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枝

2021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達1.6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0.4%,本市數字經濟規模和競爭力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與此同時,地方立法工作也在緊緊跟上。昨天上午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對《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進行了首次審議。

推進量子通信、區塊鏈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條例草案提出,本市支持建設新一代高速固定寬帶和移動通信網絡、量子通信等網絡基礎設施,推動建設感知物聯網,提高工業製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應急管理等領域的物聯網覆蓋水平;建設城市智能計算集羣,促進數據、算力、算法和開發平臺一體化融合發展;統籌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建設通用算法、底層技術、軟硬件開源等共性平臺。

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線上辦公、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的新業態呈現出強大發展潛力。抓住機遇、搶佔“藍海”,條例草案爲此類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支持,提出,本市鼓勵共享經濟業態創新,支持遠程辦公等在線服務和產品的優化升級;允許個人利用電子商務、社交軟件等新型平臺就業創業。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全場景運營,培育推廣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公交、無人配送機器人、智能停車、智能車輛維護等新業態。支持互聯網醫院發展,鼓勵提供在線問診、遠程會診、機器人手術、智慧藥房等新型醫療服務。

“智慧城市建設”獨立成章

積水地圖、實時公交App、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服務成爲智慧城市的生動註腳。充分體現首都特點,“智慧城市建設”獨立成章,成爲條例草案的一大特色。

條例草案對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作出規定,提出遵循“四梁八柱深地基”的總體框架佈局,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安全的智慧城市目標,聚焦體系交通、生態環保、規劃應急、執法公安、人文環境、商務服務、終身教育、醫療健康等智慧城市應用領域,建設城市碼、空間圖、基礎工具庫、算力設施、感知體系、通信網絡、政務雲、大數據平臺以及智慧終端等智慧城市基礎底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數字”也將更好賦能“善治”。條例草案提出,推進數字政務“一網通辦”,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城市運行管理平臺,實現重大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和應急聯動;推進決策支撐“一網慧治”,建設智慧決策應用統一平臺,深化數據賦能基層治理。

平臺企業不得利用算法限制用戶選擇

數據安全關乎國家安全,個人和單位的數據都依法受到保護。條例草案強化“數字經濟安全”管理,提出,本市依法保護個人、單位與數據有關的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數據處理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嚴格落實個人信息授權使用、數據安全使用承諾和重要數據出境安全管理等相關制度,採取必要技術措施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防止非法濫用。

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等問題也有明文規定。草案提出建立健全平臺經濟治理規則和監管方式,互聯網平臺企業不得利用數據、算法、流量、市場、資本優勢,限制其他平臺和應用獨立運行,不得損害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對消費者實施不公平的差別待遇和選擇限制。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