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佳友在線

騰龍進入無反領域並不算早,但個人認爲它的目標明確且線路清晰,在抓住無反小巧的同時避開原廠本有的鏡頭線路,犧牲部分焦段追求儘可能的光圈與輕巧同時又不忘本來副廠的性價比特性。相形之下這條路是輕鬆且值得肯定的,這一路的經典作品不少,比如2018年的那兩枚全畫幅鏡頭:28-75mm和70-210mm。又比如今天我體驗的這枚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當然了這並不是一個新焦段,只是當開放了X卡口之後的增補之作,但卻也是非常好的填補了市場的空缺。

相比於索尼,其實富士在APS-C畫幅上的鏡頭線並不缺。前者要顧及全畫幅很難大展拳腳而後者則是不僅鏡頭線路豐富,同焦段的產品可選擇也多,甚至如23mm/1.4這枚鏡頭如今已經是第二代。與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焦段接近的鏡頭並非沒有,如Fujifilm XF 16-55mm F2.8 R LM WR又如Fujifilm XF 16-80mm F4 R OIS WR。而有意思的是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就正好卡在了這而至之間,比前者有長焦比後者有光圈,加上本來的輕巧屬性,很難不被X用戶作爲掛機變焦鏡頭去考慮。

17-70mm F/2.8 Di III-A1 VC RXD(型號 B070)的F2.8光圈很重要,它能帶來相當不錯的背景虛化,同時這枚鏡頭廣角端的最近拍攝距離是0.19m而長焦端是0.39m這也就意味着這枚鏡頭可以涉獵更多的題材,同時也可以將F2.8光圈的虛化效果更好的去做一個發揮。當然光圈之外焦段也很重要。

17-70mm等效距離35mm的25.5-105mm,也就是相當於全畫幅中24-105mm,這個焦段其實屬於一個萬精油的焦段,官網上認爲這枚鏡頭滿足了從日常拍攝到長途旅行的需求,當然我個人認爲可能他是從日常到城市旅行,長途旅行不是不可,但越是長的旅行所面對角度會更多可能18-300會更合適,亦或者你可以考慮兩臺機器比如11-20搭配35-150,不過暫時這兩枚鏡頭還沒有X卡口版本,但應該也在不久的將來。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中的VC便是騰龍自家的防抖技術(Vibration Compensation),視頻是未來,所以相比騰龍以往的VC光學防抖,可在視頻拍攝中獲得更好的補償效果。這是一個小亮點當然也是必須考慮的點。

我拿到這枚鏡頭大概也就一週的時間,因爲着急想先做一篇內容,畢竟掐指一算這一月的事情還挺多,於是乎找了上海幾個熟悉的景點嘗試了一下。我個人的粗略感受是這樣的,首先,鏡頭的輕巧是最直觀的亮點,其次對於產品的近攝能力我比較喜歡,豐富了一些拍攝題材,對焦方面由於我拍攝的還是一些小景所以無法給予一個動態的觀點,只能說現階段的體驗是完全沒有問題。至於色彩方面,我其實沒有特別的感覺,你知道的用富士的誰不會設置幾個膠片模擬呢?所以面對這點我只能按下不表。

從細微處看整個產品線,從騰龍涉足無反領域開始,我個人覺得這條路是非常明晰且聰明的,不一味的去堆料走“重工業”,而是在性價比與焦段空缺處找尋機會形成差異化佈局,這樣的做法既省力又討巧還能獲得不錯的口碑,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17-70mm F/2.8 Di III-A1 VC RXD這枚鏡頭就像當時對於騰龍的28-75mm的感覺一樣。這裏的樣片都是將這枚鏡頭作爲一個旅遊鏡頭在上海的一些景點及餐廳拍攝,爲的是可以感受一下它的實戰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