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BIS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全球央行面临严峻通胀考验

各界担忧经济会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长期通胀和衰退环境。

当前,全球许多国家的通胀已达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乌克兰局势推高了能源和食品价格,挤压了家庭的实际收入,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经济会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长期通胀和衰退环境,全球央行面临空前考验。

国际清算银行(BIS)亚太地区首席代表悉达多·蒂瓦里(Siddharth Tiwari)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通胀处于几十年来的高点,全球央行的首要任务是抗击通胀,更重要的是控制通胀预期。时间是关键,拖得越久,通胀越会根深蒂固。

“目前新兴市场面临双重压力,不仅要面对外部环境的收紧,还要面对本国货币环境的收紧。商品进口国面临更大挑战,例如像印度这样的商品进口国,即使有8%左右的高GDP增长,也会感受到压力。因此,抗击通胀仍是各国央行面临的首要挑战。央行明白传导机制是什么,但这是一整个经济体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所有部门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蒂瓦里称。

BIS在6月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中提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了遏制通胀和控制货币贬值,许多央行去年开始提高政策利率。发达经济体正在迅速跟上。BIS认为,要避免根深蒂固的高通胀,吸取上世纪70年代的教训是很重要的。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的后果是持续的高通胀和低经济增长。

蒂瓦里则认为,目前与上世纪70年代的确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例如,目前各国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更低,如果看GDP的能源强度,即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的能源,自70年代以来已经下降了40%。

“尽管油价高企,但各国对能源的依赖却降低了。同时,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健全。比起70年代,央行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信用度更高,各国的外汇储备也更加充分。不过目前债务比例更高,资产价格也高企,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组合。”他称。

除了能源、债务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也成为当前一大担忧。BIS提及,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化肥和金属等关键产品供应中断,未来的全球产量可能下降,加大价格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难放缓紧缩的节奏,而目前市场已经开始被衰退担忧主导。蒂瓦里表示,如果按照当前市场对利率的定价,到2025年,GDP可能会比目前低大约1.5个百分点。如果央行重现21世纪初更陡峭的加息路径,GDP降幅可能会翻倍。

市场也普遍认为,这次要实现“软着陆”的挑战不小。BIS认为,经验表明,较短且前置性的紧缩周期往往比较浅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紧缩周期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目前周期开始的条件很有挑战性,因为通胀水平高于以往大多数紧缩周期开始时的水平,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也处于历史高位,这使得在不引发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变得更加困难。数据显示,各国房价和家庭债务普遍上升,许多经济体的企业风险敞口也有所增加。

BIS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软着陆”取决于供应冲击是否会迅速消失,也取决于适度的货币紧缩能否在不出现重大经济收缩的情况下缓和需求、降低通胀。然而,如果负面冲击持续,总需求的放缓又不足以缓解价格压力,则将有必要采取更多紧缩措施,额外的痛苦将不可避免。发达经济体面临的一个风险还在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引发严重衰退和金融压力。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可能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在非银行机构中,并通过隐性杠杆和流动性错配体现出来。

早前,BIS宣布,张涛于6月14日加入该机构,出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首席代表。他将常驻中国香港,领导BIS亚洲和太平洋办公室的工作。蒂瓦里即将卸任,未来张涛将接棒他的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