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7月21日訊 科創板開板三週年之際,板塊也將迎來限售股解禁高峯。

7月22日,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5家公司三年限售期的首發前股份也將集中解禁,單日解禁市值超過2200億元。興業證券指出,今年的科創板解禁窗口期較短,但單日解禁規模更高,對市場造成的潛在衝擊將更爲集中。

解禁前一個交易日(7月21日),科創50指數收漲1.1%,盤中一度漲近3%;思瑞浦、瀾起科技、華峯測控等多隻權重股漲幅超5%。

而本週以來(7月18日-21日),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5只個股區間漲幅全部爲正。單看21日,方邦股份更是錄得20cm漲停,另僅有3只個股下跌。

▌已有十餘家公司派發“定心丸”

7月15日及19日晚間,在這25家科創板公司中,已有12家公告延長限售股鎖定期/解禁日起6個月內不轉讓或減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天準科技實控人因前期增持股份,承諾11月17日前不減持所持限售股。

而數據顯示,華興源創中國通號7月解禁市值佔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較高,分別高達716%和327%。

在公告中,多家公司實控人、控股股東或股東表示,一段時間不減持股票,主要基於對行業前景及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也意在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發展,並增強投資者信心。

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首發前股份的董監高、(大)股東等的減持時間及比例等均受到嚴格約束。例如:90日內,集中競價減持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總數不得超過2%;更進一步地,董監高、大股東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還須提前15個交易日進行預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解禁潮中,多家公司控股股東也兼任董監高,根據科創板限售及減持規則,董監高每年轉讓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總數的25%”。

▌從股東類型一窺解禁影響

從具體解禁股東類型來看:

今年科創板首批“大非”解禁規模爲4740億元,其中7月解禁規模最大,達2151億元。同年“小非”解禁規模超3800億元,其中8月解禁規模最大,達65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提及的12家“延長限售股鎖定期/解禁日起6個月內不轉讓或減持”公司中,“大非”解禁的家數爲11家。

綜合來說,浙商證券認爲,“大非”解禁後股價往往易漲;“小非”解禁雖有影響,但1-4月已提前調整,且260多家科創板公司今年沒有“小非”解禁壓力,7月“小非”佔比較低。因此,分析師將科創板解禁潮看作“利好”:

以基本面來看,“大非”解禁公司2022年盈利增速預期改善的幅度較大,較2021年歸母淨利潤增速有明顯提升;而“小非”解禁的科創板公司預期淨利潤增速改善幅度較小。

以估值來看,7月科創板“大小非”解禁公司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但上市以來市盈率分位數均在30%以下。7月科創板“大非”解禁公司的PE-TTM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爲55倍和52倍,上市以來市盈率分位數的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爲11%和28%。

以減持壓力來說,分析師覆盤創業板經驗給出觀點稱,“大非”解禁後,大股東短期減持意願較低。選取創業板市值靠前的十家公司,“ 大非”解禁後,大股東平均減持股數佔總股本的比例約1.48%,減持公告日距離首次解禁日的平均天數爲393天。

▌科創板有望再引“活水”

多位機構分析師認爲,限售股的大量解禁,有望提升機構投資者增配意願,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今年Q1的公募基金持倉數據顯示,科創板持倉佔比已連續9個季度上漲,當季度科創板基金持倉比例達2.86%。而4月以來,科創50ETF份額已增加35.67億份,總資產增加近40億元。

即便如此,機構認爲,當前公募基金與陸股通對科創板仍屬低配,而流通股本偏低或許是影響其增配意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公募基金爲例,Q1公募對科創板個股的重倉順序與流通股本及流通市值大小基本呈正相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