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方契约精神,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甚至有人说,古罗马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真万幸,它不是!

罗素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希腊文化、基督教和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为什么西方契约精神不能成为支柱之一?

因为,没有能力去保证契约执行,西方的所谓契约精神,往往会变成诈骗道具。

1933年7月22日,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秘鲁、西班牙,共八个国家,在伦敦货币经济会议上,正式签订《国际白银协定》。

根据这个“白银协定”,在未来四年里,各缔约国政府购买、出售白银,都要符合这一纸协定,由此来缓和国际银价波动。

毕竟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当时已经席卷全世界,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受重创。

这份《国际白银协定》算是一张缓冲网,给全球性经济危机加了一道保险。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白银协定”就是催命符!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中国,是受“白银协定”影响最大的那一个。

首先,在所有八个缔约国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秘鲁这5个国家,是生产白银的传统大国。

尤其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资本控制了世界白银生产的66%和白银冶炼的77% 。

而中国呢?

中国是当时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全国上下流通的货币是银元,也就是说,白银是国家命脉。

其次,这个“白银协定”意图很明显,对中国非常“照顾”。

按照协定,作为当时最大的货币用银国,中国必须保证在未来四年里,不得将熔毁货币所得的生银售出,这无形地给中国经济加了一层结界,把中国白银资本关进了储物柜。

不管功过利害,总之,最终这则《国际白银协定》在各方努力下落笔签字了。

既然协定都签了,是不是要践行契约精神呢?

当然没有了,不到一年时间,美国翻脸毁约了,国际协定、国家契约,又怎么样呢,还不是该废就废、能撕就撕。

《国际白银协定》是1933年7月签订的,没等到过周年,1934年6月,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决定向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预算额度将近14.17亿美元。

那么,说好的契约精神呢?压根儿不存在的。

用来缓和国际银价、限制国际白银买卖的《国际白银协定》墨迹未干,就成了一沓子废纸。

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的实施,导致世界银价飞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也是美国主动收购白银的目的之一。

在推动《白银收购法案》的过程中,罗斯福和他要讨好的利益阶层一致认为,当时中国是以白银为货币的世界第一人口国家,积累有大量白银。

美国收购白银,必然会提高国际银价,也就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购买力,这能扩大美国商品市场,销售掉美国国内过剩的产能,有助于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面对这种啃食别人血肉而自肥的贪婪,协定有用吗?契约精神又是神马玩意儿?

这个“择人而噬”的收购法案颁布后,刺激了国际银价直线上涨,此后一年时间里,伦敦和纽约的大条银块价格分别上涨70%和66%。

国际银价如脱缰野狗一路狂飙,这给中国带来的是金融恐慌。

银价迅速上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就成了最简单直接的套利商品,只要把银元搬运出海关,就是将近50%的利润。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成为必然。

当时的《申报》做出如下描述:

“(上海)外国大班们眼红起来,他们把一批一批银元装到外国去……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稳妥便当的买卖……”

根据海关报告册记载,1934年中国一年内所流出的白银共计达2.68亿元以上,其中,上海的洋行、买办们,出力最大,也最疯狂。

1934年1月,上海外商银行库存白银共计有2.75亿元,约占当时上海中外银行存银总数量的49.2%;可到1934年底时,上海外商银行的存量竟下降为0.54亿元,一年内存银减少了2.2亿元。

以上还只是官方统计数据,如果再加上走私、偷运的因素呢? 

实际上,在这场席卷中国的“白银风潮”,白银外流总数约为1.4亿两,占当时全国白银流通量的一半。

巨额白银外流,给中国造成重创,那是不言而喻的。

当白银价格上涨,相当于货币升值;而大量白银外流,相当于货币量减少。

这里外里的剪刀差,一方面引发了美国商品大量倾销,让中国贸易入超加剧,国货出口成为泡影;另一方面,无银流通、无银周转,让本来就很羸弱的中国工业生产,陷入了绝境。

后来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美国拿走的每一块银元,都不是无辜的。

最终,为了摆脱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的影响,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进行货币改变,改银元为法币。

1935年11月4日,星期一。

从这一天开始,在中国流通了数百年之久的银制货币,成为历史,一种被称为“法币”的纸币成为金融主角。

没有一句告别的话,中国的“白银时代”就此终结。

再看看美国,左手举着《国际白银协定》,右手用《白银收购法案》收割,不断利用金融手段弥补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从这里就能看出所谓的“西方契约精神”,无非是契约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遵守,不利的时候就撕毁,这和我们理解并遵循的“言必行、行必果”有很大出入。

同时,这也是美国交朋友的准则——只有打不过别人,我才跟他讲道理。

而在我们的字典里,有个专门的词儿,解释这种行为,就俩字儿——不仁!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