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省份已陸續進入本科錄取通知書送遞階段。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一些“冷門”專業今年再度受到社會輿論關注,能否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其中,“繼往聖之絕學”,備受社會各界期待。

今年恰逢浙江省首個考古學本科專業正式招生。據浙江新聞客戶端7月25日報道,浙江首張考古學本科錄取通知書已經送達。

7月25日上午,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和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來到紹興,見證浙江第一封考古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的送達。見到王申漪時,這個扎個小辮子,個子不高,戴着一副圓眼鏡的18歲小女孩,正在紹興博物館做志願者。接過通知書時,靦腆的她臉頰微微泛紅,嘴角的微笑卻遲遲掛在臉上。“夢想終於實現了。”她說。

浙江新聞客戶端報道介紹,畢業於紹興魯迅高級中學的王申漪,以高考總分620分的成績,成爲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今年錄取的最高分考生。她與考古的緣分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

“我媽媽是紹興博物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每到假期她都會帶我參觀,可以說我一直耳濡目染中華文化帶來的文化自信。”王申漪回憶,從展櫃內飾的翻新,到新文物的展出,博物館的一點一滴變化她都看在眼裏。而這些文物,也成爲她從小到大最親密的“朋友”。

很多人覺得文物是枯燥的,但在王申漪眼中,一個個“瓶瓶罐罐”卻是很鮮活的。

“看着文物,就好像能穿越回那個年代,知曉古人那時的生活軌跡。”王申漪告訴記者,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便經常跟着媽媽一起值班。以前只是覺得擺在櫃子裏的文物吸引她,慢慢地,她便開始想要了解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就悄悄跟在團隊後面‘蹭’講解。有了自助講解設備後,有一天我戴着耳機,在博物館裏‘泡’了一整天,從頭到尾把所有的文物介紹都聽了一遍。”王申漪說。

回憶起高三上學期的時光,她曾十分迷茫。“那時候不知道選什麼專業,首考也不理想,整個人很焦慮。”她說,直到有一天,剛好聽到博物館館長提起浙大城市學院籌備成立考古學系,家門口的學校點燃了她心中的火苗。“那種感覺,就是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時,身上便有了力量。學習也更有奔頭了。”

能夠考上心儀的學校,王申漪的家人們也十分欣慰。接到招辦老師的電話,家人們來到現場,共同見證着她收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校長羅衛東遞出禮包,粉色的“盲盒”透着一絲神祕感,正如同地下的文物,等待王申漪揭開它的面紗。

“歡迎你加入浙大城市學院……”禮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暗金線條勾勒着校園美景的錄取通知書。中國風與現代的碰撞融合之下,錄取通知書更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印記。更爲重要的是,錄取通知書上新生的名字均是由羅衛東一筆一劃寫下的。方正小楷下,透着滿滿的儀式感。

羅衛東說,這是一年一度的必修課,全手工操作,是學校對莘莘學子滿心的希望。

除了紅彤彤的錄取通知書,記者看到裏面還有兩份特別的入學禮物——《中國通史》和《尋找失落的文明》。“進入大學後,要讀好書、讀硬書,豐富心靈,不斷提升人文素養。”羅衛東鼓勵道。

除了禮包,考古學系還送上了元代青花海鰲山形筆架複製品。它用青花描繪了峯巒、雲朵、波浪及海礁石,雅宜清致,寓意“獨佔鰲頭”“指日高升”,表達了良好的祝願。

浙江新聞客戶端介紹,浙大城市學院今年在浙江省共錄取1427人,最高分623分,普通專業(類)最低分579分,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最低分570分。首次招生的考古學專業受到廣大考生的青睞,最高分620分,最低分588分,平均分596.2分。

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去年6月成立的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教授領銜,是由浙大城市學院與浙江省文物局聯合共建的專業。

對於即將到來的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本科專業第一批“弟子”,杜正賢頗有期待,他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希望今年的學生能夠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優秀的生源對考古學專業將來培養優秀的畢業生更有幫助。希望我們招收的學生對古代歷史有比較多的瞭解,對未知的古代文明有強烈的探索之心。”

杜正賢對澎湃新聞談及了對“弟子”的期待:“首先學生在道德、品德這方面肯定是最重要的,這是做好考古工作的前提條件;智力也是很重要的,它代表了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就是體能,我們考古專業相對來說是比較辛苦的,考古專業需要經常在野外工作會比較辛苦,還有協調、溝通能力也十分重要。在野外工作的時候可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說農民工、當地的村民、村幹部,在工作過程中可能會碰到許多意外的情況,這都需要我們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有的工地條件比較艱苦,也需要我們的學生有喫苦耐勞的良好品質。”

社會上不少人曾認爲考古學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認爲考古專業沒有什麼“錢”途。對此,杜正賢向澎湃新聞記者談及了自己的看法:“這個‘錢’途實際上也是相對的,考古工作者不能像其他行業以盈利爲主,國家會提供一個相對合理的收入。這兩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考古工作的開展,所以我們的收入也不低,這種情況可能大家不太瞭解。”

談及自己領銜籌辦的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杜正賢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浙大城市學院與浙江省文物局共建考古系,我們的工作開展、實習基地的建設都會有很多便利的條件,共建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學生參觀博物館、參與實習等。” 

杜正賢介紹:“從去年考古系掛牌成立伊始,我係就和浙江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所,還有地方其他一些考古部門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與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杭州市考古所、寧波市考古所、蘇州考古所、無錫考古所簽訂了共建實習基地的協議。”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浙大城市學院近來聘請了多位考古領域的頂尖學者,爲即將入學的本科新生授課。

杜正賢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我們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雖然考古學系是新成立的,但是到今年十月,我們引進的專業教師將達到18名。我們還會聘請全國頂級的教師來爲學生授課,比如北京大學的秦大樹教授、張弛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高星研究員等。我們的第一屆、第二屆學生一入學以後見到的就是考古界的大咖。考古學界的老先生——徐光冀研究員,開學的時候就會給學生們來講授一些關於考古的基本的素養和能力。”

杜正賢對考古專業的就業形勢也頗有信心,他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考古專業的就業前景應該是非常好的,考古方面的人才是奇缺的,全國一年考古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就2000人左右。全國考古專業機構的人才需求量遠大於這個數字,像我們浙江原來沒有這個專業的更加如此。現在考古所人員的配備幾乎翻番了,我們浙江省考古所原有人員編制只有60幾個,現在一下子擴編到180。”

杜正賢認爲,“現在我們國家大力發展古代文明事業,考古工作人員是非常缺的,所以只要好好讀書,畢業了以後找工作是不愁的,考古系畢業的學生基本素質都比較高,知識面比較廣,比如文物局,考古所、文保所、博物館等都希望有考古系的學生畢業去工作。所以工作都不要愁的,而且都比較穩定。”

根據浙江教育報此前介紹,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專業建設聚焦以田野考古爲核心的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考古發掘人才,同時將田野考古學研究與數字考古、科技考古相結合,考古人才培養與浙江考古事業發展相結合,教學科研與考古發掘實踐項目相結合,通過政產學研良性互動,建設一流的考古學科。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