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 | 中國太保集團總裁傅帆:爲助力經濟恢復和重振持續貢獻“太保智慧”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近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到各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臺迅速恢復經濟的重大政策與措施。總部位於上海的中國太保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主業優勢,支持穩經濟、穩增長政策加速落地。

中國太保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傅帆近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助力經濟恢復重振,服務保障民生民利,我們堅持以更實的舉措、更優的服務貢獻‘太保智慧’。”

多措並舉,助力經濟恢復和復工復產

一直以來,保險業因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功能被稱爲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爲我國經濟發展貢獻着重要力量。

據傅帆介紹,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太保迅速行動,升級產品服務、出臺優惠政策,着重在保產業鏈供應鏈、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紓困助企、普惠利民等方面發力。例如,向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基層一線人員提供新冠疫情專項保險,助力抗疫保供和復工復產;以線上化模式優化物流保險服務模式,助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安全;推出新冠疫苗、治療藥物臨牀試驗責任險、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責任險助力技術研發和疫苗普及。通過全流程線上化服務、簡化理賠流程、提供適老幫助等,保證客戶權益不受影響、客戶服務不打折扣、客戶關懷更加暖心,以實際行動詮釋太保服務的“責任、智慧、溫暖”。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韌性和經濟活力的重要基礎,既是“保市場主體”的主要幫扶對象,又因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成爲“保就業”的主力軍,無論是當下還是長期來看,對穩定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傅帆談到,中國太保根據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特點和實際需求,開發設計了多款“普”和“惠”並重的保證保險產品,以求滿足小微企業主的融資需求,專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據瞭解,爲減輕受影響企業的經營負擔,中國太保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對承租公司全國範圍內的自有經營性房產和使用權房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租金;通過延長貸款期限、實施優惠利率、延長交款寬限期緩解保單貸款客戶的資金困難。此外,積極響應行業號召,對上海地區符合條件停駛車輛的商業車險保單延期30天,盡力回饋社會。

精準發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韌性

爲助力穩經濟、穩增長政策效果加速顯現,在保險產品和保險資金配置等方面,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還需更精準、更高效。

傅帆表示,未來將聚焦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提升科技、新能源、重大技術裝備、高端製造等領域承保專業能力,服務創新產業生態,提供風險管理和金融服務一攬子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將加快民生類、責任類保險業務發展,積極參與安全生產體系、智慧城市建設與基層社區管理,研究符合實際的多維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政保產品服務體系,助推提升國家治理水平和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他說。

險資穩定性、長期性的特徵與實體企業資金需求天然適配,如何更好地發揮險資優勢?

傅帆強調,在保險資金配置方面,中國太保堅持全面服務與重點深耕相結合,創新投資模式,重點關注以“新基建”爲代表的先進製造業以及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終端等新賽道的投資機會,大力挖掘適合保險資金特性的優質資產,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定特性以及保險機構專業化投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助力提升經濟中長期發展韌性及創新動能。

着眼長遠,把握康養和綠色產業機會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養老服務的關注和需求被加速催化。在“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背景下,健康養老產業無疑成爲新的經濟增長機遇,也爲處於深度轉型期的保險業重塑發展動能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上海新的發展征程中,我們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人民城市建設,爲‘讓人們暢享健康生活’‘讓老年人樂享生命’貢獻太保智慧和力量。”傅帆說,中國太保啓動大健康戰略以來,加速佈局健康、養老產業,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覆蓋客戶全生命週期的醫療健康服務供給能力。

據悉,中國太保線上問診品牌“太醫管家”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180萬;線下醫療生態也形成突破,戰略參股的新風健康、和睦家合作落地,與瑞金醫院合建的廣慈紀念醫院已經開業。此外,康復產業基金完成登記,康復醫院建設正有序推進;“太保家園”養老社區在全國11個城市落子12家,已形成了“東西並進、南北呼應,全齡覆蓋、全國連鎖”的全國性戰略佈局。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能源緊缺等因素影響,可持續發展成爲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重要性日益提升。

傅帆認爲,保險業集風險管理者、風險承受者、主要投資者於一身,能夠通過承保、投資業務相關的龐大資本流和長期投資能力,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踐行ESG理念,我們當前在負債端、資產端、運營端均有積極嘗試,未來還會在系統化、標準化方面進一步加強。”他說,一是要將企業的碳排放量引入風險評估和產品定價體系、探索差別化的保險費率機制,提升對綠色經濟活動的風險保障能力;二是加強負責任投資理念引領,將ESG因素納入投資分析、決策和實踐,加大對綠色低碳投融資項目的投入力度;三是在經營方式、發展指標、制度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標準。(何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