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有多款車型宣佈召回,其中不乏爆款車型。

經統計,10個品牌、14家車企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16期召回信息,涉及車型共計42款,而召回車輛的總量則達到了38.61萬輛,相較5、6兩月23萬輛左右的總量有明顯的上升。

不過相較去年7月同期高達205.76萬輛的驚人總量,今年7月的召回總量倒顯得“正常”了不少。

另外,雖然2022年的汽車召回是以1月的154.26萬輛高位開啓,但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召回總量“僅有”254.47萬輛,相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4.74%,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下去,2022年並不一定能夠“趕超”去年873.6萬輛的召回總數。

迴歸到具體品牌和車型來看,本月佔據召回“榜首”的是吉利汽車,其中生產於2019年12月22日至2021年6月29日的2019款博越汽車召回數量高達94,087輛,召回原因是因缺少“發動機艙蓋未關閉”提示功能,當存在艙蓋未完全閉合狀態時,駕駛員未意識到,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有被意外掀開的風險,存在安全隱患。據悉,吉利將爲涉事車輛免費加裝發動機艙蓋信號開關及線束,及在儀表上實現“發動機艙蓋未關閉”提示功能,以消除安全隱患。

另外,作爲召回榜單的“老熟人”,奔馳此次雖然召回總數不多,但4個批次的召回公告本月最多,涉及車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召回原因主要與排放有關。據悉是因爲車輛低壓燃油管的連接軟管可能因所在區域的較高溫度而加速老化,影響連接的緊密性;以及車輛燃油分配器中殘留的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顆粒可能會損壞燃油分配器和噴油器之間的密封圈,從而導致可能存在不合理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上榜的新能源車型也不少。福特比亞迪、寶馬、起亞和瑪莎拉蒂五個品牌均宣佈召回旗下的新能源車型,其中比亞迪、寶馬和起亞召回的均爲插電混動車型,福特召回的是純電動車型,而瑪莎拉蒂召回的則是48V輕混車型。

各家召回原因不盡相同。福特Mustang Mach-E召回與動力系統控制模塊軟件、電池控制模塊軟件有關,比亞迪唐DM的問題則處在動力電池包托盤有進水風險,寶馬5系、7系插混車型是起動機後部電刷支架有設計缺陷,起亞K3插混車型因ECU數據設計不合理有可能造成排放不達標,而瑪莎拉蒂吉博力和萊凡特的問題隱患則出在48V電池的固定螺栓上。

顯然,隨着新能源車的逐漸普及,新能源車的問題已經不僅停留在動力系統、電驅功能等方面,包括裝配、功能設計甚至軟件都有可能成爲召回原因。

在7月,共有112,421輛新能源車宣佈召回,在召回總數中佔比接近三成。而從新能源車召回數逐漸變多中,一方面能夠看出新能源車仍處在技術發展相對初級的階段,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新能源車普及度正在不斷提高。

(更多召回詳情請參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官網:https://dpac.samr.gov.cn/)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