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加快,對全球跨境投融資產生較大影響。今年以來,外資持有我國債券亦遭遇波動,後續還將如何演變?

“中國債券既有分散化投資價值,也有實際資金配置需求,更有基本面支撐。”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7月22日在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發佈會上表示,近期,國際金融市場發生較大變化,美元匯率、利率比較快上升,國際資本出現了從新興經濟體流出的態勢。但立足全球視角,從更長週期來看,我國債券市場吸收外資是有提升空間的。“長期來看,外資仍會穩步增持人民幣債券,我們對此是有信心的。”

王春英認爲,我國債券市場已經逐漸成爲全球跨境債券投資的重要目的地。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穩步開放,跨境交易更加便利,我國債券先後被納入了三大國際主流指數,國內債券市場影響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2021年末中國吸收跨境債券投資規模接近8200億美元,規模佔新興經濟體整個吸收外部債券投資比例約三分之一。從流量來看,2017年中國加大了證券市場對外開放,2017年至2021年,中國吸收跨境債券投資資金規模僅低於美國、英國和日本,居全球第四位。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成爲全球跨境債券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這個格局沒有因爲近期短期的市場波動而改變。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吸收債券投資的穩定性相對較高。王春英表示,債券市場波動是自然現象,也是自然表現。無論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各國債券投資出現波動都是正常的。通過對比主要國家吸收債券投資的波動情況發現,中國波動情況遠低於相當多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從境外投資者的構成和持有的債券規模看,央行類機構持有中國債券規模始終佔一半以上,其餘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追蹤國際指數的配置性資金,穩定性也比較高。

而且,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助於提升外匯市場韌性。近年來,貨物貿易以及直接投資等跨境資金穩步流入,這些資金髮揮了基礎性順差作用。債券市場開放也豐富了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和資金來源,有利於拓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我國外匯市場對各類影響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