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社論:堅定金融市場開放,提高人民幣資產吸引力

最好的防守是開放,最健康的發展是充分保障自由的可行空間。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7月4日ETF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啓動。當天,央行、香港金管局等發佈聯合公告,將開展利率互換市場的互聯互通合作,同時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簽署常備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擴大至8000億人民幣/9400億元港幣。

內地與香港密集出臺如此多的金融開放舉措,展示我國通過高水平開放促進國內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自2014年內地與香港“股票通”啓動以來,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擴容,從“債券通”“跨境理財通”,到如今的“互換通”,有效打通了兩地基礎金融市場,極大地活躍了市場主體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充分利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了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有效融合。

當前,央行等通過金融市場開放,迎接外部不確定性及平衡內外部風險,清晰地向市場發出信號,面對經濟內外部不確定性,靠堵和市場隔離的傳統手段,不僅不能有效防範外部風險,反而會直接消弱央行貨幣政策主動性和金融市場抗風險能力。因爲資金跨境流動的歷史數據已充分反映,堵和市場分割杜絕不了資金跨境流動,反而會增加資金跨境流動成本,扭曲金融市場價格。

所謂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真正留住跨境投資者的是市場成熟度,市場的成熟度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市場具有較高自然利率,也就是無風險收益率,一是市場具有較強風險管理能力和風險可承載能力,兩者至少具備一個,跨境資金流動就會利大於弊。

隨着存款利率市場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收官,市場化的利率傳導機制已成爲國內風險資產的定價基礎,這是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保障。而ETF、利率互換、貨幣互換等金融衍生工具,則爲資金跨境流動提供了有效風險管理手段。

內地和香港股市的互聯互通已具備規模,截至2022年7月4日,北上資金與南向資金累計流入規模分別達17109億元和23936億港元。但是股指期貨/期權、個股期權等還難以成爲跨境資本市場風險管控的工具,尤其是個股期權目前依然處於局部試點,引入ETF基金的互聯互通,將爲跨境資本市場投資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投資者可通過各種行業性、區域性、市場性ETF基金,實現ETF基金與成份股的風險對沖,充分發揮ETF基金內生的做多做空雙向功能。

又如,內地和香港債券通開通以來,跨境投資規模已達4萬億元,交易規模達11.47萬億元,利率互換的推出,將爲跨境投資者提供有效的利率風險管控工具,跨境投資者可在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的利率互換,以管控利率風險,節約投融資成本。

再如,內地與香港常規化貨幣互換規模擴大,爲跨境投資者提供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和不同幣種的流動性管理工具。

ETF、利率互換、匯率互換等,分別爲跨境投資者提供管理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的金融衍生工具,將有效增強人民幣資產的風險管理能力;隨着股市、債市和匯市不斷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能力、風險容納能力和可承載能力將極大提升。而一旦國內金融市場具有了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和容納能力,就會顯著提高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管控好跨境金融風險。

總之,最好的防守是開放,最健康的發展是充分保障自由的可行空間。任何系統和市場,用管制營造的安全場景,必然以資源配置扭曲爲代價,目前中國央行用自信向世界宣佈,人民幣資產是可控資產,值得跨境投資者擁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