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信念如磐,奮楫前行。新浪財經推出《金融新未來》年度策劃,包含“財富未來”、“普惠前行”、“數字新局”、“發展之路”四大篇章,回顧奮進路,展望新徵途。

多項政策紛紛落地,養老、普惠和綠色金融成爲2022年金融業三大高頻詞。站在新的起點和時代背景之下,金融業在經濟發展、實體經濟、民生中的作用正不斷凸顯。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未來:發展之路》深度對話金融機構高管、專家學者,共同探索金融業的初心與溫度。

2019年,經合組織(OECD)率先提出“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的概念,指在經濟主體向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型的進程中,爲它們提供融資以幫助其轉型的金融活動。轉型金融專注於設計企業轉型軌跡、懲罰條款、激勵機制等,促進實體經濟的減排和業務轉型,包括爲研發提供資金,以在低碳經濟中保持競爭力。轉型金融的本質是引發實體範圍的變革,從而降低轉型風險。

對社會經濟而言,轉型金融通過對轉型風險精準度量、定價,能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價值發現作用,有效激發煤炭、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轉型的內生動力,從而促進實體經濟低碳轉型。對金融機構而言,轉型金融有利於金融機構科學認知碳達峯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不至於錯過碳密集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投資機會;對行業技術路徑進行前瞻性的預判,將風險關口前移,有效避免轉型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聲譽風險;由於支持對象技術迭代更新的不確定性,對金融機構自身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轉型金融開展有助於金融機構自身破繭重生,實現自身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一、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

近年來,國際上對轉型金融已開展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如經合組織(OECD)、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歐盟、日本等政府和研究機構等。雖然國際上尚未就其具體界定和標準達成一致,但已形成一些共識。歸納起來,轉型金融是金融機構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碳中和目標及實現路徑,對高碳行業在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節能降碳等領域支持,促進傳統行業減少污染、實現向低碳或零碳轉型,同時降低轉型風險等各類風險暴露的金融服務。

轉型金融概念與傳統的綠色金融相比,二者之間有關聯也有區別。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都是爲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社會低碳轉型和環境改善提供金融服務。但兩者在支持標準和對象、產品種類和特點、發展規模和階段上均存在較大差異。在支持標準和對象方面,綠色金融支持對象是實體企業採購或投資標的等靜態描述,而轉型金融標準則是一個動態的技術路徑。與綠色金融相比,轉型金融支持領域不僅包括在轉型中受益的主體,也包括面臨轉型困境的主體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產品種類和特點方面,轉型金融產品有發行溢價和收益率折扣、息票遞增等懲罰機制、環境效益與融資成本掛鉤、強制信息披露等特點。在發行規模和階段方面,綠色金融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政策體系、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而轉型金融尚處於理論探索和發展初期。

二、轉型金融的實踐探索

目前,已有部分國家央行和政府組織圍繞轉型金融開展實踐。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制定的《綠色轉型債券框架》提出,轉型債券要滿足四方面要求:資產必須在實施公司氣候治理戰略的範圍內;資產必須有助於其所在國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資金必須用於能源效率、資源效率、可持續基礎設施等中的一項或多項;脫碳目標或資源效率績效必須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星展銀行制定《可持續和轉型金融框架和分類》指出,支持的資產必須滿足《巴黎協定》軌跡,取代更多碳密集型選擇,遵循IEA可持續發展情景的指導;借款人必須在過去12個月內表現出以下情況之一:從碳密集型活動中撤資,開展有助於綠色或降低碳密集型活動的業務或研發,證明排放強度降低超過國家或地區來實現脫碳行業平均水平。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政策和市場發展迅速。根據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2021年末,我國綠色信貸餘額16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在我國銀行業信貸總額中的佔比僅爲8.3%。這意味着,在當前的綠色金融體系下,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部分,仍未被納入在綠色金融支持的範圍,特別是高碳行業的企業扔很難獲得綠色融資的支持。考慮到“雙碳”目標是涉及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只聚焦於狹義的綠色金融,顯然無法充分發揮金融對低碳發展的支持作用。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逐步加強了對轉型金融問題的關注。2021年初,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發佈《轉型債券管理聲明》和《轉型債券》框架,明確定義了轉型債券並給出了合格項目類別。2021年1月,中國銀行成功定價發行轉型債券(包括5億3年期的美元債券和18億2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天然氣發電以及水泥廠餘熱回收項目等。2021年4月,中國建設銀行在新加坡發行了20一元人民幣兩年期轉型主體債券,涵蓋項目包括電力、燃氣、蒸汽、製造和鋼鐵行業等。

2021年4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圖慈湖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併發布了《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十問十答》,指出,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是指將債券條款與發行人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掛鉤的債務融資工具,並將掛鉤目標分爲關鍵績效指標(KPI)和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截至2021年末,國內共有21家主體發行25只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債券發行規模合計353億元。

2022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在年度研究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爲主線,繼續深化轉型金融研究,實現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序有效銜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我國轉型金融的研究和實踐有望加速。

總體上來看,全球範圍內,對轉型金融的研究和實踐都還處於初級階段,轉型金融的產品和規模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對減排項目的資金支持方面,且融資工具以債券爲主。在我國仍以間接融資佔據主導的金融結構下,顯然無法充分發揮轉型金融對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支持作用。此外,管理轉型風險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金融機構層面的管理、產品創新能力培育上,仍有較多的工作需要探索。

三、商業銀行發展轉型金融的重點

從銀行業而言,發展轉型金融離不開外部、內部兩個方面的能力建設。在外部,需要國家對低碳轉型的實施路徑(包括行業層面和區域層面等不同的維度)做出更系統、清晰地規劃,並建立、完善轉型金融的政策體系和基礎設施。在內部,需要商業銀行切實轉變經營理念,將低碳轉型融入到銀行的企業願景、發展戰略、信貸文化、政策制度、管理流程、產品服務等各個環節之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低碳轉型長效發展機制。

1、積極探索轉型金融類業務

一是做好轉型金融貸款產品的創新。積極探索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國際碳保理融資、碳收益支持票據等業務;發行低碳主題信用卡,爲個人客戶提供新能源汽車貸款、綠色住房信貸。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可以圍繞低碳企業中的核心企業,對碳供應鏈進行整理,在各個碳生產的節點上垂直細分的領域選準服務對象與重點,以支持低碳企業的核心企業爲切入口,發展供應鏈融資,支持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

二是應用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產品。商業銀行的投行部門在做債券主承業務時,優先承銷轉型金融主題的債券,如爲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而發行的債券。鼓勵用投貸聯動的方式提供融資,支持高碳排放企業向低碳或無碳經營模式轉型。

三是建立基於轉型金融的內部管理機制。比如,設立碳轉型貸款專項額度,確保支持碳轉型的信貸規模;加強轉型信貸產品研發;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礎上,針對觸發事件的不同類型,科學設計觸發該懲罰機制,包括利率遞增;約定提前還款、追加抵質押物等。

2、科學設計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一是加快金融科技的應用,實現“線下業務線上化、線上業務移動化”。特別是在疫情持續反覆、居家辦公成爲常態化的環境下,要豐富移動工具(如手機、ipad)的功能,實現用移動工具爲小額度低碳轉型類貸款、票據、供應鏈融資的審批、出賬和資金提用提供全流程的線上服務,實現線上全流程管理,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二是優化業務流程。從賬戶開立、資金劃撥與對賬、貸款發放與歸還設計全套業務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

3、做好轉型金融的引導

一是明確授信導向。商業銀行的授信部門在制定每年的授信政策時,要明確哪些行業、哪些產品是可以作爲發展轉型金融的對象,以支持發展轉型金融業務。行業政策方面,要規定哪些行業可以准入,如建築、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產品政策方面,要和行業政策組合使用,如對於符合轉型金融准入條件的行業,優先使用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對於轉型金融的核心企業,優先使用供應鏈融資,等等。

二是明確考覈政策。通過對銀行內部各級經營單位和業務人員設置考覈指標,來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如考覈碳排放貸款投放量、發行碳主題信用卡數量等。

三是適度價格傾斜。分爲對內與對外,對內通過調整FTP實現,如降低轉型金融貸款的資金成本,使得經營單位做此類業務有利潤;對外,降低轉型金融產品的定價,如對於綠色信貸產品、碳排放信貸產品的定價,低於一般貸款。

四是對轉型金融的貸款質量提高容忍度。產業轉型過程中,企業會產生階段性經營不佳的情況,從而影響銀行貸款的風險評級。銀行要提高轉型金融類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對於五級分類中後三類的貸款,適當減少風險資產計提比例,減少對經營單位和業務人員的業績扣減。

4、防範轉型金融風險

一是加強貸後管理,防範轉型風險。轉型金融需要考慮的變量和因素多,其中關鍵因素之一的技術進步具有動態博弈、迭代更新特點,需要金融機構在開展轉型金融時加強貸後管理,有效防範轉型風險。通過獲取稅收、水費、電費、碳排放等外部數據,建立分析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及時做出策略調整。

二是加強信息披露,減少信息不對稱。轉型金融要求可衡量、可報告、可覈查,對企業主體信息披露的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均提出較高要求,商業銀行要加強先進技術運用,強化盡職調查、貸前評審、貸後管理。

三是兼顧多目標,強化ESG管理。轉型金融要兼顧能源安全、物價(通脹)、就業和收入分配、社區發展、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因素。在多目標下,需要轉型企業、金融機構按照ESG要求開展,加強聲譽風險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