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吸引到觀衆的,估計是這個看着費解的名字,這難道,又是忠犬與主人的故事嗎?於是有心人去搜索,發現這部電影,五年前就拍好了。在這個年底影院衝業績瘋狂排大片的時候,《狗十三》上映了,帶着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名字,和一個關於青春的最殘酷和最真實的故事。國產青春片近年來發展得不錯,但他們的主旋律都是青蔥校園的美好往事,主題再深刻一點的,就有了對家庭和親人之間關係的探索,而像《狗十三》這樣,純粹讓你難受的青春片,幾乎是沒有的。《狗十三》展示了一個普通家庭孩子的成長曆程,而這個歷程彷彿是一場毀滅。

影視劇爲了情節跌宕會製造許多戲劇化衝突,但其實一個普通人內心的波瀾壯闊纔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劇情,他們的不動聲色纔是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在《狗十三》中,少女的成長和叛逆,都是在不動聲色中進行,這纔是生活中最殘酷的一面。我們年少時,感情充沛到無處安放,我們尖銳,我們脆弱,我們想變化,我們想吶喊,但最後,我們都在家庭的“關愛”下,變成溫和順從的懂事的大人。

“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小時候,在一次次經歷了李玩的難過和掙扎之後,慢慢從一個鮮活的靈魂,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僞善。從小到大,我們聽到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們都是爲你好,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我們也不容易,你該懂事了”。他們用自以爲是的善意不斷地刺傷我們,逼迫我們放棄自己心中所愛,我們一路向前走去,但我們的靈魂,卻停留在“十三歲”那年。李玩曾經抗爭過,對那條用來彌補她的狗,她漠視,她不在乎,她不親暱。但她卻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以及平等的尊重與愛,她開始接納它,真正叫它“愛因斯坦”,這個名字也是李玩對父親不顧自己物理夢想的最後一絲微弱的抵抗。

這條狗是父母的“爲你好”而硬塞給李玩的,當李玩被迫接受,完全接納和認同了這份感情的存在的時候,狗狗走丟了。家裏人只看到她不顧一切地想要去尋回愛因斯坦,他們覺得她不可理喻,任性執拗,但他們卻從不知道,李玩失去的不僅是一條狗,更是一份完全的,家庭給予不了她的信任。父親因此動手打她的那天,她就已經對愛因斯坦,對自己,對家庭,對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什麼期待而言了,這些委屈,逐漸匯聚成洪水猛獸,沖垮了她十三年來所建立的世界觀。

孩子是極其好騙的。即使李玩對父親那麼失望,但當父親答應帶她去物理科技館的時候,她還是那麼高興,陪父親去參加了酒局。當她一個人跑出來看着科技館已經完全暗淡下來的燈光,她的心裏一定是比不答應的時候還要多出幾倍的失望吧。在這樣愛和陪伴都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們被成年人的規則所裹挾着一步一步長大,一步一步懂事,一步一步變成我們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放大每一個孩子成長的歷程,也許就是《狗十三》的歷史使命。

本文系電視貓原創內容。

未經許可,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以上內容中所涉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