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武漢大學出現一例霍亂病例 疫苗問世十多年爲何這種傳染病還未被消滅?

每經記者 金喆  陳星    實習記者 徐明哲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無論是文學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還是《白鹿原》,都曾出現過霍亂的身影。而在現實中,霍亂銷聲匿跡已久。

但本月9日,官方通報武漢大學出現一名疑似霍亂感染病例,最終血清學凝集試驗均爲O139陽性,診斷爲霍亂。據官方最新消息,該生經診治,狀況穩定,症狀已消失。

但作爲多在衛生或經濟條件落後地區出現的疫病,爲何出現在武漢甚至是高校內,引發了外界的巨大關注。由於高傳染性和高致死率,霍亂與鼠疫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

7月11日,一位武漢大學學生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感染學生此前居住的宿舍樓下已經拉上封鎖線,門口還有保安值守。而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霍亂傳染性強、致死率高,但由於霍亂的潛伏期爲數小時至6天,通常爲2至3天,在感染者症狀已經出現數天且沒有新增病例的情況下,出現繼發感染的可能性較低。

感染學生居住的宿舍大門“緊閉”,門口有保安值守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浪漫的,而霍亂是可怖的。

7月9日晚間,武漢大學出現一名疑似霍亂病例的消息迅速發酵。11日,武漢市武昌區衛生健康局確認,該例感染性腹瀉病例,以嘔吐腹瀉爲主,伴低熱,血清學凝集試驗爲O139陽性,診斷爲霍亂,毒力基因陰性。

最新通報顯示,經有效診治,該病例的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狀已消失。經組織專業機構對相關人員進行採樣檢測和跟蹤管理,對相關場所進行臨時封控管理和消毒處置。截至7月10日19:36,通過對264名重點人羣、259個點位進行快檢,未檢出O1、O139羣霍亂弧菌,未發現新增病例。

猜測和擔心逐漸平息之時,武漢大學內部情況如何?11日下午,一位仍在校園內的武漢大學學生在微信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感染同學此前居住的工學部八舍已經處於臨時封控狀態。宿舍鐵門虛掩,門口拉上了封鎖線,還有保安值守,偶有人員進入時也需要在門口進行登記才能進入宿舍。宿舍附近的操場上,也只見空蕩蕩的球網,沒有人員活動。

“周圍其他都很正常,看起來和平時沒有什麼不一樣。但工八對面一條街的商鋪已經全部關門。”這名同學說,“不知道具體哪一天關的,但之前老闆說過他們不放暑假的,現在也關門了”。

而記者多次撥打武漢大學校醫院及武昌區衛生健康局欲瞭解相關情況,工作人員均表示,目前不接受採訪,所有信息以官方正式對外通報爲準。

根據武昌區衛生健康局的最新通報,感染學生確定密接3人(同住室友2人、同餐人員1人),已轉至學校隔離點集中隔離。至10日凌晨,完成工學部八舍254名學生、3名宿管、15家商戶的採樣工作,相關區域臨時封控,相關人員按要求進行隔離,並服用預防性藥物。

對感染學生7月8日在武漢大學醫院接觸的醫護人員、檢驗人員,武漢大學醫學院1日~10日以來就診的19例腹瀉病例均按要求採樣並開展霍亂弧菌檢測。對宿舍、就餐、小賣部等相關環節已開展環境採樣和終末消毒,相關人員進行服用預防性藥物、居家觀察等處置。

“傳染性極強、致死率極高”,霍亂屬甲類傳染疾病、級別高於新冠

霍亂、天花、鼠疫,這些曾讓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因爲鮮少出現,而被誤以爲已經封存在了歷史深處或文學作品中。但事實上,這類疾病還未被消滅。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對傳染病的分類,我國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爲甲、乙、丙三類,其中唯二被列爲甲類傳染病的就是霍亂和鼠疫。甲類傳染病一旦發現病例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須在兩小時內上報至當地疾控中心,對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疫情發生地點及疫區處理等均有嚴格的強制執行標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雖屬於乙類傳染病,但參照甲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發表的一篇舊文中提到,“霍亂是少見的傳染性極強、致死率極高、多次橫跨東西半球廣泛流行的傳染性疾病。直到現在,在衛生條件沒有保障的地區,霍亂依然直接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安全”。

作爲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霍亂自19世紀初至今先後引發7次世界性大流行。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着O139血清羣霍亂弧菌的出現,全球霍亂流行趨勢更趨嚴峻,先後導致數千萬人死亡。

近年來,霍亂少發,但從未真正消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顯示,我國從1961年第七次霍亂世界大流行開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無病例報告外,其餘各省份均有疫情發生。自1993年開始,我國部分地區相繼出現O139霍亂的局部暴發與流行。隨後出現了多菌羣(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但隨着現代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的發展,以及現代城市環境的改善,近年來霍亂病例的數量及致死率已經有明顯下降。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2021年,全國霍亂報告發病5例,無死亡病例。

雖然近年發病數量在下降,但作爲甲類傳染病,霍亂的殺傷力依然不容小覷。首先,霍亂“傳染性極強”,霍亂的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霍亂患者的排泄物及嘔吐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霍亂弧菌,頻繁腹瀉和嘔吐,可以導致水源、食物污染;帶菌者包括潛伏期帶菌、恢復期帶菌以及健康帶菌,雖然沒有典型的臨牀表現,但是可以帶菌到處活動。

其主要傳播途徑爲糞口傳播,即“病從口入”。此外,如果皮膚沾染到霍亂弧菌,不注意衛生,不注意洗手,也有可能導致接觸性傳染。

此外,霍亂“致死率極高”。感染霍亂後,感染者主要表現爲腹瀉、嘔吐、排“米泔樣便”,嚴重休克者可併發急性腎功能衰竭。病發後,霍亂可能在數小時內導致感染者腹瀉脫水甚至死亡,即使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嚴重者出現肌肉痙攣等症狀,死亡率高達12.8%。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的《全國霍亂檢測方案(試行)》,重型霍亂的表現包括腹瀉次數一日達20次以上,極度煩躁甚至昏迷,皮膚彈性消失,眼窩深凹,明顯發紺,嚴重肌肉痙攣,脈搏微弱而速甚或無脈等,脫水程度兒童相當於體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武大霍亂疫情蔓延可能性較低,疫苗十多年前已問世但接種率低

近年來,霍亂的身影多在公共衛生或經濟狀況落後地區出現。此次出現在武漢,又是高校中,引發的關注度和討論度較高。記者在湖北省衛健委官網注意到,近兩年來,湖北省均未出現過甲類傳染病。武漢大學的霍亂病例應是湖北省近年出現的首個甲類傳染病例。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霍亂病例最常見的是通過攝入霍亂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受到感染。感染病例如果不是飲用了含有霍亂弧菌的生水,則可能是食用了帶有霍亂弧菌的食物所致。

常榮山表示,由於水源是霍亂弧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過去在沿海地帶較爲多發,沿海水域、河口和內陸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均是霍亂弧菌的自然生存環境,霍亂病人糞便又常污染人羣生活臨近水體。不排除感染病例可能是食用了未經衛生處理及深加工的淡、海水魚類或其他不潔食物。

但由於霍亂弧菌也可以通過接觸傳播,因此流調感染病例的活動軌跡及排查接觸人羣非常重要。據武漢市武昌區衛生健康局7月11日下午發佈的最新情況,截至7月10日19:36,通過對264名重點人羣、259個點位進行快檢,未檢出O1、O139羣霍亂弧菌,未發現新增病例。

常榮山表示,由於霍亂的潛伏期爲數小時至6天,通常2至3天,而感染病例於8日已經出現症狀,現在出現新增病例及更大範圍蔓延的可能性較低。

他還解釋道,由於病例排泄物在發病陽性期有傳染性。偶有攜帶者傳染期持續數週,因此,現在武漢大學學生宿舍內部及感染者活動軌跡出現地的消毒十分重要。而武昌區衛生健康局也在最新說明中表示,已經對工學部八舍公共區域、宿舍、衛生間、排污管道等點位進行環境採樣和終末消殺。

實際上,對於預防霍亂感染並非毫無辦法。早在2005年前後,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製的新型口服rBS/WC 霍亂疫苗就已問世。但公開資料顯示,該疫苗主要對01羣霍亂有預防作用,而這次武漢發現的是O139羣。常榮山還表示,由於該疫苗也存在一定副作用,所以多用於高風險人員或地區,不適用於普通人羣接種。

對於感染後的治療,常榮山表示,只要發現及時,可以在液體治療的同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以減少腹瀉量和縮短排菌期。可根據藥品來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亂弧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選定一種常用抗菌藥物,常用的抗生素爲氟哌酸、環丙沙星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