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fan

雲計算服務,指的是基於互聯網,將軟硬件資源和信息提供給用戶的計算機終端及其他設備,可按部署或交付方式進行分類。

按部署方式,雲服務可分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和社區雲。按交付方式,雲服務可分爲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 SaaS(軟件即服務)。

近年來,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保持增長,SaaS 佔比最高,其次爲 IaaS 和 PaaS。據全拓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高達2654億美元,其中IaaS爲664億美元,PaaS爲530億美元,SaaS爲1460億美元。

中觀層面,雲計算業務目前在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的營收中已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成爲了其確定性極高的“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的是,雲計算業務具有以下特點:大規模、高毛利率、高壁壘。雲計算行業無論是成長空間、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均較佳。

大規模:雲計算行業空間大,相關機構預計2023年全球總體雲計算市場高達3596億美元。2021年,亞馬遜旗下AWS雲計算業務營業收入高達622.02億美元,龐大規模下同比增速亦高達37.1%。2022財年(截至2022年3月底),阿里旗下阿里雲業務營收爲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

高毛利率:覆盤亞馬遜及微軟雲計算業務可以發現,雲計算業務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毛利潤率越高。即便亞馬遜在10年間60次的降低雲服務的價格,AWS的運營利潤率依舊從11.8%提升至30%左右。微軟智能雲的運營利潤率則超過40%,比亞馬遜更高。

高壁壘:雲計算行業壁壘高,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配備硬件、技術人才等,頭部效應明顯,因此海外市場較爲集中,目前亞馬遜、微軟、谷歌、IBM等佔據接近50%的市場份額。

儘管雲計算在海外已經被成功驗證是“長坡厚雪”的優質賽道,但是對騰訊來說,目前雲計算業務在國內處於業內前三水平,但是未來迅速成爲公司“第二增長曲線”卻並不樂觀。原因在於國內雲計算競爭烈度遠超國外,未來騰訊雲既面臨阿里和華爲這種極具To B基因的強力對手的競爭,又面臨電信移動等運營商旗下雲計算產品在政務市場較強的競爭,考慮到公司目前戰略剛剛轉向增效,導致一季度業務出現收縮,因此雲計算業務迅速成爲公司“第二增長曲線”顯然並不現實,持續投入下未來能否逆襲亦有待觀察。

國內雲計算競爭烈度遠超國外 騰訊雲一季度業務出現收縮

和海外市場相比,國內市場雲計算滲透率更低,增速也更快。2019年國內企業雲滲透率爲 6%,2020年也僅爲8.8%,仍有非常大上升空間。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支出2021年同比增速爲50%左右,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儘管海外的雲計算和國內雲計算市場均持續快速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亦具有不同的特徵。和海外相比,國內的雲計算市場具有更強的競爭烈度,同時和海外雲計算廠商通常只提供標準化服務,不承接集成項目和定製化項目的開發不同,國內由於國企往往重視數據安全,多選擇私有云,導致國內雲計算廠商的私有云非標業務更多,這顯著的影響了國內雲計算廠商的利潤率。

根據阿里財報顯示,阿里雲全年總收入在抵銷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銷後分別爲1001.8億元和745.68億元,13年來首次實現年度盈利11.46億元,是中國唯一實現盈虧平衡的雲服務商。

國內競爭格局方面,阿里雲佔有較大領先優勢,佔比接近40%,華爲和騰訊均佔17%左右。從業務重心來看,三家的業務側重和自身的優勢能力緊密相關,阿里雲側重於企業和行業雲計算,騰訊雲側重於遊戲、直播等領域,華爲雲則在政企領域更具優勢。

目前騰訊雲在IaaS、PaaS和 SaaS佈局已較爲完善,但發展勢頭亦具有一定壓力。

IaaS方面:目前,騰訊雲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運營着70個可用區。數據中心遍佈全球,已落地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泰國等衆多國家。此外,騰訊雲也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超過2800個CDN加速節點,全網帶寬資源儲備高達200T+;

PaaS方面:騰訊雲已構建了包括數據庫、音視頻、人工智能、雲原生等在內完整的PaaS產品體系。其中,自主研發的騰訊雲數據庫TDSQL服務超過3000家客戶,橫跨金融、公共服務和電信等多個垂直領域;騰訊雲音視頻解決方案市場份額連續四年排名行業第一,騰訊雲實時音視頻(TRTC)服務各行各業5000多家客戶。

SaaS方面:騰訊產品線包括騰訊會議、騰訊企點、騰訊文檔、企業微信、騰訊千帆等在內的SaaS組合拳。其中,騰訊會議服務超2億用戶,過去一年用戶參會次數超過40億次;騰訊企點至今服務超過100萬家企業,在中國本土CRM廠商中位列第一。

財務數據方面,騰訊僅在2018年和2019年財報中披露了雲服務收入,分別爲91億元和170 億元據財報,2018年和2019年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00%左右。自2019年開始,騰訊在財報中披露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益,其營收佔比持續增加。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從2018年的731億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2億元。

根據IDC發佈的《IDC Quarterly Public Cloud Service Tracker,2021Q3》報告顯示——騰訊雲整體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IaaS+PaaS+SaaS)排名第二,同比增速達53.00%。其中,公司IaaS+PaaS市場份額持續擴大,上升至10.92%。

騰訊發佈2022年Q1財報則顯示,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355億元,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實現營收428億元,佔比從26%提升到32%。騰訊的增值服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和網絡廣告三大業務中,一季度公司增值服務零增長,網絡廣告業務更是大降18%,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左右,是三大業務中唯一正增長的業務,To B業務連續第二個季度成爲收入支柱。

公司表示,金融科技服務收入同比增速放緩,反映了今年新一輪新冠疫情影響商業支付交易金額;企業服務收入同比略有下降,公司重新定位了的IaaS服務,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到實現健康增長,並主動減少虧損合同。也就是說,一季度騰訊對雲計算業務的再定位導致了公司企業服務收入同比略有下降,目前還處於調整的陣痛期,企業服務營收的調整或剛剛開始,時間和幅度或仍需觀察。

戰略向效益導向轉變 未來面臨強力競爭前景或不樂觀

跟蹤騰訊雲計算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公司目前戰略導向明顯發生變化。近期,騰訊領銜 To B業務的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在接受採訪時明確闡述了公司戰略的轉變:公司不再以收入增速爲導向,轉而以效益爲導向。

湯道生表示,過去幾年,騰訊的增長模式是比較多強調收入規模的,但今年公司從過去很多低質量、轉包項目的模式,轉爲基於騰訊自研產品爲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湯道生認爲在To B領域,盲目追求拔高營收、提升份額容易,但實則利潤極低,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未來CSIG會轉而關注ROI,將會重視提高自研產品銷售比例,未來事業羣內的各個獨立產品團隊,均需更關注自身收入和毛利。

同時,針對中國市場的特點,CSIG將通過一系列針對性的策略以實現收入增長和效益增長的平衡。

1,轉變角色、重視自研以減少定製化項目投入

在強調定製化、項目制的政企業務裏,湯道生稱CSIG將會轉變角色,鼓勵產品被集成,不再大包大攬。CSIG已意識到自身並不擅長做複雜定製開發,更適合做核心技術提供方。因此,未來會進一步提升自研產品的戰略位置,投入更多資源打磨大數據、安全、TCE、TDSQL 、TRTC等自研產品能力。

同時,在SaaS賽道,騰訊也定位主做通訊協作與用戶連接相關的服務,鼓勵自研產品能夠被集成,進一步完善API、文檔以及支持ISV做交付的工具。

2,強調技術通用型以避免重複投入

對於關聯度比較高的技術、產品板塊,CSIG嘗試通過重組來找到更多業務協同。

例如CSIG整合了原來負責CDN的團隊跟原來負責DDoS防護的團隊,兩個團隊一個是負責大量往外分發流量,另一個是處理大量進來的流量,整合後,二者就能夠更好地利用底層的業務流量資源,降本增效。

同時對於私有交付,CSIG也嘗試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交付成本。比如PaaS、SaaS產品的私有化交付,是用騰訊專有云產品TCE衍生出來的TCS,通過容器化的方式,快速部署到客戶的不同領域。

3,立足自身C2B優勢差異化競爭

湯道生表示,騰訊的優勢在於底層的賬戶體系、連接能力,以及大數據、廣告、內容上的業務積累,這些能夠成爲很好的業務切入點。還有企業服務相關的能力,騰訊能夠發揮C2B的作用,幫助客戶做對C端的連接,比如各行各業,都有智能客服、營銷、IT運維等等通用需求。未來會充分利用好騰訊在C端的優勢,堅持C2B戰略。

4,細化賽道團隊,與競爭對手貼身競爭

在公有云業務持續加強投入的同時,CSIG行業團隊更加細分,以深入到傳統行業中。7月12日,CSIG宣佈成立政企業務線,以加快推動區域市場下沉,以專業的一線團隊爲客戶提供貼身服務,在政務、工業、能源、地產、文旅等細分領域設立專屬團隊,長期服務於各個行業賽道的重點客戶,深入一線幫助客戶解決深層次業務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阿里雲和華爲雲亦都已經針對不同細分行業重組雲業務的架構,阿里雲模仿ICT企業組建了18個行業部門,華爲雲則是根據不同行業成立軍團。

同時,歐美經驗顯示,硬件方面,尤其是核心芯片亦可構成差異化壁壘,亞馬遜自2018年起持續迭代其Graviton芯片以實現高算力和低能耗。目前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均已對外發布了雲計算相關芯片。

因此國內雲計算行業競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雲計算本質上還是一個To B的行業,而阿里和華爲均具有長期To B業務經驗,這方面能力,對於素來以To C業務見長的騰訊來說,似乎有所不足。

同時,國企電信運營商在雲計算市場的競爭力亦不容小窺。中國電信爲例,2021年增速100%遠超互聯網公司,其在獲取國企訂單方面極具優勢。

去年年底,中國電信對天翼雲進行了混改,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四家重量級央企共同參與增資天翼雲,這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天翼雲在政務雲市場的吸引力。

根據中國電信年報,2021年天翼雲在政務、公共事業、互聯網、工業製造等領域,贏得多個億元以上雲業務和CDN業務項目訂單。2021年,天翼雲收入實現翻番達到人民幣279億元,穩居業界第一陣營,保持政務公有云市場的領先地位。

2022 年第一季度,中國電信表示公司持續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天翼雲的市場競爭力,推動客戶加快“上雲用數賦智”,公司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294.14億元,同比增長23.2%。

因此,未來騰訊雲既面臨阿里和華爲這種極具To B基因的強力對手的競爭,又面臨電信移動等運營商旗下雲計算產品在政務市場的競爭,未來能否突圍仍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