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曾因國家集採斷供而被列入違規名單的華北製藥,近期又因超36億元的存款“不翼而飛”而爲投資者熟知。短期債務超百億,遠高於同行,卻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冀中能源集團下的財務公司裏,且連續兩次被監管追問資金去向。華北製藥的內控爲何如此混亂,真的被大股東掏空了嗎?

7月13日,在經歷兩次延期後,華北製藥就交易所針對公司2021年年報監管函的相關內容作出回覆,“不翼而飛”的36億元存款也有了明確下落。

華北製藥給出最新的回覆是:存款已經全部取出,並存入到物資供應分公司的銀行賬戶。

7月14日,華北製藥股價報收6.58元/股,微漲0.15%,總市值112.9億元。

存款去哪兒了

6月20日,上交所對華北製藥下發監管函,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華北製藥在冀中能源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冀中財務”)的超36億元的存款消失了。

冀中財務是河北省大型國有企業,下轄7家煤產業相關公司和5家非煤子公司,擁有冀中能源、華北製藥、金牛化工三家上市公司,並擁有一家財務公司。不翼而飛的36.75億,原本就存在冀中財務公司賬上。

據瞭解,2021年12月31日,華北製藥在財務公司的存款爲44.2億元。次日,華北製藥從財務公司取出7.45億元,用於償還河北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在財務公司賬上還剩下了36.75億元。可就在華北製藥披露的2021年報的4月27日,華北製藥在財務公司賬上的存款變成了0。

這筆錢去哪裏了?成爲圍繞在投資者心中不解的疑惑。

上交所下發監管函要求華北製藥說明上述36.75億元的來去,包括該筆錢目前的使用情況及賬戶餘額,以及公司是否新增存入財務公司存款等情況。

華北製藥在2021年年報中對此解釋,爲了調整融資結構,降低資金成本,同時爲防範疫情反覆帶來的意外影響,並根據政府相關文件關於資金集中度要求及公司實際經營情況需要所致。

記者注意到,和以上相似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華北製藥原預計2020年在財務公司的日均存款餘額不超過9億元,實際當年末爲40.7億元;但2020年末貸款餘額爲0。據瞭解,公司於2012年承諾,公司在財務公司的存款餘額,不高於財務公司向公司發放的貸款餘額。

爲此,華北製藥收到監管函,更正了2020年年報;並且收到了河北證監局的監管書,要求公司提交整改報告。

到了2021年末,公司在財務公司的存款餘額爲44.2億元,又比預計的增加19.20億元,但財務公司發放的貸款餘額還是0,爲此公司再次收到交易所監管函,並再次更新年報。

連續兩次違反承諾,華北製藥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又是否在向關聯方冀中財務輸送利益?根據2021年審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指出,華北製藥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對此,公司提出申辯意見,對於違規事項並無主觀故意,且這種違規受客觀原因影響。但上交所並不認可。

最終,該事件以對華北製藥時任副董事長劉文富、時任總經理周曉冰、時任財務總監王立鑫、時任董祕常志山通報批評,且計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的結局收尾。2021年8月,除董祕外的三人均遞交辭職書。

“被迫”融資

不管是冀中能源還是華北製藥,雙方今年上半年均被交易所頻繁發佈監管函。這兩家公司在集團的財務公司存款餘額分別爲119.7億元、40.7億元,已經超過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審議的最高限額或公開承諾,超限金額合計110.40億元,上述“超限存款”並未及時履行關聯交易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

兩家上市公司問題頻發的背後,其實是母公司冀中能源集團的債務危機。2020年上半年,冀中能源集團負債總額達1904.8億元,負債率爲81.96%。母公司債務壓頂,子公司輸血,被外界視爲是集團掏空上市公司的表現。

事實上,2017~2019年,債務問題始終困擾着冀中能源集團。財務數據顯示2017-2021年,冀中能源集團營收在逐年下滑,分別爲2243億、2363億、2118億、1724億、1481億元,尤其是2020年以來營收下滑幅度較大。淨利潤方面,2017-2021年分別爲-9.6億、-10.1億、-7.9億、-7.6億、-9.4億,一直未能好轉。總負債在2017-2021年也居高不下,分別爲:1907億、1911億、1903億、1913億和1925億。

母公司債務壓頂,上市子公司華北製藥和冀中能源被迫爲其“融資”,引發投資者不安。針對華北製藥與母公司的類似問題,5月31日,中國證監會、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上市公司與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業務往來的通知》,要求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應當保障其控制的財務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獨立性。財務公司應當加強關聯交易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協助成員單位通過關聯交易套取資金,不得隱匿違規關聯交易或通過關聯交易隱匿資金真實去向、從事違法違規活動。

國採斷供引質疑

作爲大集團控股下的企業,大筆資金兩次不翼而飛,可見華北製藥內控敗筆很嚴重。然而,更讓行業人士失望之處在於,華北製藥集採斷供事件影響也很大,直接導致第七批國採監管機制加碼。

就在第七批國採開標前,藥品集採增加了雙保供機制,即在供應企業之外增加了備供企業,規避供應企業供應不足或者斷供風險,而這條規定就是因華北製藥而起。

2021年8月,因在山東地區斷供布洛芬緩釋膠囊,華北製藥被取消了2021年8月11日-2022年5月10日參與國家集採的申報資格。關於斷供原因,華北製藥表示是受疫情影響,產能不足、擴產項目進展緩慢等。

據悉,當年在山東地區,和華北製藥一起入圍供應布洛芬膠囊的還有另外三家企業一種,以華北製藥單價最高,一盒30粒的布洛芬膠囊中選價格爲8.04元。同等情況下,華北製藥卻斷供國家集採。也因此,華北製藥自身管控能力受到市場質疑。

公開資料顯示,華北製藥於1953年成立,一度承擔了建國初期緊缺的抗生素需求,被譽爲共和國醫藥長子。幾乎與祖國同齡的華北製藥近年來卻並沒有跟上時代發展,其主要營收仍然依賴仿製藥,且營收在不斷下滑。隨着2011年“史上最嚴限抗令”《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管理辦法》出臺,衆多抗生素生產企業進入“寒冬”。華北製藥更是受創,2011年和2012年母淨利潤分別下降48.41%、87.15%。

2021年年報顯示,華北製藥營收103.85億元,同比減少9.64%;實現淨利潤1872.74萬元,同比下降80.76%。這已經是華北製藥淨利潤連續下滑的第三年。

其中,心腦血管類、維生素及健康消費品、神經及血液系統用藥因價格、銷量下滑導致收入下降45.77%、38.15%和37.43%,物流貿易業務收入同比減少42.27%;抗感染類藥品仍佔總營收的一半。

此外,華北製藥的資金狀況也不明朗。2021年年報顯示,華北製藥期末貨幣資金53.05億元,帶息債務134.5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和長期借款分別爲76.27億元、25.23億元和33.01億元。公司期末資產負債率71.85%,遠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流動比率0.89,速動比率0.72,償債能力下滑明顯。公司本期利息支出6.43億元,爲淨利潤的18.37倍。

2022年1月,華北製藥發在研的狂犬病單抗注射液獲批上市。作爲國內首款狂犬病單抗上市,新藥能否爲企業注入活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