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吳蓉、趙曉晨  佛山報道

7月26日,位於廣佛交界處的佛山南海電子信息產業園再次響起“轟隆隆”的施工聲。今年1月,鴻浩半導體與南海區簽署合作協議,如今其裝備基地項目在裏水鎮正式奠基。

實際上,佛山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動作頻頻。今年6月,佛山發佈《佛山市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羣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力爭到2025年,這一產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7月,佛山南海區正式發佈《佛山市南海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以及配套扶持辦法。

伴隨着各項政策的推進,佛山吸引越來越多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企業的目光。就在南海版《行動方案》發佈的當天,廈門雲天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12寸晶圓級三維集成先進封裝製造線、開元通信技術(廈門)有限公司4/6寸濾波器晶圓製造線、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南海系統級封裝與異質集成公共技術平臺等共計10個項目集體簽約落戶南海。

在不少受訪對象看來,佛山此時“入場”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危與機並存。

受國際局勢及疫情影響,全球芯片供應緊張,國內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和消費電子設備的迭代更新給市場持續升溫。供需的不匹配和政策的指引,爲國內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廣東南海半導體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匯聯表示,國內現有的半導體制造業產能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隨着半導體產業的摩爾定律走到極限,前道工藝放緩,異質/異構集成、先進封裝、器件材料和結構方面新技術路徑都在尋求突破,這些領域都是國內地域可以加速追趕的機會點。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製造工廠,每年芯片等半導體產品消耗量非常大,增長最快。佛山面對的市場是全國的,也是全球的。”王匯聯說。

“錯位佈局”嵌入半導體產業

炎炎夏日,佛北戰新產業園獅山片區獅中村瑞信路1號,信揚科技項目建設工地上建設正酣。

不出意外,這裏將拔地而起一座佛山市乃至廣東省重要的成像模組研發和智能生產製造基地。該基地計劃投資100億元,建成後月產能約5000萬顆成像模組,未來三年累計產值預計將超100億元。

同一時間,佛山南海區依託“一園兩區”,加快構建“研發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孵化載體+產業加速載體”的半導體發展生態圈,包括依託廣東中科半導體微納製造技術研究院規劃建設8英寸納米加工中試平臺,廣工大(佛山)研究院、清華大學佛山先進製造研究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協同創新平臺。

這只是佛山加速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佛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在2021年營業收入約57億元,同比增長12.6%。

但產業面臨體量小、企業少、營業收入低等一系列問題。2021年,佛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僅佔廣東全省3%,相關規上企業約100家,尚未形成集聚化發展態勢,總體處於產業發展初期。

如何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行動方案》提出,要打破“單兵作戰”困局,一方面打造若干專業化發展園區載體,加快建設佛山半導體產業園、廣工大(佛山)研究院國家孵化器和衆創空間、南海電子信息產業園、顯示製造裝備研發和生產基地等,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加速聚集。一方面,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和“鏈主”企業培育,打造“企業+政府+中介服務”聯動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沿鏈聚合、抱團發展,促進集羣協同發展。

除此之外,佛山明確了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發展的4大發展路徑:整合提升集成電路設計及封裝能力、打造功率器件和智能傳感器新增長點、推動裝備及零部件配套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支持半導體材料創新聯動發展。

佛山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裝備製造、泛家居等產業優勢明顯,電子信息、機器人、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具備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良好基礎。但當前佛山需要迫切解決的是:如何破解本地採購少難題?

多地競爭之下又該如何突圍?業內人士建議,“立足本地產業優勢,以錯位化佈局嵌入廣東半導體產業版圖”。

廣東省高智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眭世榮表示,“目前12英寸的集成電路生產線是國內主流。但這樣一條生產線需要動輒幾百億元投入,且長三角已經形成了穩定供應鏈。佛山重複建設不現實也沒必要。不妨換個思路,錯位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適用的8英寸生產線,投入不大且應用廣泛。”

除此之外,佛山還可以在現有封測產業的基礎上着重發展先進封測,一方面可爲廣州、深圳的先進生產線提供配套,一方面也可藉助先進封裝技術培育出的高科技向芯片方向靠攏。“如果佛山能打造成高端封裝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就有望彎道超車。”眭世榮判斷,如果佛山專心佈局先進封測端,或許3-5年產業就會有很大突破。

其中,南海區也明確將堅持差異化路徑、錯位佈局,匹配南海產業資源,走南海特色的半導體產業培育發展路線,重點發展產品導向特色工藝晶圓製造、先進封裝和載板產業,帶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裝備材料和核心部件等發展。

多方共建人才培養生態

光有差異化佈局戰略,依然解決不了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比起資金、項目,更難的是找到合適的人才。”王匯聯對此感受頗深,“半導體產業技術門檻高,高端人才目前主要依靠引進,人才爭奪已經陷入了白熱化。”華南師範大學工學部執行部長、半導體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京波更是測算,廣東半導體芯片的人才缺口或達20萬。

佛山的思路相對清晰:或與科研機構合作辦學培育人才,或依靠引進生產線“在生產中培養本土人才”,並依託生活成本低的優勢,留住人才。

“人才一定是跟着產業和項目走,所以要解決人才問題,首先是解決生態問題。”王匯聯表示,一個區域要開發半導體作爲主導產業,需要長遠佈局。目前,佛山的半導體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缺少產業集聚,如果只是靠政策和補貼吸引而沒有職業平臺,不僅無法吸引高端人才,也很難留住人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調研過程中瞭解到,半導體產業缺人是“全產業鏈式”的。無論是晶圓製造,還是芯片設計,以及產品的研發、運營和管控都需要有大量的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同時,半導體是一個高技術門檻產業,人才培養渠道有限。

在本土人才資源不足、對外吸引力不夠的情況下,受訪專家建議,佛山可以嘗試與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模式。

例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均設置了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點,每年畢業生數約在100名至120名之間。深圳前海大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博建議,可通過設立研究院模式聯合培養人才。

眭世榮則提出了另一個思路。他建議,可錯位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適用的8英寸生產線,在生產、應用的過程中也可以爲佛山培養一批本土人才。

今年開始,佛山持續加碼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引入和培育,已經湧現一批“好苗子”,在電子特氣、溼電子化學品等材料環節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但是“獨木難成林”,生態系統的孵化是一個多元體系,需要政府、技術、資金、項目、人才的共同參與。

“最關鍵是要形成氣候,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佛山的製造業很強,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建議佛山政府統籌合區能有一個統一的發展規劃,使得南海和順德等各區要協同共進。”王文博建議,在區域協同的過程中,佛山可以借鑑學習部分深圳的經驗,也可以吸收藉助一些深圳資源。另外,還可以支持以美的等本地製造業龍頭在提高產品“本土化”的同時,孵化扶植一批半導體企業。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吳蓉,趙曉晨 編輯:李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