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究正呈內卷趨勢,你拆10萬比亞迪,我就拆30萬的特斯拉

繼六月海通國際拆解了一輛比亞迪後,本月中信證券又拆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並發表了一篇94頁的研究報告。拆解很硬核,但從過程和效果來看,卻可能只是一種噱頭。

圖片來源:網絡

發表於7月18日的《從拆解Model 3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趨勢》由中信證券雲基礎設施行業、科技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以及計算機行業的8位分析師聯合撰寫,其中6位是首席分析師。

8名分析師,其中六名是首席分析師。

《報告》表示,中信證券研究部TMT和汽車團隊以及相關參與機構希望通過對特斯拉Model 3這一智能電動標杆車型的分析,展現特斯拉作爲一家全球頭部汽車企業對汽車智能電動化的思考,以期釐清後續產業發展的可能方向,更好地支持相關決策。

特斯拉官網顯示,特斯拉Model 3當前有27.99萬元和36.79萬元兩個版本。真金白銀花出去,是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份94頁研報主要從Model 3的域控制器、線束和連接器、電池、三電與熱管理、汽車車身等部分進行了分析,並與其它品牌進行對比。

座艙域方面,研報提到Model 3將T-BOX集成到座艙域控制器,同時採用了Intel的A3950芯片,思路更接近遊戲平臺而非手機。

在電池方面,中信證券指出,Model 3電池包採用4塊大模組,與同期的iD.4X、寶馬iX3的電池包相比,採用大模組技術,集成度更高,內部佈局更爲整潔,電池包技術目前仍處於領先地位。此外,集成度提升,減少非必要零件,降低了成本,提高續航里程;另外,Model 3電池包適配型強,可以兼容不同數量、類型的電芯,多材料體系、多供應商方案共存。

研報還提到,特斯拉4680電池在續航里程提升下的降本最優解。相較於此前採用的2170電池,4680電池的電芯容量是其5倍,能夠提高相應車型16%的續航里程,輸出功率6倍於2170電池。

在報告結尾,中信證券從涉及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推薦了30餘隻股票。換句話說,拆解的目的還是薦股。

Model 3上市多年,2022年再來拆解,真的可以“釐清後續產業發展的可能方向”嗎?同時,報告裏提到的信息,本就可以從各個渠道查到,花費幾十萬元外加8位分析師,如此陣仗真的有必要嗎?

事實上,特斯拉拆解早有來者,從及時性和效率來看看,中信證券都遠遠落在了後面。

四年前,瑞銀Evidence Lab團隊就拆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一輛2014年款的寶馬i3和一輛2017年款的雪佛蘭Bolt,比較了三款車的動力總成、電子系統、做工、外觀等。

2021年,瑞銀又拆解了剛上市的大衆MEB純電專屬平臺打造的ID.3電動車,分析它與燃油版高爾夫以及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對比。結論是ID.3總成本比燃油版Golf高5000美元左右,電池PACK系統成本比特斯拉Model 3高了1300美元左右,2019年年底推出的大衆ID.3,成本控制只相當於特斯拉2017年的水平。

瑞銀集團還預測:大衆MEB平臺短期內電池成本不會有大的下降,因爲技術平臺已經定型,最有效且直接的方式只有採用磷酸鐵鋰電芯,採用基於LFP 590模組的電池系統。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行業確實在按照瑞銀集團的預測方向走。

可以說,瑞銀集團對汽車的拆解,是有明確針對性的,通過拆解當下的車型來預測未來。國內券商的拆解則顯得步履遲緩,難以預測行業發展方向。

比如,今年6月,海通國際16名團隊成員就拆了一輛2018年款比亞迪元EV360。在汽車修理廠只需要一週的事情,團隊足足花了三個月。

海通國際的報告名爲《海通汽車實驗室――比亞迪“元”細化拆解》,長達87頁,對比亞迪元EV360的零部件細節作了展示和分析,但是圖多字少,觀點不明。

圖片來源:海通證券研報

同時,這次拆解也被業內認爲是噱頭,因爲2018年的比亞迪和如今的比亞迪,已經今非昔比。

2018款比亞迪元基於比亞迪第一代e平臺打造。該平臺首次提出了“33111”理念,即驅動電機三合一、低壓控制器多合一、高壓控制器三合一、一塊動力電池以及一塊智能網聯大屏。

而最新款的比亞迪元,基於e平臺3.0打造。電池方面升級到刀片電池,技術路徑從電池模塊化到電池車身一體化;電驅改爲8合1電驅總成,導入了800V 高壓快充;智能化方面導入四大域控制器,提出自主研發車用操作系統;空間方面,更高的軸長比使得車內空間大幅拓展。

有行業人士認爲,拆汽車和拆蘋果手機一樣,都是爲了研究供應鏈。但是,在e平臺3.0時代,海通證券還在拆解第一代e平臺車型,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就好比一名分析師在iPhone14上市前夕纔開始拆解iPhone8,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了。

因此,說這份研報是噱頭,意思不是不能拆,而是要有時效性地拆。比如瑞銀集團拆的都是新款車型,而非多年以後炒冷飯。

其次,拆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海通證券研報重點放在了拆解過程,分析和總結內容較少,核心觀點並不明確。券商拆車,重點應該放在分析對比,否則不如交給汽修廠的師傅。

從海通證券金屬+汽車團隊的研報前言來看,該報告爲其拆車系列第一次拆車,意味着後續或許還會有更多拆車報告發布。

希望有更多券商能夠加入“內卷”的行列,把汽車拆解做成品牌做成系列,在新車上市第一時間,就像數碼評測一樣,將內部零件悉數奉上,讓車主買的放心買的明白。

更多券商加入拆車的行列,競爭之下也可以提升分析水平,給行業更多啓迪。這對於廠商是一種督促,對於投資者也將是巨大的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