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不見不散》中,李清問劉元:“你怎麼住在車上?”劉元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跟你說不明白。”

在戶外運動及露營風潮的帶動下,年輕人紛紛結伴而行,從城市出發,去往幽深靜謐的山水之間,尋找心靈的寄託。承載着詩與遠方的“房車旅行”備受追捧。在小紅書平臺,關於“房車旅行”的筆記數量超過9萬篇;抖音平臺旅行博主“夢夢房車旅行”發佈的單條視頻已累計播放2.4億次;豆瓣上“Van Life房車生活”“房車情節”等小組均有千餘名成員,他們之中有的單純喜歡房車旅行,有的拍攝房車生活成了“大V”,也有人投身其中,圍繞房車創業,享受着房車旅行帶來的自由與快樂。

沙灘住宿、荒野辦公,風景常新“家”不變

2019年年底,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梓豪原本每年兩次的出國旅遊計劃,“恰巧那段時間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房車的視頻,在和家人商量後,決定置換一輛B型房車,等父母退休還能在國內自駕旅遊。”作爲家庭出行代步工具,梓豪首先考慮靈活性較高的房車。“我對房車的要求是不僅能跑市區,也能滿足長途出遊需求,因此,水、電、逆變器、空調取暖、衛生間淋浴等設備必須齊全。”

梓豪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在開啓房車旅行前,他按照網上的攻略準備了很多東西,包括鍋具、調味品、雞蛋、蔬菜以及一些速食,“其他如帳篷、戶外摺疊桌椅也都需要準備,因爲第一次出行是在夏天,我還準備了很多驅蚊用品。”

“房車實現了好多我在城市裏實現不了的願望。”梓豪說道。去年夏天,他從北京出發,和一羣自駕車友途經京臺高速,行駛近10個小時抵達威海。晚上,房車就停在沙灘上,能聽到海浪的聲音。“早上醒來,拉開窗簾就是大海和陽光,打開車門就能踩到柔軟的沙灘,想游泳了就直接換上泳褲,特別快樂。”梓豪對記者表示,這種感覺和住在海景房裏不一樣,“身在戶外,皮膚被海風裹着,真正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因爲工作時間靈活,今年四月底,梓豪開着房車到密雲“荒野辦公”了將近一個月。“密雲有很多觀景平臺,我會從有信號的平臺裏選一個最安靜、最舒適、風景最好的去辦公。山裏空氣好,水也很乾淨,燒開後飲用或做飯都沒問題。”梓豪表示,在山裏住房車的缺點之一是採購不方便,但每逢週末都會有朋友騎着摩托車帶着物資來找他,“幾個朋友一起在房車旁邊生火架鍋,圍着‘荒野小飯桌’喝酒聊天,那叫一個愜意。”

在戶外學習與自然相處,急救用品比天幕更重要

同樣是在去年夏天,杜磊和愛人租了輛房車,開啓了爲期一個月的房車旅行初體驗。“我們住進去的第一天趕上下雨,夜裏雨水打着車頂,聲音特別大,我適應了很久才入睡。第二天一早,又被窗外的鑼鼓聲叫醒了。”杜磊表示,自己沒經驗,把車停在了山路邊,恰好那裏在辦比賽。

住進房車後,杜磊意識到節約用電的重要性。據他介紹,房車主要靠太陽能發電,去年雨季很長,常常好幾天遇不到太陽。“有一天車子沒電了,外面氣溫高,車裏更加悶熱,我們頂着高溫出門找到充電樁才恢復正常。”從那以後,用電都要經過嚴格計算,空調開到27℃,24小時只用6度電,“往下調1℃,就只能用12個小時了。”

杜磊表示,車子還經常出些小毛病,“變壓器、水管這些我們從前都不懂,就摸索着修,一個月後掌握了很多新技能。”就這樣,爲期一個月的房車旅行,杜磊在很多郊區營地駐紮過,據他回憶,營地裏很多人是帶着孩子去的,但部分營地沒有應急處理措施。“有些甚至連急救包都沒有,我們曾在營地看到了幾米長的蟒蛇,問過之後才知道,那裏沒有專業的驅蛇粉。”旅行臨近尾聲的時候,杜磊的愛人還因爲蚊蟲叮咬導致了皮膚感染,“她的腿完全下不了地,連續四天高燒,右小腿腫成了‘大象腿’,一碰就疼,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坐了一段時間輪椅。”經過一個月,杜磊總結了房車旅行的經驗,“防蚊蟲,學急救,懂水電,這些比天幕和蛋卷桌都重要。”

在杜磊看來,露營和房車都只是人們抵達戶外、接觸自然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要分清度假旅行和探索旅行兩種模式的區別。“度假旅行是花錢買好的服務、美食和景觀,探索旅行則不同,不是花了錢,買了裝備就必然有好的體驗,我們需要做功課,在戶外發現和感受,學習怎麼和自然相處,纔是戶外旅行的真諦。”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於夢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