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專家:爲完成安倍“政治夙願”,日本或在三年內發起修憲議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邢曉婧 楊升 萬恆易】12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在東京舉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葬禮結束後,安倍的靈柩車從首相官邸、國會、自民黨本部門前經過,進行“最後的告別”。此後,安倍將被葬於老家山口縣的家族墓園。12日,多位日本問題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爲實現安倍晉三的“政治夙願”,剛剛在參議院選舉中大獲全勝的自民黨或將加快修憲進程,而岸田文雄則很可能將在未來3年內正式發起修憲議程。

專家:安倍執政後期對中日關係負面影響依然存在

“作爲日本現代內閣制度形成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在其任內對中日關係既做過一些貢獻,也造成一些傷害。”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而言,在其執政後期造成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甚至影響到其繼任者的對華政策以及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

劉江永稱,在第二次安倍內閣長達7年8個月的執政生涯中,安倍晉三形成一套成熟的內外政策或者說是國家戰略。對內,安倍晉三謀求任內修改戰後日本憲法;對外,在國際上推行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這二者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因爲其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太”並不包括中國,日本不是要走和中國合作共贏的路線,而是要對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而且,在軍事、安全領域,日本要在日美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安倍晉三提出“俯瞰地球儀”的外交政策,實際上也是試圖拉攏俄羅斯,挑撥中俄關系。

“很多人不理解爲什麼中日關係好像‘重回正軌’,但又出現了倒退。”劉江永解釋說,對中日關係要看深、看透、看全,領土問題、歷史問題等兩國的核心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功能性的合作便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起不到穩定器的作用。例如,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華開始採取強硬政策,中美關係惡化。安倍及其後任的對華態度也隨之發生變化,並開始利用中美矛盾漁利。

安倍遇刺事件背後:日本政界人士重視宗教“組織票”

據外媒報道,安倍槍擊案嫌犯山上徹也的母親爲“統一教”信徒,捐出鉅款致家庭破產。山上徹也認爲安倍晉三與該團體有關,於是決心實施刺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日本問題專家理查德·薩繆艾爾曾在其撰寫的一本書中稱,“統一教”是上世紀60年代安倍的外祖父、時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出於反共目的請來日本並扶植起來,與自民黨頗具淵源。

“宗教因素可以被視爲此次安倍槍擊案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新生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政界人士十分重視選民的選票。無論是傳統宗教還是“新宗教”,都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投票也比較具有一致性,教主說給誰投票教徒一般也會跟投。因此政界人士比較注重這種“組織票”,安倍晉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統一教”有聯繫。不過,王新生同時表示,不能認爲宗教因素是安倍槍擊案的唯一原因,嫌犯本身的個人經歷、心理狀態等層面也值得剖析。

岸田文雄很可能將在未來3年內正式發起修憲議程

安倍晉三的意外離世讓日前舉行的參議院選舉被稱爲“弔唁之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帶領自民黨大獲全勝,單獨斬獲本次選舉爭奪議席的過半數。值得注意的是,以自民黨爲首的修憲勢力繼續在參議院保持超三分之二多數地位,且議席數大增。

“安倍晉三的去世會加速日本的修憲進程。”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修憲不僅是安倍晉三的政治夙願,也是1955年自民黨組建成立的目標之一。目前修憲勢力在日本參衆兩院均佔據2/3以上席位,經過安倍內閣、菅義偉內閣以及當前岸田內閣的長期渲染和引導,日本社會“支持”修憲的民意比重已經高於“不支持”的比重。明確表示要“繼承安倍遺志”的岸田文雄很可能將在未來3年內正式發起修憲議程。

陳洋分析稱,鑑於安倍晉三剛剛去世,其遺留勢力和影響力仍在自民黨內廣泛存在,不會立刻消退,岸田出於團結自民黨各個派系勢力的目的,短期內不會做出太大政策調整。但岸田文雄本人出身於廣島,又是自民黨內鴿派“宏池會”會長,內政外交理念與保守派代表安倍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從中長期來看,岸田或將會逐步調整對內對外政策。

王新生認爲,安倍晉三去世之後右翼不一定能完全掌控自民黨,但派系之間可能出現調整。目前來看“安倍派”分裂的可能性不大,“岸田派”有可能增長。岸田文雄下一步可能調整內閣和自民黨領導機構的一些職務,以穩定政權。另外,少了來自安倍晉三的壓力,岸田文雄也有可能微調對華政策,至少不會讓中日關係進一步走向對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