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2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行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新聞發佈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會上表示,我國外債去槓桿風險總體是可控的。

王春英表示,有以下幾個方面支撐我們的判斷:

第一,外債增幅相對穩定。近幾年,我國全口徑外債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在14%-16%之間,外債增幅和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沒有出現過度積累。在本輪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期間,沒有出現持續的、集中的跨境融資情況,也就是說我國外債沒有過度加槓桿,所以去槓桿風險應該說是可控的。近期,外部環境發生調整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繼續呈現雙向波動格局,匯率預期也相對穩定,所以外債過度去槓桿風險並不高。

第二,我國外債結構不斷優化。今年外債增長主要來自於境外機構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大部分具有長期投資需求。傳統融資型外債增幅比較小,中國外債債務類型結構、幣種結構以及期限結構都有所優化。同時,我國對外資產和負債對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從總體上看,中國依然是對外淨債權國各類對外資產超過各類對外負債是2萬億美元,即一季度國際投資頭寸表顯示的對外淨債權是2萬億美元。一季度末,銀行和企業、民間部門的外債餘額2.1萬億美元,佔全口徑外債餘額的比例是79%;民間部門對外債權類資產是3萬億美元,高於民間部門承擔的外債規模。債權類的資產主要是債券、存貸款等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我們認爲在外匯市場有效調節下,銀行、企業等民間部門有條件和能力滿足債務償還義務,實現對外資產和負債的自主匹配。

第三,中國外債安全性指標保持穩健。我國是淨儲蓄國,經常賬戶持續保持一定規模順差。從衡量償付能力的幾個具體指標看,2021年外債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都在國際公認安全線以內,而且遠低於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整體水平。從短期流動性來看,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居全球首位,短期外債和外匯儲備的比例是45%,這也遠低於國際警戒線100%的要求。(中新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