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家隔離要帶檢測手環?居委會:確有此事!當事人:產品無“3C”認證,怕泄露隱私!北京衛健委:未發佈相關政策……

7月13日,微博大V“大紅矛”發文稱自己返京後主動報備並進行了核酸檢測,在居家隔離期間,社區打電話稱政策更新,要求居家隔離者必須佩戴電子手環,連接手機上報體溫數據方便監測。

該微博引發了大量關注,有不少北京當地居民在評論區表示,在返京後也被社區要求佩戴了電子手環。

“大紅矛”還稱,收到的電子手環產品包裝上沒有“3C”認證,“產品沒有經過認證就不能說明該產品合格,產品質量也無法保證,我更不敢戴。”

北京市衛健委:未發佈過居家隔離人員需佩戴電子手環相關政策

據天目新聞報道,14日,北京市衛健委工作人員回應稱,從外省市中高風險區回京,需要落實居家隔離政策,但未發佈過居家隔離人員需要佩戴電子手環的相關政策。北京市12320熱線則向天目新聞記者表示,未接到強制要求居家隔離人員佩戴電子手環的通知,可能是屬地各社區的防疫要求。

7月14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上述網友居住小區所屬的天通苑北街道辦,工作人員表示,佩戴電子手環用於健康檢測,每天監測體溫,一般只給隔離人員佩戴。

另據東方網報道,記者聯繫到了相關居委會,對方表示確有此事,“昨晚區裏緊急通知的,發到夜裏兩點多。居家隔離都得佩戴。”

據天目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昌平區,順義區、朝陽區的不少網友也表示收到了社區發放的電子手環。使用該電子手環需要手機下載APP並綁定手機號,然後添加各電子手環的設備編號,返回即可查看各項體徵數據。

網友質疑其既然需要聯網,也可能會同步獲取個人行蹤軌跡。有網友留言稱:“我可以嚴格落實防疫要求,但是我不能接受所謂的24小時電子監控”“這樣的政策觸碰到我的隱私和精神安全”。

另據紅星新聞報道,7月14日下午3時許,一位被配發手環的當事人表示,手環已被居委會上門回收,理由是接到投訴太多。隨後,紅星新聞記者致電相關居委會,但對方未予回應。

當事人:手環目前已被上門回收,理由是投訴太多

7月14日, 紅星新聞就此事聯繫到了被配發手環的當事人廖先生(化名)。

廖先生告訴記者,他目前居住在北京天通苑某小區。他於7月7日自深圳南山區返回北京,因當日沒有直達航班,故選擇在杭州蕭山機場中轉。廖先生抵京後順利回到家中,也未曾接到相關防疫電話,他主動向社區報備後,得到的消息也只是說居家健康監測即可。

但是兩天後,廖先生接到社區工作人員的電話,稱根據上級派發的文件,因深圳南山區多地轉爲中高風險,他需與同住的妻子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隨後便有工作人員上門安裝了門磁,發放了大量抗原檢測試劑盒,叮囑廖先生一家每日自測。經查,截至7月14日10時,深圳南山區共有中風險地區3處,高風險地區2處。

廖先生稱,他是在隔離即將期滿的最後一天接到需要佩戴手環的通知。7月13日早上,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解釋說“有個新政策”,當晚便派人將手環送上了門,要求廖先生一家三口全部佩戴。

廖先生回憶,當時工作人員聲稱手環僅用來檢測體溫,但手環使用說明書卻要求需綁定手機APP進行上傳打卡。廖先生稱,他當時請社區工作人員出示要求佩戴手環的相關文件,但對方未能拿出。他懷疑手環存在定位監測等功能,拒絕佩戴,此後廖先生還撥打12345市長熱線諮詢。7月14日下午3時許,廖先生向紅星新聞表示,手環已被居委會上門回收,理由是接到投訴太多。

廠商表態:手環不會採集位置等信息 監測信息上傳公司後臺會保密

由於被要求佩戴的手環能聯網,需綁定手機APP進行上傳打卡,廖先生懷疑,其還具備定位監測等功能,能記錄行動軌跡。根據手環外包裝上標註的生產商“北京微芯感知科技公司”,廖先生在網上搜索了該產品的相關信息,發現涉及產品的網站無法打開,也並未查詢到3C認證。

工商信息顯示,北京微芯感知科技公司成立於2020年4月,註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簡介寫道:該公司依託北京微芯邊緣計算研究院科研力量,匯聚全球傑出科技人才及其科研團隊,整合頂尖優質資源,瞄準邊緣計算芯片和區塊鏈領域,依託全球化戰略視角,努力打造成爲嚴謹求實、引領發展的創新型科技企業。

7月14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致電北京微芯感知科技公司,接線工作人員證實,網上發佈的隔離人員佩戴的電子手環確爲該公司產品。

關於電子手環的功能,該工作人員表示,佩戴手環可以監測身體的各項目標。該工作人員介紹,手環會採集體溫、體徵狀態等信息。“這些信息會傳到後臺,公司會保密的,除了必要信息給想知道的單位外,剩下其他的是不會(外傳)的。”

紅星新聞記者還詢問,手環是否有拍照錄音等功能,對方表示沒有。對於該手環是否會採集位置等個人信息?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不會。這位工作人員還介紹,目前北京微芯感知的電子手環還未向市場銷售,主要客戶爲政府或國企、央企。

此外,據北京廣播電視臺“問北京”微信公衆號消息,“問北京”記者撥打了設備的研發公司——北京微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人員告訴記者:

微芯:咱們這個設備使用主要就是看上面的幾種症狀,就是咱們的體溫,然後心氧、心率、血氧、運動,沒有其他的,就是上面顯示的能有,不顯示的就沒有。

記者:假如我們帶着它,我們去哪了,行動軌跡這些會暴露嗎?個人信息什麼的。

微芯:咱們這個不是買的那種兒童手環,你能看到他在哪,咱們這看不了。咱主要就是看咱們設備上面的內容,您只要上面有的就有,上面沒有的就沒有。

專家:應尊重佩戴者意願

那麼,對於已經居家隔離的人員來說,佩戴可以監測體溫等數值的電子手環是否必要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表示,對於一些潛在風險,佩戴電子手環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單菁菁:這些居家隔離人員,如果認爲有風險,比如說解除風險或有潛在風險,通過這種遠程的手環能夠隨時感測到居家隔離人員體溫的變化等等,那麼發現如果有發病的可能性,或者說有這種徵兆,那麼可以及時做出處理,比如說轉移人員,加強治療。

但同時,單菁菁也表示,在要求隔離人員佩戴電子手環時也應尊重佩戴者意願。

單菁菁:在這種實行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被使用者,他自身的意願,這個可能是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採取自願的行爲,因爲畢竟被監測者實際已經是處在一種自我隔離狀態。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政府可以跟居民加強溝通,把他們的意願以及帶這種手環的優點可以更好的跟居民溝通,當然也要包括開誠佈公的講它可能會帶來哪些不方便或影響。

針對此事,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認爲,佩戴手環在目的性、必要性及後續個人信息處理等方面均值得質疑。勞東燕稱,若手環兼有定位功能用來限制居民出行,有必要拿出持有法律依據的紅頭文件,告知居民該手環到底採集了什麼信息,以及採集到的信息後續將如何處理。如果僅作口頭通知,居民有權拒絕佩戴。

在用手環輔助防疫監測的必要性上,勞東燕認爲該舉措存在比例超過問題。基於此前的防疫要求,例如多次核酸和抗原檢測,本已達到防疫的監測目的,目前也沒有相關部門明確指出用手環監測體溫的必要性。“類似於‘殺雞用牛刀’這樣一種感覺。而且你用了牛刀,這個牛刀到底有沒有效,其實對方也沒有說清楚是不是?”此外,勞東燕認爲佩戴手環容易在心理上給居民造成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天目新聞、紅星新聞、東方網、北京廣播電視臺“問北京”微信公衆號、公開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