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市場格局雖然穩固,但並非牢不可破。在業內人士看來,畢竟雲業務並無太多技術壁壘,客戶的忠誠度較低。在此消彼長的行業競爭中,京東雲正在依託自身的技術優勢,努力成爲一朵不可取代的雲——不僅在於做了別人從沒做的事,還在於開放幷包的心態。帶着這種邏輯入局的京東雲,毫無疑問已經成爲了攪動行業生態的鯰魚。

撰文/《財經天下》週刊作者 薛永瑋

當你點了點屏幕,拍下一件商品,輕動手指的一瞬間,背後的數據已經傳導到數據中心,生成一個新的需求。這件商品再經過倉庫打包、物流運輸、派送到家等步驟後來到了你的面前。

當電商改寫現代人的購物方式時,少有人想到,這背後隱藏的其實是龐大的信息化數據積累。

雲計算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上世紀90年代甲骨文公司提出“網絡電腦”開始,雲計算的征途就已經開啓。2002年後,Google、IBM、亞馬遜等硅谷大廠,爲了在雲端提供搜索服務、共享文檔服務、商家建站託管服務,都做起了雲計算。

20年過去,雲計算已經成爲全球科技公司支撐業績發展的第二條曲線,國內雲計算市場也從最初的十幾億增長至目前的千億規模。早在2010年前後,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等雲廠商相繼進入這個千億想象下的新市場。

實際上,京東也從沒有停下探索雲市場的腳步。2011年,劉強東在福布斯雜誌上看到創辦僅4年的Dropbox已狂攬5000萬用戶,估值極高,隨即冒出了做個人雲盤的想法。“我們做電商這麼多年還不賺錢,這個網盤業務又受歡迎、增長又快,我們試試好不好?”

但京東雲的動作相對遲緩,直至2018年,幾大頭部廠商掀起價格戰,京東雲失去彎道超車的機會。

2021年5月,隨着“京東雲與AI事業部”與“京東數科”完成合並,京東科技集團正式成立。前Oracle全球副總裁高禮強被任命爲京東雲事業羣總裁。自此,其意義與定位也再度上升——成爲整個京東集團產業互聯網能力對外輸出的重要窗口,京東雲也成爲了其技術能力對外輸出的統一品牌。

對於今天的京東而言,京東雲依然有重要意義。7月13日,隨着新一屆京東雲峯會的召開,其提出的“產業數字化的下一站是數智化供應鏈”的口號,也讓京東雲的戰略目標更加明朗。

京東、阿里、騰訊、華爲與百度在雲計算領域再次棋逢對手,這一次,雲上戰爭會打出新的篇章嗎?

更拼效率的時代

對於起初的京東雲而言,錯失先機之後,接下來的仗如何打一直是個疑問。

2020年底,京東科技的高管們圍坐一堂,開過一次戰略會後,這個問題也有了答案。京東雲找到了新的差異化定位——做更懂產業的雲。有了這樣的身份標籤,加之多年來複雜的產業經驗,京東雲在今年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即“產業數字化的下一站是數智供應鏈”。

何謂數智化供應鏈?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在京東看來,這是一種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思維。“傳統供應鏈仍會是數智供應鏈的一個組成部分,二者並非取代和顛覆關係。數智供應鏈用數智化技術連接和優化社會生產、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對《財經天下》週刊說到,到現在爲止,絕大多數產業已經完成了“信息化”,第二步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即在信息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你就可以把京東看作是零售行業數字化的一種代表”。

而現在,效率還要進一步提升,於是纔有了數智供應鏈。

這是圍繞整個產業鏈上下游所需要的一系列技術的整合,是基於用戶行爲分析、大數據處理,包括銷量預測、自動捕獲信息等維度,同時還需要與商家、供應商的系統打通,可以實現庫房自動化生產、配送、倉網規劃、調度等系統化技術。

想要實現這套技術,需要大量的數據運算和儲存,雲技術也就自然派上用場。

過去,京東一直有“十節甘蔗”理論,即,將整個零售產業分爲十個環節:創意、設計、研發、製造、定價、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售後10個環節,其中前5個歸品牌商,後面5大環節則歸零售商。“數智供應鏈就是打通十節甘蔗,我們要幫助京東的(合作)企業,實現成本、效益和體驗的三角平衡。”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雲事業羣總裁高禮強如是表達。

但爲什麼是在今年?在京東雲的判斷中,在今天的經營環境下,傳統的規模化、數智投入並不高效,產業需要更加敏銳的反應能力,去快速回應用戶需求。

就像今年初開始,上海、北京等地疫情反覆,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搶菜、囤貨熱潮。這種臨時性、區域性的訂單暴漲,讓供應鏈履約的難度大幅提升。吸取經驗的京東,後續開始採用分級預警監控體系,把供應鏈的運行狀況分成不同的等級,啓用不同的供應鏈預案,以便於最快進行履約調度。

可以說,在一個不確定性突出的環境裏,社會對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京東險勝,就勝在這種數智化供應鏈能力上。

現在,在京東看來,單點的數智化規模已經達到了極限,“數智供應鏈可以藉助產業的全鏈路升級實現數智化的社會規模擴張,提升整體社會的生產效率,爲產業重新塑造全球競爭力。”

數智供應鏈,因此成爲產業數字化的下一站。

生於京東 野望向外

能夠提出數智供應鏈理論,與京東自身的實踐不無關係。

如果翻看京東過往的財報,其所披露的最新庫存週轉天數,已經達到了30.2天。更何況其管理着超1000萬SKU,服務着5.8億消費者,實現了約1400座倉庫的物流週轉和超470個縣區市用戶的分鐘級送達。這種調度創下行業之最。

19年的歷練與發展,已經讓京東把這種體系化的能力進行提煉,最終反向輸出,數智化供應鏈因此成爲京東給產業數字化的新答案。

在這種背景下,京東集團可以看作是京東雲最好的客戶代表,經過這種雲能力的提升,讓京東過往在重大戰役面前無往不勝。但現在,更多的技術能力以產品或解決方案的形式落地,輸出給產業上的其他合作伙伴。

在數字採購方面,企業要將商品買過來,首先要看到商品的信息,這就需要電子招投標、供應商管理、品類管理等。再比如協同研發,不能讓研發人員閉門造車,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來設計產品,而要知道消費者最想要的是什麼,再把消費需求融入研發之中。現在,京東已和一千多個企業達成這樣的C2M協同研發。

就連在較難被數字化改造的製造業,京東雲帶來的數智化能力正在發揮威力。

以往,工廠各自封閉管理,生產任務時重時輕,機器也因此不知道何時忙何時閒,需要一天24小時插電運轉。而且機器本身有許多工序,有的工序一直忙,有的工序一直閒。這樣的工業產能狀態下,製造商想要讓工廠生產一個產品,機器設備滿負荷,成本往往高企。

“可以說京東做的就是用技術搭建一個平臺,讓品牌製造商可以在上面尋找和他的成本最匹配的工廠,因爲我知道哪個地方閒,閒的話,成本肯定低”,高禮強說到,把供應和需求匹配起來了,這就是智能製造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是京東在江蘇常州做的一個虛擬智能工廠。在該產業帶,京東把將近400家工廠的所有設備都用工業互聯網納管起來,工廠的制模、鍛壓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產能到底有多少,系統最爲清楚。京東將這些信息展示給品牌製造商,當品牌製造商想生產某一款產品時,可以直接對接到成本最匹配的工廠。

據披露,截至2021年底,超級虛擬工廠已成功接入區域內300餘家工廠的30000多臺設備,併成功消化大量剩餘產能,直接拉動就業2000餘人。以常州格力博公司爲例,依託“超級虛擬工廠”快速研發出洗拖一體機新品,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並創建了“一芯家”新品牌。新款的洗拖一體機在短短几個月內接到5萬餘臺訂單,銷售額預計可達1.2億元。

在汽車業,北汽集團也是京東雲的實踐之一,藉助京東雲多雲統一納管能力,北汽實現了對 1 個公有云、1個專有云、2 個OpenStack平臺的統一納管、統一運維,完成了北汽集團基礎資源的打通與整合,所有資源都可以在統一平臺靈活調配,確保相互隔離又可安全訪問,共享雲上資源,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和運維運營效率。

北汽也因此實現了對多個二級子公司的 IDC資源統一利舊,在不採購硬件的情況下獲得了資源池化能力,成功節約50%IT成本。

飛鶴乳業也是一種代表,基於京東雲提供的底層技術支持,依託京東物流提供的倉儲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結合多款智能倉儲裝備與創新技術,飛鶴實現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倉儲作業模式。

在京東之外,京東雲的能力正在各行各業開花。根據披露,目前京東雲在零售、城市、金融、製造、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均有涉獵。同時,京東雲以此建立了城市雲、金融雲、交通雲、製造雲、零售雲和能源雲六大產業雲,而京東雲始終是唯一的對外輸出品牌。

會攪動雲市場格局嗎?

Gartner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亞馬遜在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中穩居第一位,阿里雲依然是國內雲計算IaaS市場中的領先者。而京東雲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中的市佔率爲6.6%,排在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之後。

收入方面。2021年,亞馬遜旗下AWS雲計算業務營業收入高達6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7.1%。2022財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旗下阿里雲業務營收爲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而京東在財報中尚未披露過京東雲的相關業績數據。

對手們始終在狂奔,阿里雲和華爲雲在步入2022年後動作頻頻,都已經針對不同細分行業重組雲業務的架構,阿里雲是模仿ICT企業組建了18個行業部門,華爲雲則是根據不同行業軍團成立專項小組。且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都已對外發布了雲計算相關芯片。

不過,儘管當前的市場格局相對穩固,但並非牢不可破。在業內人士看來,畢竟雲業務並無太多技術壁壘,客戶的忠誠度較低。

在始終湧動的雲市場中,繼續加碼的京東雲,又該拿什麼攪動接下來的市場格局?

目前看來,其最大的賣點依然是技術。其中,雲艦、真多雲、金剛、雲海,還有本次發佈會上新提到的MCDN自研技術,都是關鍵的佈局。

雲艦剛誕生的時候就是一個理念,但作爲一個PaaS範疇技術的雲艦,今年已有了較大的進展。曹鵬對《財經天下》週刊說,作爲一個混合多雲操作系統,一年時間雲艦的兼容性有着顯著提升,“雲艦剛開始推出的時候,只兼容主流的兩三個雲平臺,現在經過一年的適配,基本上能兼容全球前十大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平臺”。

其次,爲了更好支撐客戶的應用在多雲上的部署,雲艦對多雲遷移方案有了更多打磨,多雲多活的方案也變得更成熟、更穩定。“我們也做了比較多的遷移實施的案例,有更多成功的經驗,保證客戶的應用可以跑在多雲上面,能夠在多雲上平滑地遷移,這些都有了成功的案例。”

雲艦的開放性還在增強,不只作爲一個“母艦”,幫企業打通多個雲資源,還吸引了不少合作伙伴的加入。“過去一年,雲艦和市場上16大類的雲應用都做了比較好的適配,有很多的合作伙伴願意把他們的組件都放在雲艦上面來。對於他們來講,有一個好處,只要跟雲艦做了適配,多雲都可以去部署了,不需要一個個去做了,所以他們也願意跟我們合作。”

這種開放的態度也正在成爲京東雲的一大特色。

在京東雲的觀察中,以往,很多企業隨着不斷上線,會採購各種各樣不同的雲服務,大的企業每上一個系統就做一次招標。曹鵬向《財經天下》週刊舉例說,“一個銀行系統,可能網貸系統買了一朵雲,風控買了一朵雲,買了好多朵雲,每一個應用下面對應一朵雲,看起來這個企業是多雲的系統。但是實際上,這些應用之間底層的資源、能力、包括數據都是隔離的,沒有打通。”

京東雲做的,就是要打造“真多雲”,讓企業能夠在不同的雲資源之間彈性靈活地調度,這樣才能達到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才能解決所謂供應商和運營商綁定的問題。

“否則的話,一個系統,你核心的關聯應用都放在特定的雲上,雲服務一漲價,你還是沒辦法與其談判”,曹鵬說到。

真多雲是京東雲艦追求的設計方向,“這一點要是做好了,其實對於行業產生了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因爲如果大家每個雲只能自己用,效率很低,真多雲真的是資源統一納管起來以後,實現資源的池化,這是一個社會化資源的池化”,高禮強也表達到。

至此,京東雲身上截然不同的烙印已經顯現。如果說,其他雲廠商們還在將市場份額當作是一種比拼目標,那麼京東雲正在靠獨有的供應鏈經驗,從產業需求出發,成爲了一朵不可取代的雲。

“在今天中國雲的市場上來講,京東雲是一朵最開放的雲,是真多雲”,高禮強說。對於京東而言,燒錢到處建數據中心,既沒那個資本也沒那個必要,統一納管多個雲,纔是它想做的。

而京東雲的技術邏輯,始終是圍繞成本效率展開。以往,在零售行業需要存儲的東西很多,對雲端的消耗大,加上近年來興起的短視頻、長視頻、直播等形式,對存儲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地區在不同的邊緣節點上,用戶要流暢享用互聯網內容,也對內容分發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於此背景,京東雲發佈了MCDN自研技術,作爲混合CDN服務,它有100萬+自有CDN節點資源覆蓋全球,混合調度、內容預置、分發策略。它可以提升視頻點播、直播、應用分發、遊戲下載等網絡加速質量,並顯著降低使用成本。充分利用海量邊緣節點資源,顯著降低內容分發成本,實現50%成本節省。

帶着這種邏輯入局的京東雲,毫無疑問已經成爲了攪動行業生態的鯰魚。尤其是當行業步入追求高質量增長的新時期,京東雲這種思路毫無疑問將會在行業內取得更實際的生存地位。而數據則是更直接的證明,據高禮強介紹,過去一年,京東雲實現超過110%的高速增長。

在跑馬圈地、激烈殘酷的雲廠商爭奪戰中,京東卻以“社會效率”爲根本邏輯,這是其能再次撕開雲計算一角跑步入局的底氣所在。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