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胡彥 林曦

近日,來自廣州的互聯網醫藥平臺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師幫”)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擬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立7年的時間,藥師幫實現了營收從0到100億元的飛躍。但是,巨大的虧損也讓這家公司被外界詬病,如何破解燒錢困局或許纔是藥師幫的當務之急。

錨定商機但尚未盈利

藥師幫何許人也?招股書顯示,這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國內院外醫藥產業最大的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該公司業務主要爲平臺業務、自營業務和其他創新業務。

這幾年,藥師幫成長非常快。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間,藥師幫分別實現營收32.51億元、60.65億元、100.94億元。其中,自營業務收入分別爲30.12億元、56.91億元、95.9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92.7%、93.8%、95%,是最主要的營收來源。易觀分析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張競文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流通環節減少,價格更加透明,是藥師幫等產業互聯網帶來的直接效應,也是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採購終端的訴求。

然而,過百億元的營業收入反而帶來的是連年虧損,報告期內,藥師幫的年內虧損分別爲10.46億元、5.72億元、5.02億元,三年的時間累計虧損超21億元。

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佔營收主體的自營業務的毛利率較低。報告期內,該公司自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1.3%、5.1%和5.2%。同時,報告期內,銷售及營銷支出分別爲6.04億元、7.26億元和10.64億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曾被藥企集體封殺

醫藥電商是個前景廣闊的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院外數字化醫藥流通服務市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21年的1485億元增至2026年的3213億元。大片藍海必將引來大魚相爭。目前國內醫藥電商主要分爲三種模式,即B2B、B2C、O2O模式。其中包括大衆熟悉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這樣的模式。而藥師幫選擇的B2B模式,則是盯準基層藥店、基層診所這類小B端商家。因此,藥師幫也被稱爲“醫藥圈的1688”。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數字化醫藥流通服務市場競爭集中,前五大參與者佔據市場份額63.5%以上,其中藥師幫以18.5%市佔率處於行業首位。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藥師幫線上賣家數量突破4700個,買家數量突破43萬,平臺SKU高達240萬。截至去年年末,該平臺覆蓋了大約30.5萬家下游藥店以及大約13萬家基層醫療機構,並擁有25.6萬個月均活躍買家。

從商業模式來說,藥師幫去掉了中間商,從藥企或一級分銷商統一拿貨,再供應給分散的小B端買家。雖然每家小藥店或基層機構的訂單量很小,但合起來規模就大了。有了大訂單,藥師幫對上游藥企也有了議價權。但是,藥企卻不樂意。

2019年,藥師幫曾被揚子江藥業、哈藥集團、九州通、太極集團、雲藥集團以及吉林敖東等13家藥企先後發佈通告“封殺”,要求經銷商暫停向藥師幫平臺供貨。主要原因是藥師幫客戶長期低價銷售這些企業的產品。

張競文表示,藥師幫以低價策略佔據小B端市場,在已有相當體量的情況下實際上壓低了市場價格,導致上游藥企利益受損,因而面臨着上游藥企的敵視,同時低價策略也導致藥師幫整體利潤率較低。如果長期延續這一策略,可能在未來仍會面臨上游藥企的針對性動作。

未來市場競爭激烈

藥師幫表示,此次IPO,募資將擬用於創新業務的拓展,進一步打造醫藥數字化平臺、發展創新業務以及大數據和AI等。

但是可以看到,藥師幫對手環伺,其中未名企鵝等背景強大的競爭對手不容小覷,未來還可能要面對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的競爭,與之搶奪3萬億元大健康市場,對於藥師幫的發展前景挑戰很大。

行業人士指出,目前傳統醫藥流通市場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市場高度分散、供需不匹配,價格不透明、藥品溯源難等。隨着藥師幫等產業互聯網崛起,雖然能打通供需兩端、利用互聯網優勢透明化價格體系,但其院外市場終端,存在規模小、服務區域半徑有限、單次採購金額小、以零散的SKU需求爲主等特點,對大範圍、大批量的銷售有所掣肘。

張競文還認爲,隨着藥京採、未名企鵝等競爭對手的崛起,小B端客戶的黏性並不高,客戶流失會加速,藥店連鎖化發展的趨勢也會導致整體服務羣體的萎縮,從而影響收入和市場預期。低價策略也許是爲了建立用戶優勢的無奈之舉,但卻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之策,在具有一定規模之後,藥師幫應該會轉變低價策略,拓展盈利模式,但這也要取決於市場整體的競爭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