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7月16日,在中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啓動一週年之際,澎湃新聞推出特別專題,結合即將出版的《中國碳市場手記》一書,在回顧歷史的同時,從不同維度發掘碳市場的深層價值。

2022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上線交易一週年,全國碳市場雖然還很年輕,中國開放碳排放權交易實際已走過十餘年的發展歷程。

7月15日,澎湃新聞邀請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院長張建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展開“碳市場一週年特別對話”,基於兩位深度參與碳市場建設的經驗,共同探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思路、市場機制和發展目標。

碳市場納入更多行業的時機已成熟

全國碳市場啓動交易以來,電力行業是首批被納入碳市場的高排放行業。第一個履約週期內,全國碳市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1年底,全國碳市場履約完成率達到99.5%,有效發揮了企業減排與碳定價的作用。截至7月1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399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向澎湃新聞表示,全國碳市場是重要的減排工具,爲企業提供了以市場機制完成減排目標的框架結構。他認爲,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碳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服務於國家碳排放政策思路,有助於推動中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

張昕表示,將電力行業作爲試點交易的開端,有多方面的考慮因素。首先,發電行業是煤炭消耗大戶,行業排放總量約佔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將電力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有助於推動實現控碳減排的目標。他認爲,從實踐來看,電力行業已經做出了比較有成效的減碳努力。在技術層面上,發電行業由一套相對成熟的配額分配方式,自身管理水平、數據質量水平也較高,更適合作爲推動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電力行業參與碳交易的經驗也爲碳市場下一步納入其他高排放行業做好了鋪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院長張建宇認爲,種種政策動向均表明,碳市場覆蓋範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的時機已經成熟。張建宇表示,電力行業實現脫碳甚至負碳是中國工業整體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前提。現在,隨着發電企業對碳市場的參與度不斷加深,電力行業也推動着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開始探索碳交易。他表示,應儘快以一種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將其他工業行業納入碳市場,從而有效發揮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作用,推動實現中國的碳中和目標。

確定碳排放總量上限是發揮碳交易體系效率的先驅條件

中國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始於2011年。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上線交易。

張昕表示,地方試點經驗爲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鑑基礎。爲了防止碳市場、碳信用價值的割裂,下一階段試點碳市場需要逐步平穩過渡到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框架下,融入全國碳市場的統一規範和監管機制。“在這樣的一個過渡期內,我們試點碳市場可能會服務於或者說推動我們全國碳市場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張昕表示。

“十二五”以來,中國建立了碳排放強度控制制度,正在逐步向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轉換。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生產總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總量是一定時期區域內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因此,控制碳排放強度和增速並不必然帶來總量的同步降低。目前,地方試點與全國碳市場均以強度控制爲主,通過基準線的方式分配配額,尚未確定總量目標。張昕表示,當前基於強度的制度設計與平衡經濟發展和降碳的考量有關,但隨着碳交易制度建設的成熟,未來全國碳市場將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的階段。

張建宇表示,對碳排放實施總量上限控制是最大程度發揮交易體系功效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只有在確定的總量下,碳交易才能爲市場提供穩定的碳價預期、更好地推動低碳轉型。他認爲,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的信號,中國可能在“十四五”階段完成從能源雙控向碳雙控的轉移過程,因此需要儘快對現有行業引入總量上限。“在已經開始碳交易的行業中引入到這樣的一個概念,能夠以更成熟、阻力更少的方式,更無縫地完成從能源雙控到碳雙控的轉移,”張建宇說。

抓好碳市場建設把手,做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者、引領者

當下,面臨動盪的國際形勢與國內經濟放緩的壓力,碳市場如何發揮自身生命力、成爲推動社會持續減碳的動力?

張建宇表示,在變動的國內外形勢下重新審視碳市場的角色與它能夠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及時的。他認爲,國際上有關二氧化硫治理等歷史經驗表明,當社會面臨經濟壓力、同時追求經濟效率與長遠的環境目標時,碳市場作爲一種市場化的手段將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後疫情時代,環境與氣候變化已經成爲一種共通的語言,有效運行的碳市場不僅有助於調節國內經濟與環境目標,也能成爲中國貢獻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抓手。

張昕表示,中國碳市場建設必須在有序健康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其市場要素功能,在穩妥的步伐下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需積極發揮監督管理的服務指導作用。全國碳市場啓動一週年以來,無論是交易主體還是交易產品都較爲單一,市場活躍度、配額流動性有限。隨着信息披露制度、排放統計制度等機制建設與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碳市場的市場要素將不斷豐富,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現在的全國碳市場就是第一個履約週期,如果按一個小朋友來說也就才一歲,剛開始走路,它還是一個起步的過程,”張昕說。

對於未來全國碳市場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兩位專家共同強調了一點,即要“通過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平臺和窗口,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中國方案”。同時,張昕表示,中國在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並在多邊主義的原則下,推動全球碳定價機制的建設。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