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海鵬

  [ 在朱增勇看來,在豬價波動下,養殖龍頭開始迴歸理性。一些龍頭養殖企業將發展重心轉向提質增效和下游產業鏈的完善,特別是一些低質量擴張的企業,需要加強種豬、飼料營養技術等方面的研發。 ]

7月初國家發改委組織行業協會、部分養殖企業及屠宰企業召開會議後,豬價迅速降溫。縱觀這一個月的豬價走勢,儘管漲跌並存,但整體下行。8月2日,布瑞克數據顯示,全國生豬均價21.5元/公斤,低於前期高點,不過仍處於今年以來的高位。

業內認爲,當前豬價短期震盪整理,正處於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之中。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價格機制下豬價迴歸過程中常見的市場現象。

布瑞克諮詢高級研究員徐洪志稱,6月末到7月初的豬價急漲,透支了未來幾個月的漲幅。僅通過政府部門發聲穩固市場信心、約談頭部企業、準備拋售凍豬肉等干預措施後,豬價漲勢應聲回落。從更深層次原因來看,國內生豬市場還很不成熟,多數從業者希望賺快錢,缺乏有效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工具,產能和價格長期調控機制尚待完善。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稱,目前,生豬產能總體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前期壓欄大豬會陸續出欄,有利於增加豬肉供給。加之相關部門加強市場調控,穩定供求關係,將促進價格平穩運行。

豬價降溫下的急漲急跌

今年3月中下旬,全國豬價一度跌至11.5元/公斤,然後開啓上漲行情。尤其是6月底7月初,市場普遍預期7~8月生豬供應偏緊,豬價連續上漲,其間無任何回調,單日漲幅超過1元/公斤。

以7月第一週爲例,延續6月下旬的上漲勢頭,豬價先是突破20元/公斤的重要關口,接着在一週內上漲20%,全國均價逼近24元/公斤,國內多地突破25元/公斤。

徐洪志稱,豬價上漲除供需關係確實趨緊外,與壓欄增重、二次育肥等現象增多也密切相關。但無論是去產能導致的供給不足,還是壓欄等投機行爲造成的暫時性短缺,對豬價上漲的推動作用總有限度。

朱增勇表示,豬價短期內快速上漲,是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市場情緒躁動,以及不乏資本炒作。由於豬價快速拉昇脫離供需基本面,7月初,經過國家及時引導,豬價一改單邊上漲趨勢,開始回落。

這一個月來,“急跌急漲”成爲豬價走勢的顯著特點。全國生豬均價從7月5日的23.9元/公斤,快速回落至7月8日的21.5元/公斤;然而,7月10日再度上漲至23.5元/公斤,隨後連續20天震盪走低,7月27日回落至20.5元/公斤,部分省區跌破20元/公斤;觸及低點後,又超跌反彈至8月初的21元/公斤以上。

對於近期殺跌出欄與惜售所造成的豬價漲跌,業內人士解釋稱,近一個月來,豬價頻現單日漲跌幅1元/公斤,甚至超過1元/公斤的大幅波動,讓養殖戶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生豬何時出欄爲宜。因爲在正常的出欄節奏下,如果豬價上漲1元/公斤,意味着每頭生豬增加100多元利潤,否則將減少同樣的利潤。在正常年份,一頭豬的養殖利潤只有200~400元。也正因如此,市場總是出現跟風現象,在連續兩三天下跌後出現殺跌出欄,在上漲兩三天後又轉爲惜售。

然而,從供給基本面來看,生豬供給有保障,豬價勢必要回歸合理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二季度末,生豬存欄43057萬頭,同比下降1.9%,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277萬頭。

朱增勇表示,上半年能繁母豬存欄在4200萬頭左右,生豬產能充裕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特別是豬價回升帶動養殖達到中等盈利及以上水平後,市場各方主體心理預期調整,生豬壓欄現象緩解,豬價開始震盪下跌,但前期虧損較大,挺價博弈情緒此起彼伏。不過,需求持續疲軟,市場逐漸恢復理性,豬價開始迴歸合理水平。

養殖龍頭開始迴歸理性

豬價下行,對頭部豬企的業績帶來巨大影響,今年上半年紛紛大幅虧損。

即便是2021年唯一保持盈利的上市豬企牧原股份,預計2022年上半年虧損63億~69億元,上年同期爲盈利95.26億元。

“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時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導致公司2022年上半年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牧原股份在公告中稱。

根據正邦科技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預計虧損38億~4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5.72%~221.66%。

豬價下行,頭部豬企是受傷最大的羣體。徐洪志認爲,對頭部企業而言,規模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能否在擴張規模的過程中,對“豬週期”形成準確預判,並審慎管理資金鍊,即便是在豬價下行陷入虧損階段,也能夠熬過行業寒冬。

在朱增勇看來,在豬價波動下,養殖龍頭開始迴歸理性。一些龍頭養殖企業將發展重心轉向提質增效和下游產業鏈的完善,特別是一些低質量擴張的企業,需要加強種豬、飼料營養技術等方面的研發。

當然,爲抵禦豬價下行,除養殖環節外,目前,多數龍頭企業已經開展生豬期貨,並佈局下游屠宰、食品加工,甚至銷售端。

對於屠宰加工,徐洪志稱,養殖企業佈局屠宰環節的目的,旨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對沖豬週期波動風險,但也不可避免會在行業資源整合和現金流管理等方面形成更爲複雜的風險隱患。

他認爲,屠宰行業毛利率相對較低,全國規模屠宰廠平均產能利用率僅在30%左右,其核心競爭力在於下游渠道的建設和維護,這一點不可能僅依靠企業在養殖環節的規模優勢和低價策略就能輕易達成。

需要說明的是,豬價的週期波動不能單純依賴規模化水平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朱增勇表示,熨平“豬週期”,核心在於保障生豬生產的穩定,既需要生物安全水平、規模化、組織化、規模效率、成本競爭力等提升,也需要產銷佈局、產業鏈等方面的不斷優化完善。同時,在市場資源配置失靈時,輔以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

飼料成本下跌、仔豬價格上漲

作爲飼料的主要原料,小麥、玉米CBOT價格已經連續三個月下跌。業內認爲,這表明市場對小麥、玉米的未來價格走勢看空,利好國內養殖企業降低採購成本,改善經營效益。

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前各路資本、市場情緒將糧食價格炒得太高,俄烏衝突爆發不到一個月,國際小麥價格就一步到位,上漲50%左右。後期隨着美聯儲加息、歐美衰退預期加劇,以及需求不振,炒作資本撤離,大宗商品基本偃旗息鼓。受近期烏克蘭簽訂糧食出口協議等因素影響,糧價加速回調。

鄭文慧稱,當前糧價比俄烏衝突前還要低,可能隨着調整到位,未來仍有震盪向上的空間,前期一些導致價格處於歷史高位的因素仍未消退,比如黑海地區糧食出口仍有高度不確定性,能源危機、供應鏈危機、全球通脹等問題未得到實質解決,再加上當前全球極端乾旱天氣帶來擔憂。不過,糧價很難再現類似上半年那樣的暴漲行情。

徐洪志提到,今年上半年,飼料用玉米進廠價在2700元~2900元/噸的區間內波動,而豆粕價格雖一度升至5400元/噸的高位,但爲時甚短,大部分時間都在3700元~4200元/噸區間內。當前糧價回落,對生豬養殖利潤空間的貢獻將不及預期。

朱增勇認爲,如果後期玉米等飼料原料逐漸回落,降至上年初期水平的話,預計行業完全生產成本可以下降1元/公斤左右,生豬養殖效益將能夠提升100元~150元/頭。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仔豬價格漲勢較猛,15公斤仔豬價格在800元/頭左右,已相較今年2~3月份翻番。這意味着,市場普遍看好後半年豬市。徐洪志稱,考慮到目前仔豬價格還在上漲,外購育肥模式如果要保持穩定盈利,豬價應不低於20元/公斤。下半年豬價預計在18元~25元/公斤的區間內波動,預計盈利空間每頭最高不超過800元。

朱增勇表示,從7月份開始,外購仔豬養殖戶的完全成本預計超過17元/公斤。隨着四季度供給和消費均會季節性增長,但在供給有保障的基本面下,專業育肥生豬預計將保持微幅到小幅盈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