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裴光:着力構建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保險新生態

南方財經全媒體 李晶晶 廣州報道

7月20日,在“南方財經國際論壇——保險雲峯會(2022)”上,廣東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裴光受邀發表《融入新發展格局,構築保險新生態》主題演講時表示,廣東保險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2022年6月末,廣東省保險業總資產達2.0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原保險保費收入3389億元,同比增長5.66%。累計提供風險保障1268萬億元,同比增長32.04%,爲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裴光指出,在新的發展格局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着廣闊空間。廣東保險業要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全力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同時,把握數字化發展、產業鏈融合、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的時代機遇,積極尋找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找服務實體經濟的切入點,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着力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保險新生態。

廣東保險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複雜局面,裴光表示,廣東保險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銀保監會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重點領域持續發力,改革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其中,助企紓困方面,廣東保險業積極推動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實落細,加大對困難行業保險紓困力度。今年以來累計爲貨運物流企業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同比增長31.3%;僱主責任保險提供風險保障26.23萬億元,同比增長76.92%。積極引導“險資入粵”,保險資金投資餘額達1.6萬億元,同比增長26.3%。

服務民生方面,支持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大病保險和城市定製型醫療險提質擴面。大病保險覆蓋7508萬城鄉居民,城鄉居民實際報銷比例提升14.5個百分點,城市定製型醫療險實現轄內20個地市全覆蓋。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已有8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落地。加強新市民保險服務,爲“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及網約車、外賣配送、即時遞送等新業態從業人員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700億元。

改革創新方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推動保險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自2020年全國首個區域性重疾表——粵港澳大灣區產品專屬重疾表落地以來,轄內已有17家公司23款灣區專屬重疾險及5家公司6款跨境醫療險上市,累計爲11.09萬人提供灣區專屬醫療健康保險保障992.54億元。持續推動跨境車險“三地保單、一地購買”便民投保服務,轄內保險機構共承保港澳跨境車輛4.88萬輛。

強化擔當方面,加大保險業支持全面鄉村振興力度。促進農業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不斷提升服務“三農”能力。轄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5.59億元,共提供風險保障1174億元,支付保險賠款19億元,同比增長102.56%,受益農戶60萬戶次;鼓勵各市縣自主開辦特色險種,新增備案農險產品122個,基本覆蓋省內特色農業生產主要品種。探索“保險+氣象”合作新模式,擴大氣象指數保險試點範圍,爲支持全面鄉村振興探索更多新路徑。

科技賦能方面,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深入研究“智慧監管”實踐圖譜,探索開發“大數據風險預警系統”,推進准入備案事項辦理線上化,構建跨機構數據共享平臺,聯合省公安廳建設全國首個保險欺詐風險防控系統。運用信息技術繪製廣東車險水淹地圖,發揮風險預警功能,減少車輛水淹事故。在全國率先實行農險承保、理賠全流程電子化,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廣泛運用於農險的承保、查勘和理賠等環節。

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在新格局下面臨廣闊空間

裴光指出,在新的發展格局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着廣闊空間。

面對挑戰,保險業要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全力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同時,把握數字化轉型、產業鏈融合和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的時代機遇,尋找轉型發展的突破口,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提供新平臺。

數字化轉型方面,2022年初,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保險公司應將數字化轉型納入整體戰略規劃,長期投入、持續推進。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保險營銷、承保、理賠、服務、內控管理等各環節進行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不僅可以顯著提升保險服務質效和便利化程度,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經營管理成本。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通過數字化賦能、推廣“無接觸式服務”,有助於保險業破解渠道難題,更好觸達消費者、服務消費者,提升消費者服務體驗。

產業鏈融合方面,近年來,保險業積極拓展產業鏈,佈局保險生態圈建設,壽險公司在“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養老服務”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財險公司也推出“保險產品+風險管理”等諸多新模式。在產業鏈融合的背景下,養老產業、健康產業、汽車產業蘊含着巨大發展機遇。

其中,從養老產業來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顯示,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億人,佔總人口的18.70%。同時,截至2020年底,我國養老保險第一、二、三支柱佔比分別爲69.7%、29.8%、0.5%,養老健康保險產業空間巨大。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銀保監會也發佈《關於規範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這必將開啓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髮展的新篇章。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逐步進入融合發展新階段,龐大的消費羣體以及他們多樣化的保險需求將被釋放。一方面,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可以契合大灣區建設需求。保險資金具有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優勢,可以通過債權、股權、股債結合、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和重大民生工程的投資力度,更好支持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大灣區互聯互通蘊藏多元化保險需求。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推進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領域合作,助力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灣區內保險需求將會更趨多元、更趨細分、更趨旺盛,這樣多元化的需求可以爲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平臺。

着力構建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的保險新生態

爲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裴光指出,保險業需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找服務實體經濟的切入點,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着力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保險新生態。

在此方面,首先需要全方位推進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技術與保險業深度融合發展。數字化既是立足當前,防範化解風險、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要求,又是面向未來,積蓄競爭優勢的長遠考量。

保險業要注重一體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不是單純上線系統,而是整體業務模式的重塑,涉及業務流程、運營、組織、人才、文化、技術的轉變。要站在全局高度,制定跨渠道、跨產品、跨業務流程、跨IT系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要提升貫穿價值鏈的能力,不能單純以產品銷售爲數字化轉型的目標,而要注重“產品+服務”體系整體升級。要提升數據收集與治理、產品定價、風控、精準服務等核心能力,積極佈局保險新生態。

其次是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保險+”深度參與養老健康產業鏈整合。

保險業在風險保障、風險管理及長期資金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以“保險+”有效整合養老健康產業鏈,有利於提高產業鏈發展水平,也將爲保險業拓展新的發展“藍海”。

保險機構應以人民羣衆需求爲導向,不斷擴大養老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堅持保障屬性,改進養老健康保險服務,提升保障水平。推動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務融合發展,與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加強合作,探索保險業務與康養服務嫁接的運營模式,滿足不同羣體的養老健康保障需求。發揮保險資金體量大、期限長、供給穩的優勢,積極投資興建養老社區、醫院,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養老健康服務。

最後是研究“跨境保險通”建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

以現代保險支持大灣區經濟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保險業提出的要求。在此方面,一是需要持續推進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多層次金融體系“全覆蓋”。協調保險資金參與大灣區建設,支持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和城市建設。二是需要以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重大平臺爲依託,在現有制度基礎上,加快探索產品服務與國際接軌和互通,通過產品創新、渠道創新、覈保及理賠流程優化、運營模式轉型等全面提升業務競爭力,構建全產業、全鏈條、全週期的先進保險服務體系。

裴光表示,廣東有“敢爲天下先”的傳統和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政策在此疊加,保險業改革開放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大灣區內港澳與內地保險制度各有優勢,爲切實服務大灣區居民的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亟需保險業提升風險保障的精準性、有效性,爲居民跨境流動提供充足的出行、醫療、健康、養老保障,解決後顧之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