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腾讯推“史上最严”限玩日历,家长吐槽:孩子依旧可避开身份验证

近日,多地学校迎来暑期,不少家长却担心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减少外出运动或者看课外书,而孩子长时间面对着手机屏幕也会影响视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人接触网络游戏,腾讯游戏于近日发布《2022暑假期间未成年人限玩日历》,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每周五六日的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游戏,其余时间均不能进入游戏体验。

如果从7月11日开始放暑期,那么到8月31日,一个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共计21小时,折合来算,不到一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看似严格的未成年人可玩游戏时间,不少家长却反映孩子沉迷游戏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其中有什么漏洞呢?

防沉迷系统最大的逻辑体系就是身份验证,即初次认证时需要身份证实名制登录,且还要经过人脸识别才能完成认证。

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游戏公司,都在强调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殊不知“手段极多”的未成年人们早已避开身份验证系统,“披上”成年人的身份在游戏世界中不限时畅玩了。

一位苦于孩子沉迷游戏的母亲刘女士告诉未来网记者,“我的小孩今年十岁,沉迷游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从他口中得知,他认证成年人的身份证是从他同学那里借来的。等我们家长发现时,不知道已经这样玩了多久。”

孩子偷拿家长的身份证是“破除”防沉迷系统最常见的方式,哄骗家长完成人脸识别,方式也是层出不穷。

一名广东二孩母亲姚晓清(化名)说道,“现在的小朋友太聪明了,他们在我忙工作,和客户通电话的时候,将游戏平板凑过来,说是让我看一眼屏幕就可以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就是游戏的人脸识别。”

姚晓清还表示,不只是她,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用爸爸舅舅的账号去登录游戏。她一度担心孩子们是不是被网络诈骗,用家长的人脸识别去支付给骗子。后来再三追问,家里的两个孩子才说实话,是为了玩游戏不受限制,才出此“下策”。

一些重度沉迷游戏的孩子,执意要长时间玩游戏,还会对老人家“下手”。李秋雨(化名)女士向未来网记者反映,孩子凌晨一两点仍在打游戏,完全超出了各种规定限制的玩游戏时间。后经证实,孩子谎称“办理图书馆借书证需要身份证”,从外公那里拿到了身份信息并完成了游戏注册。

“老人家睡眠质量不好,孩子的外婆凌晨醒了睡不着,打算在屋子里走一圈看看家里的门锁上没有。这就发现了凌晨一两点孩子的房间还亮着灯,进去一看发现孩子居然在通宵打游戏。”李秋雨感叹,“长时间打游戏已经很伤害视力,熬夜玩游戏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我很担心长期下来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很多家长表示,日常的工作和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经消耗了很大的精力,实在无暇去思考孩子是不是“偷玩”了手机游戏。一位来自湖南的父亲黎志辉说:“现在的小孩都和家长说,有平台限制一天只能玩一小时。我们自己也不懂,更不会去算他是不是真的只玩了一个小时。”

年轻父母尚且不能兼顾,而如果家中有对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并不十分了解的老年人,那他们不仅无法制止,还往往会成为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限制的缺口。

此外,第三方的购买、租借账号平台也是未成年人避开防沉迷系统的主要方式。

这些平台租用账号的费用并不高,未成年人的零用钱一般来说足够支付。未来网记者在某租号平台发现,租借一个“王者荣耀”手游账号单价在每小时1-15元不等。

未成年人通过租借第三方平台的账号,一天的游戏时长高达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不规范的游戏平台、小游戏也成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新宠”。

一位来自北京的爸爸王先生反映:“我家的孩子也不玩大平台的游戏。他就爱玩看一分钟广告可以玩半个小时的小游戏。这样下来,其实一天看手机的时间也有几个小时了。”

小天才电话手表、平板的出现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途径。

通过这些平台,有的单机版游戏无需认证、注册,打开即玩;还有的游戏虽需要注册认证,但在完成实名认证结果之前,依然可以正常游戏。

同时,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热门游戏的替代品以及盗版游戏,且玩法和操作上大致与正规游戏平台无大区别,未成年人同样可以在这些游戏上和同学一起“开黑”。更重要的是这些游戏没有防沉迷系统,也没有游戏时长限制。

根据中国青年网最新发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在所测评的游戏中,一些看似清新卡通,却有着博彩泛滥、花费过高、防沉迷系统不完善、故意制造玩家仇恨、肆意传播钱权至上价值观等问题,而这些隐藏在游戏内部的不良设置很难被家长发现,这也成为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隐患。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明宗峰指出,防沉迷新规无疑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实是一个有效措施。但目前市场大量存在“解防沉迷”的业务,通过将账号绑定成人身份信息绕开未成年管控措施,要真正达成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不仅需要游戏平台做出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

家庭教育的疏导和预防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重要环节,多数受访家长认为,管控孩子游戏是自身的重要责任。

此外,必要性防沉迷举措也受到家长的认可,如人脸识别、课外兴趣班、限制充值与注册,乃至加强家长培训,教家长如何正确防范孩子沉迷游戏等。

“我只能给孩子报一些课外的兴趣班,转移他对游戏的注意力。”北京家长刘女士表示,如果不能培养一个游戏以外的兴趣,孩子对游戏的依赖和沉迷只会越来越深。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持续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