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晒照,让刚订婚的女子被造谣成会所技师。一次染发,让保送研究生的女子遭受污言秽语。当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时,网络暴力正成为许多人的不可承受之痛。

在澄清、谴责之外,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让屏幕背后的键盘侠不再肆无忌惮,则成为更多人的关注焦点。

网络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2008年7月初,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第三次开庭。这起案件备受瞩目,因为该案原告虽不是“人肉搜索”的第一个受害者,却是第一个采取法律武器的维权者。

当年12月,该案一审宣判,两被告构成侵权,赔偿共8000元精神抚慰金。这是法院首次以判决的形式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民事责任制裁。而十余年过去,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甚至已成为互联网的一大痼疾。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青少年网络安全研究”调查数据显示,17.4%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遭受过网络暴力。

最近,“女子晒订婚照被造谣成会所技师”、“毕业生因染粉红色头发遭网暴”又将网络暴力带入公众视野。

人们为什么会参与网络暴力?有研究者曾从心理层面分析,网络暴力的动机通常分两种:道德审判,或宣泄式的恶意攻击。

前者常发端于热点舆论事件,往往起始于正义和道德的初衷,但当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参与,初衷逐渐被掩盖扭曲,最后演化为打着道德旗号肆意谩骂、曝光隐私、现实谴责。

后者则始于情绪宣泄和网络舆论所进行的纯恶意性攻击,也称网络欺凌,有特定的舆论领袖和有特定的回应。

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从法律层面而言,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主任安翔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成本很低,甚至于没有成本。“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接受刑事追究或行政拘留的人还是比较少。”

此外,由于事后维权成本高、取证难等问题,更加纵容了网络暴力的泛滥。

网络暴力不是“开玩笑”

“这是开玩笑,如果有侵犯到作者的话,作者可以私信我删除。”在俞女士被造谣成会所技师后,眼见事情越闹越大,有评论网友曾称只是“开个玩笑”,后删除谣言。

只是开个玩笑吗?这种“玩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仅2022年,就有两起公开报道与网络暴力相关的自杀案件发生。1月,寻亲男孩刘某州自杀,网络暴力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4月,上海一女子因打赏为父亲送菜的外卖员200元,而被网暴坠楼身亡。

2020年,来自杭州的小吴因取快递被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小哥”。之后小吴被公司劝退,陷入抑郁状态,找工作屡屡碰壁,就连男朋友的工作也丢了……她称自己遭遇了“社会性死亡”。

而据媒体报道,在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后,小郑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严重失眠,吃不下饭。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曾指出,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涵盖多种违法行为,包括网络诽谤、人肉搜索、网络骚扰等。

安翔解释,如果是比较轻微的网络暴力,一般而言会构成《民法典》中所说的侵犯名誉权,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进行赔偿、赔礼道歉。同时,还可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一定处罚,甚至行政拘留。

如果性质特别恶劣,给当事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且社会危害性比较大,就上升到《刑法》范畴。安翔表示,目前实践中主要是按照诽谤罪来论处,诽谤罪一般需要受害者自己到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此外,网络暴力还可能涉及侵犯公民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等。在网络上造谣生事、散播虚假言论,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还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

如何更好遏制网络暴力?

在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后,小吴并没有不了了之,而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之后该案由自诉转公诉,两被告人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并写入今年的两高报告。“让更多群众知道网络诽谤他人不只是侵犯个人权利,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可被公诉,网络空间也必须守法。”最高检工作报告在重要问题释义中指出。

如何更好遏制网络暴力?目前,我国有包括《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在内的多部规制网络空间的专门立法,还有其他涉及互联网的相关法律。

今年6月,《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发布。后者特别提到,网络主播不得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实施网络暴力。

在地方上,《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草案)》近日提请审议。其中提到,个人发布违法信息最高拟处罚10万元,在网络上发布违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信息的,个人最高拟处罚1万元。

与此同时,也有评论指出,随着网络暴力问题愈加凸显,应用更精准的法律条款来规制。

今年两会期间,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联名议案,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还有专家建议,应加大对网暴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进一步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有效提升网络暴力应对的效率。

安翔认为,对于网络暴力,相关部门和各平台应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法律介入力度,降低法律介入门槛。与此同时,网友自身行动也很重要。

“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给我们处理网络暴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安翔认为,对于受害人来说,要大胆拿起法律武器,多一些在法律上的争取,力争让加害人受到法律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网暴的俞女士与小郑均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