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武汉大学出现一例霍乱病例 疫苗问世十多年为何这种传染病还未被消灭?

每经记者 金喆  陈星    实习记者 徐明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无论是文学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白鹿原》,都曾出现过霍乱的身影。而在现实中,霍乱销声匿迹已久。

但本月9日,官方通报武汉大学出现一名疑似霍乱感染病例,最终血清学凝集试验均为O139阳性,诊断为霍乱。据官方最新消息,该生经诊治,状况稳定,症状已消失。

但作为多在卫生或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出现的疫病,为何出现在武汉甚至是高校内,引发了外界的巨大关注。由于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霍乱与鼠疫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7月11日,一位武汉大学学生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感染学生此前居住的宿舍楼下已经拉上封锁线,门口还有保安值守。而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霍乱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但由于霍乱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6天,通常为2至3天,在感染者症状已经出现数天且没有新增病例的情况下,出现继发感染的可能性较低。

感染学生居住的宿舍大门“紧闭”,门口有保安值守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浪漫的,而霍乱是可怖的。

7月9日晚间,武汉大学出现一名疑似霍乱病例的消息迅速发酵。11日,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局确认,该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呕吐腹泻为主,伴低热,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阳性,诊断为霍乱,毒力基因阴性。

最新通报显示,经有效诊治,该病例的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状已消失。经组织专业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采样检测和跟踪管理,对相关场所进行临时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截至7月10日19:36,通过对264名重点人群、259个点位进行快检,未检出O1、O139群霍乱弧菌,未发现新增病例。

猜测和担心逐渐平息之时,武汉大学内部情况如何?11日下午,一位仍在校园内的武汉大学学生在微信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感染同学此前居住的工学部八舍已经处于临时封控状态。宿舍铁门虚掩,门口拉上了封锁线,还有保安值守,偶有人员进入时也需要在门口进行登记才能进入宿舍。宿舍附近的操场上,也只见空荡荡的球网,没有人员活动。

“周围其他都很正常,看起来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工八对面一条街的商铺已经全部关门。”这名同学说,“不知道具体哪一天关的,但之前老板说过他们不放暑假的,现在也关门了”。

而记者多次拨打武汉大学校医院及武昌区卫生健康局欲了解相关情况,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不接受采访,所有信息以官方正式对外通报为准。

根据武昌区卫生健康局的最新通报,感染学生确定密接3人(同住室友2人、同餐人员1人),已转至学校隔离点集中隔离。至10日凌晨,完成工学部八舍254名学生、3名宿管、15家商户的采样工作,相关区域临时封控,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隔离,并服用预防性药物。

对感染学生7月8日在武汉大学医院接触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武汉大学医学院1日~10日以来就诊的19例腹泻病例均按要求采样并开展霍乱弧菌检测。对宿舍、就餐、小卖部等相关环节已开展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毒,相关人员进行服用预防性药物、居家观察等处置。

“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霍乱属甲类传染疾病、级别高于新冠

霍乱、天花、鼠疫,这些曾让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因为鲜少出现,而被误以为已经封存在了历史深处或文学作品中。但事实上,这类疾病还未被消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传染病的分类,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唯二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的就是霍乱和鼠疫。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病例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须在两小时内上报至当地疾控中心,对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疫情发生地点及疫区处理等均有严格的强制执行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虽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参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发表的一篇旧文中提到,“霍乱是少见的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多次横跨东西半球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直到现在,在卫生条件没有保障的地区,霍乱依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作为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自19世纪初至今先后引发7次世界性大流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出现,全球霍乱流行趋势更趋严峻,先后导致数千万人死亡。

近年来,霍乱少发,但从未真正消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显示,我国从1961年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份均有疫情发生。自19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但随着现代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城市环境的改善,近年来霍乱病例的数量及致死率已经有明显下降。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021年,全国霍乱报告发病5例,无死亡病例。

虽然近年发病数量在下降,但作为甲类传染病,霍乱的杀伤力依然不容小觑。首先,霍乱“传染性极强”,霍乱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霍乱患者的排泄物及呕吐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霍乱弧菌,频繁腹泻和呕吐,可以导致水源、食物污染;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以及健康带菌,虽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可以带菌到处活动。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即“病从口入”。此外,如果皮肤沾染到霍乱弧菌,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洗手,也有可能导致接触性传染。

此外,霍乱“致死率极高”。感染霍乱后,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排“米泔样便”,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发后,霍乱可能在数小时内导致感染者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即使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严重者出现肌肉痉挛等症状,死亡率高达12.8%。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霍乱检测方案(试行)》,重型霍乱的表现包括腹泻次数一日达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等,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武大霍乱疫情蔓延可能性较低,疫苗十多年前已问世但接种率低

近年来,霍乱的身影多在公共卫生或经济状况落后地区出现。此次出现在武汉,又是高校中,引发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较高。记者在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注意到,近两年来,湖北省均未出现过甲类传染病。武汉大学的霍乱病例应是湖北省近年出现的首个甲类传染病例。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霍乱病例最常见的是通过摄入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受到感染。感染病例如果不是饮用了含有霍乱弧菌的生水,则可能是食用了带有霍乱弧菌的食物所致。

常荣山表示,由于水源是霍乱弧菌传播的重要途径,过去在沿海地带较为多发,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均是霍乱弧菌的自然生存环境,霍乱病人粪便又常污染人群生活临近水体。不排除感染病例可能是食用了未经卫生处理及深加工的淡、海水鱼类或其他不洁食物。

但由于霍乱弧菌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因此流调感染病例的活动轨迹及排查接触人群非常重要。据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局7月11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情况,截至7月10日19:36,通过对264名重点人群、259个点位进行快检,未检出O1、O139群霍乱弧菌,未发现新增病例。

常荣山表示,由于霍乱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6天,通常2至3天,而感染病例于8日已经出现症状,现在出现新增病例及更大范围蔓延的可能性较低。

他还解释道,由于病例排泄物在发病阳性期有传染性。偶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周,因此,现在武汉大学学生宿舍内部及感染者活动轨迹出现地的消毒十分重要。而武昌区卫生健康局也在最新说明中表示,已经对工学部八舍公共区域、宿舍、卫生间、排污管道等点位进行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杀。

实际上,对于预防霍乱感染并非毫无办法。早在2005年前后,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口服rBS/WC 霍乱疫苗就已问世。但公开资料显示,该疫苗主要对01群霍乱有预防作用,而这次武汉发现的是O139群。常荣山还表示,由于该疫苗也存在一定副作用,所以多用于高风险人员或地区,不适用于普通人群接种。

对于感染后的治疗,常荣山表示,只要发现及时,可以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常用的抗生素为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