泰君安有134人,廣發證券和海通證券分別有116人,興業證券有112人,中信建投有105人。

基金經理的人數也有所增長。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137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共有從業人員2.7萬人,相較2021年同期約增加1000人。其中,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經理共有3019人,相較於2021年同期的2633人,增加386人。這得益於近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不斷壯大,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末,公募基金數量達到9761只,管理規模達到25.52萬億元。

02

清華反超北大,TOP50院校的資本圈校友一半出自十家大學

新一屆的“資本圈核心職羣畢業院校TOP50”顯示,名校優勢依然顯著,其中有45所院校進入“雙一流”高校及學科名單,985院校也有35所,211院校則有44所。資本圈學歷門檻不斷提升之勢,顯露無疑(表1)。

TOP50名單今年最大的變化是,在激烈的角逐中,清華大學以絕對的數量優勢反超北大,校友數量高出北大近80位,成爲資本圈校友數量最多的院校。

雖然北大的基金經理、分析師以及非公募機構高管的數量更勝一籌,但在A股上市公司董監高數量上,清華多出北大100餘名,優勢明顯。

僅在近兩年新上市的公司中,有清華教育背景的董事長就達到了20位,尤其是一批擁有工程、生物類背景的清華畢業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立潮頭。而清華大學舉辦的MBA、EMBA、總裁班等課程,也爲管理者提供了深造的機會。

綜合來看,北大和清華的資本圈校友數量均超過600人,遙遙領先。

相比上年,前十組合中,除清北的座次有所交替外,其餘8所學校則保持不變。

進一步觀察,這十所院校的校友數量均超過了195人,總人數佔TOP50院校校友數量的比例超過50%,佔所有十大核心職羣從業者的數量超過了10%。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1人畢業於TOP10名校。資本圈的高學歷態勢,可見一斑。

復旦大學位列第三。作爲券商分析師的“搖籃”,其包括分析師、基金經理、非公募投資機構高管在內的校友總數超過了清北,資本圈校友總數也超過480人。

緊隨其後的是上海交大和上海財大,上海交大的分析師數量僅次於復旦,也超過100位,爲批量製造分析師的又一大本營。與此同時,上海交大的上市公司董監高數量也超過150位。

上海財大在十大核心職羣中的校友總人數超過370位,且分佈較爲均衡。作爲老牌的財經名校,其高考錄取分數線一直處於僅次於清北復交的第二梯隊,畢業生也集中輸送於金融行業。另外,在A股上市公司董監高中,畢業於上海財大的財務總監和董祕數量也位居前列。

中國人大的上榜校友數量與上海財大不相上下,均超過了320人,在各職羣中的分佈上也較爲均衡。人大強勁的綜合實力,讓其不僅在證券、基金業擁有較強影響力,在產業端的上市公司中也佔據優勢。

此外,浙大的校友人數也超過了250人。雖然其在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中的校友數量不佔優勢,但上市公司董監高校友的數量僅次於清北,超過了200人,特別是走到董事長、總裁職位的校友數量位居前列。

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分列第8-10名,校友數量均在200名左右,較爲接近。

其中,南開大學在券商、基金公司中的校友數量更勝一籌,特別是基金經理的數量超過了40位,他們大多畢業於金融、經濟、精算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專業。

中山大學的董監高校友數量更爲出衆,尤其是董事長、總裁、董祕的數量領先。在近兩年上市的公司中,就有近10位董事長來自中山大學。此外,中山大學的MBA和EMBA、總裁研修班近年來也吸引了較多高管。

武漢大學雖然排在第11名,但其與廈大、中山大學、南開的校友數量不相上下,均超過了190名,且在券商、基金公司的校友數量較多,其中,公募基金經理有近30位,他們主要畢業於武大的金融學、數理金融、金融工程和經濟學等專業。另外,武大畢業的董監高數量也超過了110位。

排名第12和13的南京大學和中科院也表現不俗,南京大學的基金經理和分析師數量均超過了20人。其中,基金經理的專業背景較爲多元,既有金融、經濟學,也有管理學、會計學、工程、環境科學等專業。

畢業於中科院的基金經理數量也較多,背景也更爲多元。他們多擁有科學和工程背景,例如光大保德信基金的趙大年,爲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統計學碩士;華夏基金的彭海偉,爲中科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碩士;民生加銀基金的蔡曉,爲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碩士;浦銀安盛基金的胡攸喬,爲中科院細胞生物學專業博士。此外,中科院在產業領域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其董事長校友的數量僅次於清北,超過了60人,A股董監高的校友數量超過了140人。

此外,同濟大學畢業的分析師超過30位,中央財大的基金經理校友數量也同樣亮眼,而擁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背景的基金經理數量超過了10位。

分別位於成都和武漢的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同爲211和雙一流學科建設大學,作爲財經類名校,其在十大核心職羣中的校友總數大致相當,均超過了100名,但優勢分化較爲顯著。

西南財經大學在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中的優勢更爲明顯,基金經理、分析師和非公募機構高管的校友數量均高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概是後者的2倍;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上市公司董監高校友數量要高出西南財大約20名,特別是在總裁、財務總監和董祕職位上優勢突出,顯示其在產業端的輻射能力更強。

兩大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在多數省份相差不大,有意報考的學子可從這一維度參考。

03

理工類院校排名上升,“智造”機遇正在鋪展

今年TOP50院校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理工類院校的校友勢力顯著增強,排名大有提升(圖2)。

西安交大排名提升4個座次,其董監高的校友數量超過了100位,董事長和總經理校友的數量均達到了30位。西安交大畢業的董事長所在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超過了3000億元。其中,中興通訊(000063)董事長李自學,1987年畢業於西安交大電子元件與材料專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巨星科技(002444)董事長仇建平,1985年畢業於西安交大機械鑄造專業研究生;奇正藏藥(002287)董事長雷菊芳,畢業於西安交大真空物理專業。

在近兩年上市的公司中,也有6位董事長擁有西安交大背景。三友聯衆(300932)董事長宋朝陽,1988年7月畢業於熱力渦輪機械專業;新柴股份(301032)董事長白洪法,1993年本科畢業於內燃機專業;2022年3月上市的斯瑞新材(688102)董事長畢業於王文斌,本科畢業於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目前擁有正高級工程師職稱。

同時,可以看到,西安交大的董事長更爲傾向於在廣東、浙江和江蘇創業。廣東最多,達到了7位,在陝西僅有4位,且均在省會西安。中西部地區如何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本地人才創業就業,值得思考。

西安交大作爲一所擁有百年曆史的名校,有“電動機管理(電氣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等傳統優勢專業,在科研製造方面引領作用顯著,包括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個汽輪機、汽車製造、製冷與低溫和壓縮機專業等,西安交大培育的畢業生也在多個領域不斷攻堅,他們之中的董事長大多畢業於材料、機械等工程專業,並在相關製造領域建功立業。例如,斯瑞新材研發出利用國產原材料製造CuCr觸頭材料的技術,解決了中國中高壓真空開關觸頭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難題。

華南理工大學的排名提升3個座次,位列第19名,其董監高校友數量也達到了90位。其中,董事長校友數量同樣位居前列,華南理工系董事長所在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超過了5600億元,遠超西安交大。

華南理工的校友超過80%在廣東創業,廣泛分佈於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腹地。中集集團(000039)董事長麥伯良,1982年7月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其同時也是中集車輛(301039)的董事長,中集車輛於2021年7月在創業板上市。

中環股份(002129)董事長李東生,1982年畢業於無線電技術系。他也是TCL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主導了TCL開展重大跨國併購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李東生作爲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以物理、化學考分列廣東惠陽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被當年的華南工學院無線電技術系錄取。與其同班的還有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創始人陳偉榮,他們師出同門,又一同攻堅彩電市場,TCL、創維、康佳產量一度佔到全國彩電總產量的40%,其相生相殺的商場故事也爲人樂道。

華南理工大學在無線電工程、機械製造、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電力系統自動化等智能製造領域,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其中,雷曼光電(300162)董事長李漫鐵,畢業於無線電技術專業;尚品宅配(300616)董事長李連柱,爲工學碩士,畢業於機械製造專業;金溢科技(002869)董事長羅瑞發,本科畢業於交通控制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排名大幅提升8個座次,分析師超過了10名,董監高校友數量超過70位。畢業於北航的董事長也接近20位,所在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了2500億元。

如於2022年4月在科創板上市的經緯恆潤(688326)董事長吉英存,博士學歷,畢業於北航自動控制專業,曾任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工程師。經緯恆潤爲綜合型電子系統科技服務商。另外,九號公司(689009)董事長高祿峯也畢業於北航,獲得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飛行器控制專業學士學位。九號公司業務專注於智能短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領域。北航畢業生也在與機械自動化相關的科技領域嘗試攻堅,並探索產業化之路。

排名第24的電子科技大學,今年座次大幅提升了9名。其雖然在分析師、基金經理和非公募機構中的校友數量不佔據優勢,但董監高校友的數量達到了近80位,大幅拉昇排名。

其中,董事長校友的數量超過了20位,所在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超過了3000億元。其中,億緯鋰能(300014)董事長劉金成,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由於公司專注於鋰電池的創新發展,其市值已經超過了2000億元。中光防雷(300414)董事長王雪穎,畢業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密碼學專業。電子科技大學的專業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爲核心,完整覆蓋整個電子信息類學科,在電子信息產業進一步繁榮的當下,其校友也在相關領域頗有建樹。

排名第26的北京理工大學也提升3個座次,董監高校友的數量超過了70名。北理工的董事長校友數量超過了10位,其中,今年3月在科創板上市的理工導航(688282)董事長汪渤,1963年3月出生,北理工博士學歷,畢業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理工導航的公司名字即有着濃厚的北理工特色,其創始人汪渤自1988年在北理工擔任助教,後成爲自動化學院副院長,2018年離崗創業,並帶領理工導航火速上市,目前公司總市值超過40億元。

武漢理工大學的排名也提升3位,其在金融機構的校友數量不具備優勢,但董監高校友數量超過了35位,董事長校友更超過10位,其所在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超過了2400億元。不過,擁有武工學歷背景的董事長,所在公司位於湖北的僅3人,不到1/4。

其中,同時擔任天山股份(000877)和中國巨石(600176)董事長的常張利,1994年7月獲武漢理工大學前身武漢工業大學的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7月獲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在建材行業累積了豐富的業務及管理經驗。另外,於科創板上市的菱電電控(688667)董事長王和平,於1982年7月畢業於武漢理工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一些綜合類的院校,如吉林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深圳大學、蘭州大學的排名均有所提升。其中,吉林大學排名大幅提升12位,董監高校友數量達到了67位,董事長校友數量達到17位,且近一半的企業位於吉林長春。如致遠新能(300985)董事長張遠,1991年畢業於長春市科技大學(後爲吉林大學合併)社會學系。

此外,深圳大學的排名提升了7個座次,其董監高校友的數量也超過了40位。

整體來看,入選的TOP50院校保持基本盤穩定,僅有3所院校爲新面孔,包括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其名次在45-50之間。而大連理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則相應消失,它們去年也在40-50名之間。由此可以看出,處於40-50名之間的院校可能偶有波動,但總體位次趨於穩定。

南京理工大學的提升明顯,最爲主要的原因是其A股上市公司董監高的數量大幅增加。雖然其基金經理校友只有1名,但董事長和總經理校友的數量均超過10位。例如,復星醫藥(600196)董事長吳以芳,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同時擁有美國聖約瑟夫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七彩化學(300758)董事長徐惠祥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金財(002657)董事長朱燁東,本科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軟件專業;北交所上市的同惠電子(833509.BJ)董事長趙浩華,畢業於信號、電路與系統專業;德瑞鋰電(833523)董事長潘文碩於1991年7月畢業於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業。

此外,南京理工大學總經理校友的數量也挺多,捷昌驅動(603583)總經理陸小健畢業於應用數學專業,高盟新材(300200)總經理陳登雨2005年畢業於南京理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通源石油(300164)總經理任延忠畢業於南京理工內彈道專業,中科金財(002657)總經理朱燁東本科畢業於南京理工計算機系軟件專業。這顯示南京理工大學作爲雙一流和211高校,在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上擁有較強的實力。

北京師範大學學科較爲綜合,在各核心職羣的人數均有所增加。其中,畢業於北師大的基金經理,大多就讀於數學學院統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相關專業。擁有一定的數理基礎,能讓他們在搭建研究體系、挖掘潛力標的以及當下火熱的量化投資等策略中獲得助力。而北師大的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學科,早在1988年就被評爲國家重點學科,實力較爲強勁。另外,北師大的總經理、董祕校友數量也相應有所增加。

北京郵電大學在基金經理、分析師和非公募機構高管中均有一定校友基礎,上市公司董監高校友數量也近30位,董事長數量達到了7位,如東方通(300379)董事長黃永軍畢業於北郵;中國移動(600941)董事長楊傑於1984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工程專業,2008年獲得法國雷恩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今年的TOP50院校名單充分顯示,中國智造的機遇正在鋪展開來,一批理工類院校畢業的校友正在智能製造、自動化、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攻堅克難,一批擁有工程類背景的董事長正在充實創業隊伍,在科技創業和成果轉化、產業應用方面取得進展。

今年5月發佈的2022新財富500富人榜同樣顯示,行業創富的主線正從地產、互聯網轉軌到以新能源、新科技、新工業爲核心的智造賽道。與這些新時代機遇共振的專業,成爲創業機遇聚集之地。

隨着中國高端製造的機遇進一步打開,會湧現出更多擁有理工類背景的創業者,而在相關領域擁有歷史積澱和科研實力的高校,也會進一步成爲智能製造的堅強後盾。

04

A股上市公司掌舵人,有怎樣的教育背景

董事長校友的數量與管理市值等數據,或能一定程度體現一家高校的科研創新實力。

新財富盤點發現,截至2022年6月15日,A股4829家上市公司中,董事長的平均年齡爲54歲。其中,有3家公司董事長的年齡達到85歲,如2022年3月1日在北交所上市的克萊特(831689.BJ)董事長盛才良,1937年出生,1961年7月畢業於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其56歲下海創業,與女兒盛軍嶺(克萊特總經理)撐起了一家IPO。克萊特不但是“北交所通風裝備第一股”,也是威海市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

年齡最小的僅24歲,春立醫療(688236)董事長史文玲,1998年出生,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市場營銷與運營管理雙學位,2021年曾任職於字節跳動用戶增長部門。2022年3月加入春立醫療,並在6月被選舉爲董事長。其爲實控人史春寶的女兒,而春立醫療的市值也已達到68億元。

A股市場上,家業傳承、二代接班也成爲頗多上市公司面臨的挑戰。這一批80後、90後甚至即將入場的00後“企二代”,能否順利接過企業權棒,值得觀察。

從學歷看,A股公司董事長中,博士、碩士佔比超過一半;1/4爲本科學歷,大專學歷佔近10%;同時,中專和高中學歷的佔比分別爲1%和2%,初中和小學學歷也分別有31位和4位(表2)。

而從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來看,擁有博士學歷的董事長以11%的人數佔比,管理了27%的總市值,管理的總市值達到23.7萬億元。這一方面源於一些大型央企和國企在選擇董事長時,會傾向於聘任整體素質較高的人才。例如,市值超過萬億的招商銀行(600036)董事長繆建民,爲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

另一方面,公司做大做強極爲考驗掌舵人的智慧、眼界和胸懷等,這些高市值的董事長或者本身擁有高學歷,或者不斷學習提升自己。例如今年在二級市場火熱的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市值均已衝破萬億元大關。

比亞迪(002594)董事長王傳福,出生於1966年,1987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現爲中南大學),主修冶金物理化學;隨後被保送到中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主修冶金物理化學,獲得碩士學位。

而寧德時代(300750)曾毓羣,1968年出生,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是一位妥妥的學霸型董事長。他本科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此後拿到華南理工大學的工程碩士學位,讀博期間的導師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深電池專家陳立泉。

此外,碩士董事長所佔的比例與其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佔比大致相當,均約爲45%,是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學歷的主流。不過,碩士以下學歷的董事長,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佔比均低於其人數佔比。這說明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專注主業、持續提升,才能讓一家公司從優秀邁向卓越。

05

董事長校友勢力TOP10,教授、學霸攻堅硬科技

考察完董事長的基本學歷,再來比較各大院校的董事長校友數量。

盤點可見,董事長校友數量TOP10院校均爲名校,清北排名第一,但中科院系上升最快。在2019年6月新財富首次盤點時,中科院還未進入TOP10,如今其僅次於清華,以63位校友數位居第三;從管理的市值看,更超過北大,突破2萬億元,位居第二(表3)。

此外,從地區來看,北京、上海共有6所高校進入TOP10,且其董事長校友管理的公司總市值均超過萬億元。浙江大學的董事長校友數量雖然超過50位,但管理的總市值僅爲5960億元,這或因爲浙大的校友大多爲自主創業,從草根而起,民企特色鮮明。

清華系董事長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38萬億元,他們的創業地分佈在全國各地,並未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其中,有32位董事長所在公司是在2020年及之後上市的,包括18家科創板公司。今年5月上市的思特威(688213)董事長徐辰,1976年出生,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思特威主營業務爲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目前市值已經超過200億元。精進電動(688280)餘平,擁有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學士、密歇根大學汽車工程碩士和麻省理工學院MBA學位,曾在通用汽車公司工作多年,於2008年創立精進電動。作爲一家科創板公司,精進電動已是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國內領軍企業之一,總市值超過75億元。

北大系董事長管理的公司總市值超過1.2萬億元,校友人數剛超過100位。北大系董事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年少有爲,45歲以下者達到11位。

比如納芯微(688052)董事長王升楊,1984年出生,北大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畢業。2009年,25歲的王昇陽碩士畢業,面臨就業問題。彼時正值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低谷期,他曾回憶,大部分同學選擇考公務員,或去國企從事金融工作。他則有幸獲得了全球模擬芯片龍頭亞德中國分公司設計工程師一職。2013年,王升楊與老同事一起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創業,不到10年就做成了一家IPO,納芯微也成爲汽車芯片第一股,總市值已經突破370億元。

中科院近年的董事長校友勢力增速亮眼,其近一半來自2020年及之後上市的公司,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26家,佔比也近一半,堪稱科創板最大贏家。航天宏圖(688066)、中科星圖(688568)、寒武紀(688256)、山大地緯(688579)等科創板上市公司創始人均有中科院背景。

截至2022年6月15日,今年上市的中科院系董事長就有6位,例如,6月上市的華海清科(688120)董事長路新春,1966年生,畢業於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擔任教授,2020年離崗創業。不過,作爲一家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外界更傾向將他歸於清華系,因爲核心團隊均來自清華。

無論是清華系、北大系,亦或中科院系,校友榜呈現出的是學霸創業、教授IPO已然成爲新風向。頂級科研學者在內的高科技公司創始團隊,正以前所未有的奮勇之姿,合力攻堅硬核科技,爲中國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贏得先機。

浙大系的董事長校友,超過60%在浙江本地創業,近80%在長三角,目前其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5900億元。

近兩年,浙大系也有一批董事長在攻堅高端裝備製造、醫藥生物和新能源領域。例如,2022年4月上市的景業智能(688290)董事長來建良,畢業於浙大機械工程專業,爲博士學歷,曾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大機械工程學院任教。華是科技(301218)董事長俞永方爲研究生學歷,畢業於浙大自動化儀表及裝置專業。

近年來,長三角已經成爲高端裝備製造的新高地,圍繞着芯片、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製造、光伏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明顯,長三角企業已佔據科創板的大半壁江山。這與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南京大學等一批高校人才創新創業的澎湃動能不無相關。

上海交大的董事長校友數量不及浙大,但管理的上市公司市值是其2倍多,超過了1.3萬億元。僅近兩年上市的上海交大系公司就達到了近10家,例如2022年5月上市的銘科精技(001319)總市值突破了40億元,其董事長夏錄榮,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動力專業;普冉股份(688766)董事長王楠,1976年出生,畢業於上海交大應用物理系,獲得物理學和應用電子學雙學士學位。

復旦系董事長也達到40位,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萬億元。今年3月上市的格靈深瞳(688207)董事長趙勇,1999年畢業於復旦電子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微電子系。而科創板的復旦微電(688385)也擁有濃郁的復旦基因,其董事長蔣國興爲復旦大學計算數學專業本科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其也曾在復旦任職。

中國人大的董事長數量與復旦持平,管理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6萬億元。在近兩年上市的公司中,也不乏人大校友身影。如同益中(688722)董事長黃興良,畢業於中國人大財務會計專業。同益中主要從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研發生產。

中山大學的董事長校友數量超過了30位,其管理的公司總市值超過3800億元。中山大學也是廣東唯一進入TOP10的高校。

在2022年上市的公司中,有5傢俱有中山大學背景,如3月上市的鹿山新材(603051)董事長汪加勝,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學歷。思林傑(688115)董事長周茂林,畢業於中山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

南京大學也進入了TOP10名單,與浙大相似,其畢業生集中在本地創業,70%校友的公司位於江蘇,90%在長三角。由此也可看出,長三角對本地人才的黏性強。南京大學的董事長校友數量達到30位,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

在南京大學系董事長中,2020年及之後上市的公司達到1/3,可見其科創及創業的氛圍趨於濃厚。例如諾唯贊(688105)董事長曹林,1979年6月出生,博士學歷,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曾多年在南京農業大學生物工程系任教。

位於湖北的華中科技大學與南京大學的校友實力相當,董事長近30位,市值超過5400億元。不過,華中大系校友並沒有明顯的地域情結,其所在公司位於廣東的數量最多,達到10家,主要在深圳和東莞兩市;位於湖北的公司次於廣東,有8家,均在武漢。

近兩年上市的華中大系公司主要處於電子信息行業,例如奕東電子(301123)董事長鄧玉泉畢業於華中大前身華中工學院;四方光電(688665)董事長熊友輝,1971年出生,畢業於華中大熱能工程專業,爲博士研究生;英諾激光(301021)董事長趙曉傑,畢業於華中大光電子工程系,擁有副教授職稱,同時爲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博士後。

盤點可見,TOP10高校都各具特色氣質,同時擁有科研、教學實力雄厚的共性。

06

地區分佈差異顯著,京滬人數超一半

不同地區的董事長校友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例如,長三角如浙江、江蘇的高校畢業生,地區黏性較強,更爲傾向在本地及長三角區域創業和就業。但湖北的高校畢業生,如華中大校友則更多前往廣東,且集中在深圳、東莞等地創業。

除院校和專業外,學校所在的地區也是高考志願頗爲重要的考量因素。

從地區分佈來看,京滬依然地位超然,一個是首都,匯聚全國資源,另一個是國際經濟金融中心,金融資源高度聚集。北京、上海依舊是名校資源極爲豐富的地區,北京有11所高校進入TOP50,上海也有6所,其在資本圈十大職羣中的校友總數超過了所有TOP50院校校友數的一半,實力超羣(表4)。

廣東和湖北均有4所高校進入TOP50,且其校友數量大致相當。但湖北的高校如華中大、武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相對排名靠前,而華南理工、暨大和深大的排名稍弱。不過從趨勢看,湖北的高校畢業生更多地輸往廣東,爲廣東的創新發展助力。

除湖北外,湖南、江西、陝西等地的高校畢業生也大量南下廣東,今年一篇《湖南人,快要佔領深圳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也可看出湖南人在廣東的勢力。“喫得苦,耐得煩,霸得蠻”被解讀爲湖南人能“佔領”深圳的原因。

江蘇有3所高校進入TOP50,包括排名12的南京大學、排名30的東南大學和今年新進入的南京理工大學,這三所高校的畢業生也傾向在江蘇及長三角創業就業。

四川有西南財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3所高校進入TOP50,核心職羣的校友總人數超過250人。天津則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兩所高校進入,核心職羣的校友總人數超過280人。遼寧雖然也有東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兩所高校進入,但核心職羣的校友總人數卻不足100人,這兩所高校的排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或許反映地區經濟活力對於校友發展存在一定的影響。

福建和浙江雖然僅有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入榜,但均進入TOP10之列,核心職羣的校友總人數也達到了200人及以上。

湖南有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兩所高校進入TOP50,核心職羣的校友人數超過140人,其今年的名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源於其董監高校友的人數增加不夠顯著,被其他理工類高校反超。

黑龍江、吉林、江西、山東等地區均有一所高校進入TOP50,核心職羣的校友數也大致相當,相對前述地區爲低。

07

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祕,主要來自於哪些學校?

A股市場由於擴容明顯,總裁(總經理)、財務總監、董祕等高管也分別成長爲近5000人的職羣。

從總經理的基本情況看,其平均年齡爲51歲,平均薪酬爲134萬元。最爲年輕的總經理出生於1995年,僅27歲。如茂業商業(600828)的總經理TonyHuang(黃維正),在茂業有多年任職經歷。惠而浦(600983)總經理惠強也出生於1995年,其近5年來歷任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總裁助理,現任公司總裁和格蘭仕集團副董事長。

總經理同樣有高學歷的特徵,超過80%爲本科及以上學歷。從其畢業院校來看,清北依舊遙遙領先,校友數量均超過100人(圖3)。

浙大和復旦並列第三,均有56名總經理校友。上海交大與中科院相當,均約有40位。西安交大、武大、人大和中山大學總經理校友數量基本持平,在30位左右。

不過,這十大高校的總經理校友數量佔A股所有總經理數量的比例約爲12%。可見,大部分上市公司總經理還是背景多元、能力複合的人才。

財務總監由於需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因此,整體是具備一定財會背景的高學歷人才。同時,其平均年齡爲47歲,70後佔近一半,80後約爲1/4,平均薪酬約爲78萬元。

從學校來看,財務總監畢業院校TOP10約有一半爲財經類院校。其中,人大的財務總監數量最多,達到46位。人大因在經濟、金融、財會等學科上的深厚實力,除金融機構外,也爲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等崗位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上海財大的財務總監校友數量也超過了40位,僅次於人大。上海財大的會計學、財政學和金融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其畢業生無論是在金融機構還是產業界的評價都頗高(圖4)。

中山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財務總監校友數量大致相當,均約爲30位。清華和北大也相應進入TOP10,財務總監的校友數量均超過20名。

此外,江西財大、西南財大等財經類院校也紛紛進入TOP10。廈大也毫無懸念位列其中,其以特色而強勢的會計專業,爲資本圈輸送了大量精通財務知識和技術的畢業生。

中央財大的財務總監數量也超過了20名,作爲財經類名校,其校友的財會實力也極受金融機構和產業界的認可。

與財務總監相比,董祕的職位屬性則較爲複合。據新財富統計,A股上市公司董祕的平均年齡爲45歲,相較財務總監整體稍微年輕,處於精力充沛的壯年。同時,擁有碩士學歷的董祕佔比近一半,高學歷特徵較爲明顯。2021年,董祕的平均薪酬爲75萬元,不過個體差異較大,既有年薪超700萬元者,也有不足10萬元的。

從畢業院校來看,清華的董祕校友數量最多,超過65位,北大也有50位。此外,中山大學和武大也均超過40位。人大、上海財大、南京大學、上海交大、復旦的董祕校友數量大致相當,均約爲35位,廈大也進入TOP10,有29位(圖5)。

從數量看,畢業於TOP50院校的董祕校友佔A股所有董祕的近20%。其專業則更傾向於經濟、管理、法律、會計等相關。董祕職羣高學歷、專業性強的特徵更爲凸顯。

08

證券、基金行業,年均職位增速均不足4%

與A股市場擴容明顯相比,以證券、基金、銀行等爲代表的金融機構的職位增速則較爲緩慢。

以2021和2022年進行考察,整個證券和基金行業僅分別增加了1000人。證券業從業人數從34.2萬增加到34.3萬,基金業從業人數從2.6萬增加到2.7萬。證券行業的職位增速不足1%,基金業不足4%。

由此也可看到,分析師、基金經理等資本圈熱門職位的准入門檻正在不斷高企。

新財富調查發現,分析師的平均年齡爲33歲,男性數量大約是女性的2倍。從畢業院校來看,分析師主要集中來自復旦、上海交大和上海財大,這三所高校均在上海(圖6)。

此外,北大、清華大學畢業的分析師數量也排名靠前,人大、武大、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大亦進入分析師畢業院校TOP10。這十所高校佔據了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

據Wind數據,國內的公募基金經理已經達到3019位,男性的數量約爲女性的3倍。從學歷來看,碩博學歷的基金經理佔比達到96%,本科僅有4%。與2019年新財富的統計相比,碩士比例提高了3個百分點,本科學歷則從5.3%降到了今年的4%。由此可見,原本學霸雲集的基金經理羣體,准入門檻呈現持續提升之勢(表5)。

從畢業院校來看,清北和復旦畢業的基金經理數量均超過100人,北大畢業的基金經理數量超過150人。與2019年新財富的統計相較,清北貢獻的基金經理數量大幅增加。此外,上海交大和上海財大畢業的基金經理數量也超過70人;人大和南開大學則超過40人(圖7)。

這TOP10院校的基金經理總數達到700人,佔我們統計的基金經理總數的比例超過60%。

此外,大多數碩博學歷的基金經理均擁有海外求學經歷,哥倫比亞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伯明翰大學、華威大學、密歇根大學美、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拉夫堡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海外名校均頻繁出現在基金經理的簡歷之中。

從專業來看,與2019年的統計相比,也更爲聚焦了。金融、經濟大類成爲基金經理學習的主要專業,金融類包括金融學、金融工程、國際金融、金融分析、計量金融金融管理、統計金融等細分學科,經濟類則包括應用經濟、國名經濟、數量經濟、產業經濟、國際經濟、經濟管理、投資經濟等細分專科。

此外,包括工商管理、管理科學、企業管理、財務管理在內的管理學大類成爲基金經理所學的第三大專業。包括數學、應用數量、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在內數理統計大類,則爲第四大專業。

學習會計學、計算機、工學、生物科學等專業的基金經理雖然也有一定數量,但與前四大專業差距較大。基金經理的專業性和高門檻,使得其專業背景更爲聚焦。

09

智造新機遇下,技術和研發人員增幅均在10%以上

在金融機構門檻高企的當下,財經類專業已有所降溫,未來5-10年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或者專業有哪些呢?

新財富通過盤點發現,A股4800多家上市公司2021年容納的員工總數達到2870.8萬人,相較2020年,增加了約120萬人,超過64%的上市公司實現了員工人數的正增長。

從就業容量來看,電子、銀行和建築裝飾業的上市公司總人數均超過200萬人,醫藥生物、汽車、化工行業均超過150萬人。

分行業來看,電子行業增加了18.7萬人,建築裝飾和電氣設備行業分別增加了15萬和13.5萬人,汽車行業增加9.1萬人,化工、醫藥生物、計算機、機械設備和建築材料行業均增加8萬餘人。

而也有一些行業的員工人數有所減少,房地產上市公司減少人數最多,超過了4萬人,傳媒和採掘均約減少約2.5萬人,農林牧漁減少1萬人,休閒服務和鋼鐵減少約7000人(表6)。

分崗位來看,上市公司生產人員基數最大,超過1000萬人。從變動情況來看,2021年,生產人員同比增加91萬人,增長8.9%。

雖然基數大,但增幅卻不是最高的,A股公司中,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的增幅最爲亮眼。

技術人員2021年同比增加了21.9%,增加84.6萬人,達到471.7萬人。

研發人員的增幅也達到12.8%,同比增加了30.7萬人,總研發人員數達到270.8萬人。

而銷售人員的降幅最大,2021年減少6.4萬人,財務人員也減少了2000人(表7)

2021年,比亞迪成爲員工增速TOP3的A股公司,同比增加了6.4萬人,達到28.8萬人。

比亞迪也設有專門負責招聘的網站,從校園招聘來看,其需求專業包括機械類、電子信息類、電氣類、計算機類、自動化類、材料類、化學類、交通運輸類、力學類等,招聘崗位包括技術研究類、技術研發類、技術支持類、生產製造類、供應鏈質量類、設計開發類、研發支持類等。而社會招聘欄目,包括質量管理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晶背設備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高級結構設計工程師、高級品質工程師等。

比亞迪即是中國智造的一個縮影,其新能源汽車的市佔率穩步提升,研發和技術人才需求激增,成爲就業市場上較爲靚麗的風景線。

隨着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機器代人的進程會進一步加快,生產人員的增幅或許還會下降。而在轉變升級的大背景下,企業毫無懸念會繼續大幅提升技術和研發人員的比例。

這其中,少不了高校的助力。高等院校培育技術過硬、掌握科研能力的畢業生,可以爲產業輸送核心人才。崗位的分化趨勢或也可爲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指引,進工廠攻堅技術和科研也成爲新的就業風向。

上市公司員工人數和崗位的變化,在招聘端也較爲顯著。雖然今年就業形勢嚴峻,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佈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通信/電信、工業自動化、生物醫藥等現代製造和服務業就業景氣較好,且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還有較大的需求缺口。

在中國智造的大潮之下,高校端也在發生變化。

近日,教育部公佈了2021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22年,全國高校新增1961個專業點、撤銷804個專業點,3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碳儲科學與工程、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生物育種科學、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溼地保護與恢復、智慧林業、勞動教育、科學史等31種新專業,列入相關高校2022年本科招生計劃。

“從31個新增專業來看,體現了面向高精尖缺領域,優化本科學科專業目錄的基本思想。”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王傳毅說,“一是面向科技前沿,強化原始創新領域的深耕探索,例如服務深地深空探索的專業設置,開設行星科學。二是面向國家戰略急需,增設一批支撐關鍵領域的學科專業,例如,增設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研發及技術專業,包括氫能科學與技術、可持續能源等。三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增設一批適應數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如智慧運輸工程、智慧海洋技術等;也增設一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新興職業對應的專業,例如慈善管理等。”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解釋,此次調整總體考慮三個方面:服務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質量,優化結構。

這或許也可爲畢業生就業報考提供指引,伴隨着中國製造和能源結構的不斷升級,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智慧+”、“智能+”等高技能人才可望成爲下一個風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