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頌輝 上海報道

2022年過半,綠城中國等華東地區房企陸續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營運數據。接下來,各大房企也將陸續交出中期業績“答卷”。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綠城中國以總合同銷售金額約1128 億元暫列華東地區房企首位,旭輝集團、建發國際、世茂集團新城控股、仁恆置地、祥生控股和弘陽集團等房企的銷售額介於百億元至千億元之間。其他多數企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則在百億元以下,且業績完成率不足全年的40%。

在土地儲備方面,今年上半年,總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杭州濱江房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濱江集團”,002244.SZ)共逆勢補倉29宗住宅用地,其中僅杭州市就達28宗。

而在銷售方面,中指研究院發佈的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顯示,濱江集團一躍成爲今年上半年華東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房地產企業之一,僅次於綠城中國和綠地控股

“這符合今年‘銷售回籠現金60%參與拿地’的投資計劃。”7月14日,濱江集團相關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對於今年下半年的經營計劃,一方面會依靠自身的競爭優勢實現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會繼續看好杭州市及長三角地區核心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受房地產市場整體行情的影響,“重倉”華東地區的房企銷售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下半年仍需積極促銷,加速回籠資金。

促銷售、保交付

“迎來而立之年,仍然按照自己的步伐穩健而堅定地發展。”濱江集團官網披露的信息顯示,今年1~6月,公司共實現銷售額683.93億元,完成銷售現金回籠322億元,首次邁入全國房企TOP15行列。

同期,濱江集團旗下共有15個項目開工,包括位於杭州錢江新城二期的觀翠攬月、南京市的棲霞地塊、東陽上品和桐鄉南城明月苑等,同時有10個項目實現交付,分別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金華市、寧波市、嘉興市、義烏市和溫州市。

華東地區是國內房地產企業集聚的地區之一。中指研究院發佈的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顯示,今年上半年,銷售規模跨過千億元門檻的房企僅有綠城中國一家,百億元至千億元陣營內包括綠地控股、濱江集團、新城控股、旭輝集團、建發房產、世茂集團等26家房企,百億元以下則有朗詩綠色地產、上坤地產蘇州高新等房企。

綠城中國公佈的營運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綠城中國今年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539萬平方米,總合同銷售金額約1128 億元。其中,自投項目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849億元,佔總收入的75%;另外25%的收入來自以綠城品牌銷售的代建管理項目。

廈門建發集團曾明確了內部業務分工,由建發房產負責存量持有型資產業務、存量一級土地開發及代建業務,子公司建發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發國際”,01908.HK)則重點發展房地產開發和城市更新業務等。此後,建發房產陸續將房地產資產注入到建發國際中。

7月4日,建發國際發佈的正面盈利預告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司預期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增長約150%~170%,主要由於物業銷售交付面積及收入增加所致。今年上半年,建發國際共實現合同銷售金額480億元,歸屬本公司股東權益的累計合同銷售面積約248萬平方米。

新城控股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公司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金額約651.60億元,比2021年同期下降44.62%,累計銷售面積約657.20萬平方米,比2021年同期下降39.54%。

此外,世茂集團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計實現合約銷售總額約爲437.7 億元,平均銷售價格爲16158元/平方米。

儘管華東地區不少房企的半年銷售業績不如往年,但是在房源交付方面依舊錶現良好。祥生控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堅持如約交付的“契約精神”,在全國累計交付超過20個項目、交付房源1.5萬餘套。通過組織“工地開放日”和業主見面會等活動,主動提供“眼見爲實”的安全感,舒緩業主等待收房的焦慮心情。

一二線城市備受青睞

從各大房企的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主要來自於一二線城市,新增土地儲備則集中於22個集中供地試點城市,同時戰略佈局經濟發展面較好、人口淨流入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羣。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的《2022房地產開發企業華東華中區域測評研究報告》顯示,在華東區域,新城控股、旭輝集團、綠地控股、融信集團、中駿集團表現突出,分列上海區域前五名;綠城中國、濱江集團、佳源國際分列浙江區域前三名;弘陽集團、頤居地產、朗詩綠色地產位列江蘇區域前三名。

該機構表示,華東區域的榜單變動率相對較小,不過,今年較上年的變動率有所提高。其中,浙江省榜單變動率爲10%,江蘇省爲30%,上海市爲33%。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記者,房企的業績表現與公司項目的佈局情況密切相關,分佈的城市若房地產市場行情較差,對公司銷售活動的影響就越大。

旭輝控股方面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31.4億元,主要集中在45座城,其中49.4%銷售收入來自長沙、蘇州、南京、北京、成都、上海、武漢和天津等8座城市;另外50.6%的收入來自重慶、無錫、合肥、佛山、廣州、青島等30餘座城市,其中多數是樓市熱點城市,長三角地區的佔比最高。

仁恆置地發佈的公告也顯示,上海和蘇州的銷售額對公司收入的貢獻率達到69.1%。6月底,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的仁恆海上源項目,372套房源吸引了近1800組客戶參與認購併最終全部售罄,單個項目的銷售爲60.85億元。

中指研究院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對房企的業績貢獻增長顯著,二線城市仍爲房企業績貢獻的主要來源,其中有20家代表房企55.7%的銷售業績來源於二線城市。同時,房地產市場的改善型與大戶型項目銷售增長明顯,代表企業在140~200平方米改善型與200平方米以上大戶型項目銷售額佔比明顯提升。

廣東省規劃院住房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爲,今年上半年,業績亮眼的房企大多得益於改善型產品銷售較好,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市場上換房的需求增多,加之開發商打折促銷、銀行降息以及政策利好頻出,使得改善類大戶型的住房產品受到歡迎。”

“一些央企、國企憑藉強大的品牌優勢和品質較高的住宅產品,打消了購房者對新房交付的擔心,儘管價格不低,也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李宇嘉表示。

深耕鞏固“大本營”

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截至6月底,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爲0.16,投資保持謹慎和理智的狀態。在50強房企中,雖然單月投資力度達到了年內高峯,但同比仍大幅下降79%,其中有3成房企尚未參與拿地。

此外,房企投資高度聚焦於22個集中供地試點城市。不同類型房企的表現也有明顯差異,國企和央企是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場的“主力軍”,民企大部分隱身,地方平臺公司則繼續“託底”。

上述祥生控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公司擁有總土地儲備2081 萬平方米。其中,浙江省和泛長三角及其他地區的土儲佔比分別爲 50.3%、37.2%和12.5%。

“在當前各城市房地產市場分化逐漸顯現的趨勢下,公司整體佈局的基本面良好,在覈心城市羣發展地帶前景尚穩定、可觀。”上述祥生控股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公司將堅持“量入爲出”的經營策略,堅定穩健投資和城市深耕,進一步提高土儲擴張的精準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濱江集團豪擲重金補倉杭州市場,呈現出逆勢突圍的態勢。

據瞭解,6月30日,在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期間,濱江集團攜手多家企業斬獲12宗宅地,總價達到224.51億元。4月25日,在杭州第一批集中供地期間,濱江集團還曾以184.35億元將11宗宅地一舉收入囊中,無可爭議地成爲當地土拍收穫最大的開發商。

對此,濱江集團方面表示,在杭州地區獲取28宗土地,將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大本營”的深耕優勢。今年下半年,公司的投資重點將關注上海、南京和寧波等長三角地區城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區。

記者梳理發現,除濱江集團外,大家房產、偉星房產、蘇州高新和方遠房產等區域型房企在各地土拍市場中也表現積極。

同策研究院助理院長宋紅衛認爲,此類房企主要因爲長期深耕杭州、蘇州和合肥等經濟基本面較好、人口淨流入的城市,區域內具備一定的產業支撐,而且近幾年的樓市庫存並不高。“雖然這類房企的規模不大,但是經營現金流穩健,在土拍競爭度減弱的當下,的確存在‘補倉’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