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車主因眼睛小被誤判開車睡覺?駕駛員監測系統亟待優化

  DMS系統的算法中存在Corner Case(邊界條件)。

車主因眼睛小被輔助駕駛系統誤判?

近日,有用戶發表微博稱, 他在使用小鵬輔助駕駛功能的時候,因爲自己的眼睛比較小,所以被系統判定爲“開車睡覺”,從而被扣除了智駕分。隨後,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微博上@小鵬汽車互聯網中心副總經理劉毅林,要求處理該問題。劉毅林回覆表示:“在優化了。”小鵬汽車官方微博也回應稱,自動駕駛產品同學連夜收到優化需求。

這並不僅僅是小鵬汽車一家的問題,汽車KOL常巖亦表示因爲眼睛小觸發過很多汽車品牌輔助駕駛系統的實時警告,常巖稱,通用汽車的Super Cruise會判定他過度疲勞;嵐圖FREE會在冬天爲了讓他別困打開冷風;蔚來ET7認定他開車疲勞和走神。

出現上述誤判,原因在於車輛配備的DMS(Driver Monitor System)駕駛員監測系統。

雖然技術已得到長足的進步,但尚無企業能夠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即便開啓了高階駕駛輔助功能,駕駛員依舊需要對於車輛運行狀態進行監控。但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或是被宣傳誤導,或是急於嚐鮮,將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當做自動駕駛使用。近兩年來,由於用戶不合理使用駕駛輔助系統,導致事故的新聞屢見不鮮。

爲了引導用戶正確使用駕駛輔助系統,車企大多選擇配備DMS系統,監測用戶行爲,並進行相應的提醒,儘可能避免由於用戶誤操作,引發駕駛輔助狀態下的事故。根據普華永道對2021年中國駕駛事故原因的統計結果,37%的事故與駕駛人員的欠佳狀態直接相關,其中疲勞駕駛、駕駛分神與激進駕駛成爲“罪魁禍首”。隨着2022年L2及以上高級別智能駕駛的陸續上車,對於駕駛員的監控將成爲有效可行規避此類安全風險的最佳方法。

早前,部分車企在推出L2級駕駛輔助系統時,在方向盤上配備重力感應裝置,以確保駕駛者手扶方向盤,並對車輛保持監控。但有不少用戶選購購買重力環等後市場裝置,欺騙監測系統。

近兩年來,DMS系統迎來進一步的升級,通過車內的攝像頭或紅外裝置等,通過對面部特徵的監測,分析駕駛者是否有疲勞、分神等危險駕駛行爲,當駕駛員出現異常駕駛行爲時,可實時提醒和警報。

“DMS系統通過收集眼球、嘴巴等面部細節信息,來判斷駕駛員是否處於疲勞駕駛,或者是否在正確地監控車輛運行狀態,重力環這樣‘作弊’的手段已經很難欺騙系統。”某車企研發工程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視覺識別爲基礎的DMS系統,需要建立相應的模型算法,幫助正確判斷駕駛員狀態。

但和自動駕駛系統一樣,DMS系統的算法中也存在Corner Case(邊界條件)。

“‘小眼睛致系統誤報’很大可能便是算法中並未錄入相應的面容模型,將小眼睛誤認爲是閉眼了。”上述工程師表示,在汽車設計當中,很難考慮到所有的情況,譬如座椅相關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可能只能適配90%或者95%的用戶體型,那麼座椅的舒適性和位置調節就很難滿足其餘10%或5%的用戶。

常巖認爲,有一些汽車供應商來自於歐美國家,或者說開發相關功能的用戶數據基礎是以歐美人的身體條件爲主進行的,而亞洲人在五官、身材方面都不太一樣,所以應該引起汽車廠商和供應商的重視。

億歐智庫的研報顯示,DMS硬件由於對整車融合要求高,且需達到車規級,因此行業壁壘高,而具有先發優勢的國際企業在充分釋放技術儲備紅利的情況下,逐漸在芯片、傳感器攝像頭與其他光學硬件方面佔據大半壁江山,其產品主要搭載於中高端車型。

目前,國內DMS系統裝配率處於較低的水平。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標配有DMS的中國乘用車(不含進出口)新車上險量爲54.33萬輛,搭載率爲2.66%,同比增速達228.87%。

在中國汽車市場,智能已經和汽車產生了較強的關聯,自動駕駛、高階駕駛輔助等功能已成爲汽車產品的新賣點,直接影響用戶安全和正確操作行爲的DMS系統或將迎來爆發。據億歐智庫預測,2025年DMS系統裝配率可達25%,2020~2025的複合增長率則可高達8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