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优宝 

近日,素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费尔兹奖获奖名单出炉了。
 
其中一位得奖人是韩裔美籍的许埈珥(June Huh),他也是南韩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人。
 
如果只是这样,尚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探讨,但这位得奖人的人生实在是太特别了。
 

所有图源:Quanta Magazine
 

当人生以地狱模式开局
 
从小对数学极不感冒,成绩一直很差;
 
高中辍学去当诗人(最后也没做成)
 
大学读了6年才毕业;
 
后来为生计学做记者,结果在24岁那年偶然听了节菲尔兹奖得主的课,突然就被打通任督二脉,开始学习数学。
 

左1是恩师广中平佑,右1是许埈珥的妻子

而最特别的还是许埈珥的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并且是典型的从权威型逐渐过渡为控制型的父母。
 
尤其是父亲许明浩,从小便对儿子寄予极高的期待,并利用一切手段试图“教育”儿子走上正道。
 
许家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始终没脱离韩国或者说亚洲的传统教育体系。

可以说,许埈珥最终取得的成就完全与家庭的“教导有方”无关。
 
看到此,是不是感觉很眼熟?近期真是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家庭案例,而这些家庭里的孩子,最后的结局也通常以悲剧结尾。
 
可世事无绝对,许埈珥显然是一个“异类”,也是一个成功脱离父母掌控的孩子。(PS:但他与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并逐步逆袭人生的呢?
 

今年4位费尔兹奖得主

 
1983年,许埈珥的父母还在美国加州读研究生时生下了他。
 
2岁时,他们一家回到韩国,爸爸在高丽大学教统计学,妈妈在首尔大学教俄语。
 
据量子杂志Quanta Magazine介绍,学校对于许埈珥来说很痛苦,因为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不进去东西。
 
相反,他很喜欢一个人看书,读完了一套生物百科全书的全部10卷,还把家附近的一座山都摸了一个遍。
 
数学对于它来说,也是个不怎么有意思的东西。
 
其父许明浩曾提到儿子上初中时的一段插曲,那时候,许父雄心勃勃,试图用奥林匹克数学的标准来推动儿子。
 
在他看来,让一个统计学教授亲自上阵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然而许埈珥表现得非常抗拒,甚至他会尽可能地避免接触数学。
 
父亲给他一本练习册,他却直接把后面的答案抄上去了事。
 
父亲发现后立马撕掉答案,但也无济于事,原来儿子又跑到当地一家书店,找到那本练习册后接着抄。
 
“那时候老爸差不多就放弃了。”
 

 
许埈珥并不讨厌学习,他只是很讨厌学校的环境,在那里他收获不到任何东西。
 
“我认为意图和意志力……被严重高估了,”他说。“你很少用这些东西取得任何成就。”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心柔软浪漫的人:
 
“我听到好听的音乐时,真的会流眼泪。”
 
“我知道自己很聪明,但无法用成绩来证明这一点,所以开始写诗。”
 
不过他发现写作过程有些痛苦和压抑,他用王尔德式的一句话总结道:
 
“我想成为一个'能写出伟大诗歌的人’,但是我不想写出伟大的诗歌。”
 
而更实际一些的理由是,写诗养不活自己,慎重考虑后,他还是回到学校读完高中并考了大学。
 
但这段经历让他陷入了哲学上的自我怀疑当中,这份对人生的迷茫感一直持续到他的大学期间。
 
在大学,许埈珥小有“名气”,因为他经常逃课,后面又不得不重修,如此折腾,4年本科一直念到第6年。
 
然而败也自我,成也自我,虽然他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他清楚自己只是迷路了,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
 

越叛逆的孩子越自主
 
许埈珥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很有意思:
 
“Huh说话很慢,经常停顿,用词谨慎,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平静、平和的方式表现自己。他不会那么容易兴奋。”
 
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改变。
 
这很像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认准了一件事谁劝都不听。
 
但这种极强的自主性也带来了惊人的专注力。
 

 
许埈珥曾决定学习烹饪,作为一个完全的初学者,他花了6个月每天制作同一道菜(某种意大利面),直到将它做到至臻至美。
 
迄今为止,他也只会做这一道菜。
 
而在本科第6年,出于采访菲尔兹奖得主广中平祐的目的,许埈珥选了他的某门课。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次偶然间撞见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小他就对数学嗤之以鼻,坚信自己不擅长这门科目,并视之为 “把一个逻辑上必要的陈述叠加在另一个陈述上” 的无趣追求。
 
可广中平祐在课堂上施展的魔力,深深吸引了他。
 

 
那门课难度很高,100来名学生的班级最后只剩下5个,退课的人极多。
 
可许埈珥不但坚持了下来,还在下课后特意“堵”自己的老师并借机聊天,乃至共进午餐。
 
有意思的是,许埈珥最开始主动去找广中平佑吃午饭,主要是希望问一些他的个人信息作为采访素材。
 
结果广中平佑总是把话题转移到数学上来,并觉得眼前这个小伙子很有潜力,于是把他收到了麾下,开始教他系统地学习数学。
 
许多和许埈珥共事的人对他的评价是:非常谦虚、脚踏实地。
 
“他几乎不需要任何监督或指导,与大多数研究生不同,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和如何实现它的想法。”
 

 
许父后来也解释,虽然曾经他对儿子没有按部就班达到父母的期望感到失望,但:
 
“或许正是Huh的这种自主性,成了他的一大优势所在。”
 
他还反思道:

“提前学习是不对的。必须为孩子们创造环境,以确保他们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对所有事情都是发自真心对待,即便一时找不到方向,也不会真正地迷路。
 
过度功利的教育看似给孩子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但未曾迷路过的孩子,往往才会深深地迷失在奔向“赢家”的道路上。
 

兴趣源于知识,无需刻意培养
 
“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兴趣?”这是最常听家长们提到的话题。
 
我们会习惯性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文化素养,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周围人的选择来做出决定。
 
这样的想法同样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但用在别人身上却完全是另一种效果。
 
强加给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内心的喜好不融合,那么必然会在日后的过程中发生抗衡和撕扯,让全家不安,疲惫不堪,孩子大人都难受。
 
因此,父母应该多对“兴趣”加深了解,才能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
 
兴趣其实是一种认知的倾向,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
 
比如孩子对于电闪雷鸣一无所知,那么奇特的电流、雷鸣、落雨的自然知识就不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好奇心而被深究。
 
孩子只会对这种“怪异”的自然景观感到畏惧,过后便会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一点上,那些高知家庭颇有些得天独厚。
 

 
就像许埈珥虽然极力反抗父亲强加给他的数学兴趣,但那些关于数学的知识、趣事,却被许父以“诱发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的目的而深深印刻在许埈珥心中。
 
并为之后他再次接触数学,彻底改观埋下伏笔。
 
所以说,知识是兴趣的媒介,无知才会无趣。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认为:
 

很多孩子厌学的背后,是缺爱,是厌世。
 
好奇,是孩子的本能,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感到厌恶,对现实中的人与物不感兴趣,对自己麻木,这就是缺爱导致的厌世。
 
如果我们总是关注生活中的负面,抱怨生活的苦,就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是苦的。
 
即便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也无法激发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并热爱生活,即便条件苦点,生活难些,也依然能够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孩子的小脑袋瓜里总是装满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当这些问题向爸妈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虽然无法像那些教授父母给予孩子最权威的答案。
 
但也不要用 “问这么多干嘛?”,“你长大就懂了!”,“因为有一个神话故事……”等等去搪塞孩子。
 
鼓励孩子多钻研,多去寻找答案,坚持了解事情的本质,并且陪伴孩子一起找到答案方为上策。
 
为人父母,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家庭条件,在养育实操层面,都不可能做到满分。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在孩子学业进行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让亲子关系处于正常而良好的状态,这就足够了。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