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李下

來源/伯虎財經(ID:bohuFN)

今年5月,美的一老員工忽然收到被優化的消息,頓生感慨,在美的內部論壇寫下了自己的“畢業感言”。

現任美的集團掌舵人方洪波看到後,傷感了一回,回了幾百字,最後借用了張愛玲的話,勉勵了一下優化或未被優化的員工:像不會再有明天一樣努力,像明天一定會來一樣夢想。

總而言之,美的這次,員是裁定了。

十多年的老手藝

據界面新聞報道,美的此次的裁員從3月開始,隨後力度不斷加大,據內部人士估計,裁員比例20%。2021年底,美的員工16.58萬人,也就是說,大概要裁掉3萬多人。

上一次這麼大規模的裁員,還是在十年前。2011年,上市的美的電器裁員3.2萬人,創下了當時A股上市公司裁員紀錄。(2013年前,美的上市名稱“美的電器”,之後整改重新上市,名稱改爲“美的集團”)

當時美的之所以如此大規模裁員,是因爲之前國家進行家電下鄉補貼,美的搞“大規模+低成本”擴張,搶佔市場。2008年底的時候,美的電器總人數4.08萬,2010年末,這個數字就變成了9.87萬人。隨着家電補貼政策消失,這一模式出現問題。

2011年,美的營收增速相比前一年明顯放緩,2012年營收甚至出現了23%的大幅下滑,這年方洪波正式掌舵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卸任。危情之下,方洪波在組織上做架構調整,推行扁平化管理,精簡結構,以提高組織效率,具體操作上,就是關店、裁員、降薪等。

此後幾年,美的重新煥發生機,尤其是在淨利潤上,2013年同比增長了35%,2014年同比增長40%,淨利潤達到116億。

回顧2014的時候,方洪波表示,“一年的盈利相當於過去的三年”,是“歷史最佳時期”。彼時,躊躇滿志的方洪波定下目標,“到2017年銷售額做到2000億元時,員工總數控制在10萬人以內。”

2015年,美的集團員工數量爲9.3萬。但此後,美的並沒有完全按方洪波的劇本在走。

2016年,美的官網對外宣佈完成對東芝家電的收購,同年又收購了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2017年,美的宣佈,自己要轉型成爲一家科技集團,當年收購了自動化製造領域的德國庫卡機器人,不久後收購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領域的以色列公司高創。

在不斷的收購後,2017年美的營收超計劃達到2419億,但另一方面,員工數也飆到了13.68億。此後兩年,美的集團的員工數量進入一個穩定期,2019年13.49萬。

這兩年的疫情又改變了這一穩定結構。2020年進入疫情後,美的員工不降反增,2021年年末達到了16.58萬。

與此同時,2017年後,美的營收失速,連續3年增長爲個位數,2021年增速達到了20%,但集團淨利潤卻只增長了5.49%,連續兩年個位數增長,這背後反映的盈利問題似乎更加嚴峻。

這一狀況與十年前似曾相識,又到了方洪波表演瘦身術的時候了。

保大也保小

5月6日在電話會議裏,方洪波說:“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經過與管理層的2個月的討論,在“掙扎中做出了艱難的抉擇”,“停非核心業務,緊縮非核心品類”,於是就有了開頭老員工長篇離職感言的那一幕。

走到裁員這一步,是美的集團戰略發展之必然。

美的肯定不想被“家電”的標籤牽着鼻子走,很早就對家電懷有“異心”。2004年,美的通過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和湖南三湘客車,進入汽車產業。

2010年美的收購從事照明及智能前裝產品的美智光電;2016年美的成立美雲智數,給企業提供SaaS服務;次年,美的旗下物流服務商更名安得智聯,向第三方企業提供服務。

2017年美的宣佈轉型科技集團,當年收購庫卡、高創,員工人數飆升。但到了疫情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的卻反向大肆收購,多元化提速。

2020年3月,美的通過下屬子公司7.43億元收購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業務方面的佈局。同年12月,美的集團旗下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收購菱王電梯,進軍電梯業務,不久後,美的又收購泰國日立壓縮機工廠。

2020年月底,美的公衆號發文,將原來的四大業務板塊更新爲五大業務板塊,除了2C的智能家居事業羣,還有2B的機電事業羣、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和數字化創新業務。

2021年,美的23億接手魚躍科技下的東正醫療,進軍醫學影像領域。今年4月26日,美的集團旗下美的工業技術宣佈收購武漢“天騰動力”,進入兩輪出行市場;最近,美的又計劃斥資約22億元拿下儲能公司科陸電子的實控權。

看到這,就有聰明的讀者迷糊了:這也不對呀,一方面說未來是前所未有的寒冬,把裁員描繪的多麼悲壯和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又大肆收購、提速多元化,這是玩哪出?

再來看看這次裁員的指導思想:保留“四大四小”,其它關停並轉。

“四大”是指美的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儲能業務;“四小”指萬東醫療、安得智聯、美雲智數、美智光電。

除了“四大四小”,美的還能剩下什麼。

新牌與舊牌

裁員一般是受制於大環境,比如去年的教育行業。但也有一些公司,會讓人感覺是在以大環境爲託詞,用裁員以進行新一輪的擴張,它們的迷之操作就是左手裁員,右手招人。

美的這次的行爲有點類似的味道。口說無憑,還是看數據。

據一位前美的員工的說法,相比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對製造企業的影響更大。

這兩年原材料上漲的厲害,在美的家電的成本構成裏,2021年的原材料成本佔營收的比重已經達到84.5%,同比增加了306億。相比之下,人工工資只佔5.9%,即使與2019年相比(員工13.49萬),工資也就增加了25億。也就說,裁員能省下的錢,杯水車薪。

但,爲什麼家電的員工非裁不可?

2021年財報顯示,美的收入3412億,同比增長20%,其中智能家居事業羣、工業技術事業羣、樓宇科技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數字化創新業務五個板塊分別實現收入2349億元、201億元、197億元、253億元、83億元,增速分別爲13%、44%、55%、23%、51%。

智能家居,也就是家電,依然一枝獨秀,貢獻了68.8%的營收,撐起了大半邊天,但在增速上已經拖後腿了。

美的在2021財報裏透露,未來會注重2B和2C業務的“並重發展”,在2C上實現“存量升級”,在2B上實現“增量創造”。

在這種看似不偏不倚的遣詞造句中間可以看出,美的對於未來5個業務板塊的定位:2B的四個業務板塊將是增長引擎,2C的智能家居則在穩住營收基本盤的前提下,進擊高端——比如COLMO。

高端,顯然不是人多力量大的問題。反而,如果把未來的人力、物力放在其餘四個板塊,也許會出現奇蹟。

《2022年中國家電行業一季度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家電行業銷售額1540億元,同比下降12.3%。

家電已然不是一塊久留之地,而美的早已見異思遷,只不過搗騰了這麼多年,沒啥起色。但以2017年重金收購庫卡爲標誌,美的這次勢必要把“科技”的牌子立起來,而“家電”的舊牌就會慢慢的收下去。

如今不管是美的,還是格力、海爾,他們已經佔據了家電的山頭,但也像所有的大廠一樣,他們需要尋找新的標的,爲股東們繼續創造價值。

站在山頭上的巨頭們,起點高,跨行入門很簡單,但過後能走多遠只能看造化了,畢竟格力手機堅持了7年,18年前,美的也造過車。在新賽道上,大家的經驗值都歸零了。這裏充滿了風險,但也充滿了資本渴望的增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