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貸款管理“空心化”問題再迎解決方案。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提高互聯網貸款的風險管控能力,切實履行貸款管理主體責任。其中,若互聯網貸款涉及與合作機構開展營銷獲客、支付結算、信息科技等合作,商業銀行應當加強核心風控環節管理,不得因業務合作降低風險管控標準。

“目前互聯網貸款主要包括三大類,商業銀行自營、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的互聯網聯合貸、商業銀行出資+合作機構助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莫秀根表示。備受市場關注的模式是“商業銀行出資+合作機構助貸”。所謂“助貸”,是指商業銀行藉助第三方的數據、技術或平臺,提升客戶獲取、信貸決策、風險管控、貸後管理等各環節的效率。“這有助於多方共贏。”莫秀根介紹,一方面,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銀行擴展了數據維度、客戶渠道,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另一方面,助貸機構實現了更高的業務規模、更穩定的上下游供應鏈;此外,小微企業和消費者也能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更低的信貸門檻和貸款利率。

近年來,互聯網貸款業務快速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爲傳統線下貸款的重要補充,互聯網貸款能夠更便捷地滿足企業、居民的合理融資需求,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利於不斷提高金融便利度和普惠覆蓋面。”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說。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互聯網貸款可以觸達傳統金融渠道難以覆蓋的客戶羣體。據監管部門統計,截至2021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貸款餘額爲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用於生產經營的個人互聯網貸款、企業流動資金互聯網貸款同比分別增長68.1%、46.3%。

因此,爲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通知》鼓勵商業銀行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精準研發互聯網貸款產品,增加和完善產品供給,提高貸款響應率、優化貸款流程,從而充分發揮互聯網貸款的積極作用,如助力市場主體紓困、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優化消費重點領域金融支持等。

但需注意,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一些風險隱患也在滋生,最突出的是風險管控問題。“部分商業銀行履行貸款主體責任不到位,授信審批、貸款發放、資金監測等核心風控環節過度依賴合作機構,這與監管要求有一定差距,不利於業務持續發展。”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說。

爲此,《通知》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在鼓勵商業銀行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互聯網貸款積極作用的同時,針對不合規問題提出了細化整改要求。最核心的是,商業銀行要履行貸款管理的主體責任、堅持自主風險管控。“貸款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自主風控是實現互聯網貸款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的生命線。”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說。

具體來看,商業銀行應當提高互聯網貸款的風險管控能力,獨立有效開展身份驗證、授信審批和合同簽訂,嚴格履行貸款調查、風險評估、授信管理、貸款資金監測等主體責任,嚴格落實金融管理部門對徵信、支付和反洗錢等方面的要求,防範貸款管理“空心化”。如果互聯網貸款涉及與合作機構開展營銷獲客、支付結算、信息科技等合作,商業銀行應當加強核心風控環節管理,不得因業務合作降低風險管控標準。

此外,商業銀行還要加強貸款資金管理,貸款資金髮放、本息回收代扣、止付等關鍵環節由銀行自主決策,指令由銀行發起;同時,商業銀行要採取有效措施監測貸款用途,確保貸款資金安全,防範合作機構截留、彙集、挪用。

在過渡期安排方面,綜合考慮商業銀行整改進度、業務連續性以及與徵信規定銜接等因素,《通知》過渡期設置與《徵信業務管理辦法》保持一致,即自發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過渡期也一併延長,以確保互聯網貸款業務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減。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加強監督指導、抓好貫徹落實,推動商業銀行依法、審慎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切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