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里巴斯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西媒惡意揣測中方“受益”,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駐新西蘭特約記者 王淼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趙覺珵】第51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IF)於7月11日至14日在斐濟首都蘇瓦舉行。就在論壇開幕前一天,基里巴斯突然宣佈不參加本屆論壇,讓太平洋地區國家備感意外。有西方媒體在報道此事時認爲中國將從中受益,暗指基里巴斯決定退出PIF可能和中國有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1日在回應相關問詢時駁斥稱,相關報道沒有任何事實依據,中方一貫不干涉太平洋島國內部事務。

基總統宣佈退出論壇

新西蘭電視一臺10日率先以“基里巴斯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引發危機”爲題獨家報道稱,作爲密克羅尼西亞地區五國之一,基里巴斯總統馬茂9日致信PIF祕書長告知其退出的決定。信中提出4個“關鍵原因”,有分析認爲,這主要與馬茂認爲PIF未能解決密克羅尼西亞地區國家被邊緣化的擔憂有關。

常駐斐濟的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楊鴻濂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文化圈區分,太平洋島國中可以分爲密克羅尼西亞系國家、美拉尼西亞系和波利尼西亞系國家。密克系國家有被日本殖民和美國託管的歷史,和日美關係密切,但在太平洋島國外交活動中相對缺乏話語權和存在感,也常因國家體量小無法獲得同美拉系和波利系國家等量的外國援助。在太平洋島國論壇內部,密克系國家此前就因祕書長問題而與其他國家存在分歧。

根據PIF的“君子協定”,該組織祕書長由波利系、美拉系和密克系國家輪流擔任。據報道,早在2021年2月,密克系五國就曾宣佈計劃退出PIF,因爲來自該地區的PIF祕書長候選人被波利系國家否決,祕書長一職仍由來自波利尼西亞地區的庫克羣島前總理普納擔任。密克系五國原定於今年6月底退出PIF,但太平洋島國領導人6月召開會議並簽署“蘇瓦協議”,承諾密克系國家候選人將在普納結束任期後擔任PIF下一任祕書長,並同意將“君子協定”正式化以避免類似分歧。PIF還將在密克系國家設立新辦事處並將太平洋專員的職位移至該處。

然而,馬茂在7月9日的信中表示,基里巴斯的擔憂沒有得到充分解決,該國既未簽署“蘇瓦協議”,也不會參加本屆論壇。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解讀稱,馬茂仍希望普納辭職,並認爲這是“原則性問題”,有關“公平、平等和包容”。此外,馬茂給出的另一理由是本次論壇的會期恰逢基里巴斯國慶日(7月12日),他曾要求推遲論壇日期,但這一要求既未得到考慮也未得到認可。馬茂表示:“地區的團結取決於我們如何以切實的尊重和理解相互對待。”

對太平洋團結造成打擊

基里巴斯的退出引起地區國家的關切和擔憂。圖瓦盧外長科夫希望基里巴斯重新考慮其決定,他表示:“這個論壇的運作方式是各國就所有問題達成共識。如果其中一位成員不滿意,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讓他參與進來”。澳大利亞國際發展和太平洋事務部部長康羅伊也表示,仍希望說服基里巴斯留下來。

楊鴻濂表示,基里巴斯的退出將削弱太平洋島國作爲一個整體的團結和影響力,尤其是在該地區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他表示,如果對太平洋島國整體化持有不同意見的現象發生,只能說明太平洋地區國家在氣變、安全和經濟發展等問題上存在分歧。英國《衛報》援引新西蘭安全問題專家鮑爾斯的話稱,此次論壇將通過“藍色太平洋2050戰略”,該文件將“以非常有力的語氣強調太平洋地區主義”,基里巴斯的決定對PIF是“毀滅性打擊”。

中方反駁外媒惡意猜測

在報道基里巴斯宣佈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消息時,多家外媒提及中國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認爲基里巴斯對中國具有“潛在戰略意義”,宣稱中國將從基里巴斯的退出中“受益”。新西蘭電視一臺宣稱:“有越來越多猜測認爲北京是該國退出的幕後推手,因爲附近有美國軍事設施和海洋資源,基里巴斯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路透社也稱中國在太平洋地區運營一支“大型捕魚船隊”,並正在尋求更多地進入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漁場之一。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1日回應稱:“多年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合作關係良好。我要強調的是,中方一貫不干涉太平洋島國內部事務,同時希望島國加強團結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