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4日訊(記者 吳昊)“過完今夜還未發佈業績預告的上市券商,上半年就算是‘平穩着陸’了。”一位常年持有券商股的投資者長舒一口氣。但是,上半年業績下滑顯然已是全行業面臨的問題。

這段心路歷程的背景,是交易所關於滬深主板公司半年報業績預告的披露規定——7月15日,達到預告規定要求的滬深主板公司,須履行業績預告披露義務,包括淨利潤爲負值;實現扭虧爲盈;實現盈利,且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期末淨資產爲負值;年度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等。

截至7月14日晚間,共有15家上市券商或券商上市主體揭曉上半年業績情況。其中12家披露業績預告,包括哈投股份、東北證券、錦龍股份、西南證券、天風證券、華西證券、中原證券東方證券湘財股份紅塔證券、太平洋證券、東興證券等;英大證券、五礦證券等2家券商由母公司披露未經審計財務報表;國元證券則爲目前爲止唯一一家披露2022上半年業績快報券商。

這當中,東北證券、西南證券、紅塔證券、東興證券、東方證券、華西證券、天風證券等7家券商,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同比下滑超過50%;哈投股份、錦龍股份、中原證券、太平洋證券、湘財股份等5家上半年業績虧損,數量較一季度的12家收縮明顯。五礦證券則是截至目前唯一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業績預告的悉數披露,上半年虧損券商已鎖定在5家的數量,且尚未披露半年度業績情況的券商,淨利潤即使下滑幅度也小於50%。

上半年餘下三十多家上市券商將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會否有券商順利逆襲,在上半年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種種懸念將最遲於8月底前悉數揭曉。

如此多券商上半年淨利潤出現滑坡,答案顯見,一是上半年結構化行情,使得券商經紀業務、自營、資管等業務受到影響,二是2021年全行業景氣度高,各家券商普遍業績較好,也形成了較高的基數,這也使得下滑幅度更爲顯著。

8家券商上半年淨利潤下滑,僅五礦證券同比上升

截至7月14日晚間記者發稿前,已有12家券商或券商上市實體披露業績預告,包括哈投股份、東北證券、錦龍股份、西南證券、天風證券、華西證券、中原證券、東方證券、湘財股份、紅塔證券、太平洋證券、東興證券等。

淨利潤大面積下滑是上半年不少上市券商的寫照。根據7月14日截稿前發佈業績預告的券商情況看,有7家券商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同比下滑超過50%。

這當中,天風證券、東方證券、西南證券、華西證券等4家券商,預計淨利潤同比減少或達到七八成。

公告顯示,天風證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635萬元到5560萬元,同比減少85.95%到83.14%;

東方證券預計2022年半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5.5億元到6.6億元,同比下降76%到80%;

西南證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37億元到2.40億元,同比減少約爲65%到80%;

華西證券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2.7億元到3.1億元,同比減少66.67%到70.97%。

淨利潤方面同比下滑超過50%的還有東北證券、紅塔證券、東興證券等3家券商。

另外英大證券、五礦證券等2家券商則由母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度未經審計財務報表。公告顯示,英大證券2022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87億元,同比減少8.73%;淨利潤1.22億元,同比減少23.37%,爲上半年淨利潤下滑名單再添一員。

五礦證券2022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6億元,同比增長28.28%;淨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144.44%,爲截至目前唯一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券商。

6家券商上半年扭虧爲盈

上半年券商整體淨利潤下滑,一方面歸因於2021年一季度券商業績總體基數偏高。儘管去年同期,上市券商整體呈現業績分化,不過仍有過半券商淨利潤同比增長,5家券商淨利潤翻倍,無形中也爲今年業績的繼續高增帶來難度。

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則來自市場波動影響下,公司自營業務收入的大幅下降。在半年度業績預告中,幾乎所有券商在闡述業績預減原因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一點。回顧自今年以來的市場環境不難發現,今年內尤其是一季度,二級市場的震盪行情使得曾作爲券商業績“第一支柱”的自營收入普遍大降。一季報顯示,有多達26家券商自營虧損。

儘管市場行情在進入二季度後已逐步回暖,但仍未完全修復,上半年券商自營收入仍然是重要拖累。

西南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受制於證券市場前期跌幅較大尚未修復等因素,公司上半年主營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有所減少,整體經營業績同比下滑。”也不僅西南證券一家,事實上,幾乎所有發佈業績預減公告的券商均有如上類似表達。

不過,市場的暖風也驅動不少券商掙脫一季度的虧損局面,上半年實現扭虧轉盈。這當中包括天風證券、西南證券、華西證券、紅塔證券、東北證券,以及7月12日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披露2022半年度業績快報的國元證券等6家券商。

天風證券表示,雖受證券市場波動影響,公司2022年上半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同比減少,但證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穩中有升,相較一季度公司總體實現扭虧爲盈。

華西證券亦稱,一季度,受市場行情及相關行業債券估值調整壓力的多重影響,公司出現一定虧損。二季度以來,公司通過進一步強化優勢業務,及時調整投資策略,搶抓市場機遇,強化風險管理,營業收入呈現環比較快增長、同比降幅收窄的良好態勢,第二季度實現扭虧爲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環比增幅較大。

國元證券則在業績快報中表示,二季度,隨着證券市場的逐漸穩定,公司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嚴控投資風險,證券投資損失有所減少。在固定收益投資、投行承銷和期貨業務穩步增長,證券經紀和信用業務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7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7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4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降低11.50%。

上半年業績虧損上市券商鎖定爲5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哈投股份、錦龍股份、中原證券、太平洋證券、湘財股份等5家券商業績虧損。不過相較於一季度12家券商集體虧損,上半年虧損券商的數量收縮明顯。

具體看,哈投股份預虧最多,預計2022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3.3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報告期證券業務受市場波動影響導致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大幅度減少。”哈投股份在公告中表示。

不過細觀預虧券商對於業績虧損的原因闡釋,自營投資業務收入的同比減少,實際上並非導致公司虧損的唯一因素。投行收入同比減少、公司股票質押等業務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等,也是重要原因。

例如錦龍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此前,證券監管部門對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山證券採取了限制部分業務活動的監管措施,受此影響,報告期內中山證券投資銀行業務收入下降較大。另外,受宏觀經濟和行業政策影響,中山證券部分持倉地產債券估值下跌,公允價值變動出現損失。

中原證券也提到,2022年上半年,受國際局勢及國內疫情等因素影響,股票市場波動明顯,公司一、二級市場投資業務收入同比減少;受投行項目週期性影響,承銷業務收入同比減少;公司股票質押等業務計提信用減值損失。

根據滬深交所規定,滬深主板公司發佈業績的情況須涉及以下五種:

一是當滬深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淨利潤爲負值;二是實現扭虧爲盈;三是實現盈利,且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四是期末淨資產爲負值;年度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時,需要按要求進行業績預告。另外,如果上市公司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且以每股收益作爲比較基數較小的,經交易所所同意後,可以豁免進行業績預告。

這也意味着,上半年虧損券商已鎖定在5家的數量。而尚未揭曉半年度業績情況的券商將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會否有券商順利逆襲,在上半年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種種懸念仍待揭曉。據瞭解,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季將截至到8月底。

國泰君安預計,41家上市券商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23.63%、二季度環比提升52.97%,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29.82%,二季度環比提升100.80%。

券商板塊仍受看好,業績逐季回暖可期

2022年下半年已開場近半月,市場人士分析,隨着本輪疫情已進入掃尾階段,利好政策持續出臺,各地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市場經濟復甦預期漸起,A股市場行情正逐步回暖,反彈趨勢明顯。

受此影響,作爲牛市旗手的證券板塊股價迎來持續修復,5月以來,券商指數一路高歌猛進,上半年末收於117,163.60點,相較於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上漲13.03%。

某華南券商分析師認爲,當前經濟持續復甦的趨勢明顯,A股在經歷了上半年震盪築底後呈現出較強的韌性,七月以來大盤有所回調,佈局證券板塊或許正當其時。

從配置邏輯來看,券商非銀分析師普遍更看好機構業務爲券商帶去的競爭優勢,並將成爲券商股α的主要來源。

招商證券非銀團隊談到,隨着居民權益資產配置的增加、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出臺引導長期資金入市、衍生品管理辦法的完善,預計機構客戶規模將進一步增長並衍生出券商機構業務巨大機會,有望成爲券商競爭新的勝負手。

國泰君安非銀團隊也認爲,投資者機構化將進一步帶動券商機構業務增長,產品化能力將成爲未來核心競爭力,“機構業務將成爲券商增長的下一核心看點,券商股的α將來自產品化能力。”

一方面,投資者機構化已成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客戶機構化趨勢將催生更多客需型業務需求,且機構業務競爭優勢將更多體現在產品化能力。未來,產品化能力更強的券商,其盈利增長空間和確定性也將更高。

展望下半年,絕大多數券商非銀分析師認爲,行業整體有望走出先抑後揚態勢,利潤將逐季改善。招商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鄭積沙認爲,預計三、四季度景氣度進一步回升,2022年券商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25%。

鄭積沙強調,同比減少25%的數字並沒有看上去那麼悲觀,“今年其實上整體經濟不那麼好,在這個背景下,證券行業還能維持一個相對體面的業績,和銀行與保險相比已經是一個難能可貴、不可多得的行業的表現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