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實習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唐元    

近日,在兩大頭部短視頻平臺各擁有超百萬粉絲的美食博主“提子”,因拍攝烹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噬人鯊(也稱“大白鯊”)的視頻,引發軒然大波。

目前,警方已控制了相關人員,鯊魚的價值也在進一步評估中。有律師表示,該主播的行爲已涉嫌構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最高或面臨10年以上刑期。

雖然“提子”的賬號已經被相關平臺停用,但是通過網友的存檔翻看,用粗暴的方式烹食巨量海鮮,是這位主播的常用套路——誇張的食材、嬌小的身軀、一驚一乍的呼喊……

從觀感上來講,這些視頻沒有任何美感,純粹是爲了滿足獵奇心理而拍攝,以致最終鋌而走險,跨過了法律的邊界。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層出不窮的“翻車”事件已經成爲視頻平臺“常客”,雖然已有相關措施出臺,但此次事件依然提醒着我們:博出位的“流量密碼”尚需進一步破解。

以此次事件的短視頻平臺爲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短視頻迅猛發展,已成爲網民的主要信息來源渠道之一。7月26日,國內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佈的《2022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大報告》稱,截至6月末,我國網民人數達11.9億,其中,短視頻的使用總時長佔比達近三成,比第二位的即時通訊還要高6個百分點。

在龐大的用戶規模與有限的注意力下,爲了在短短几秒內吸引用戶,短視頻創作者開始“各顯神通”。利用人類天生的獵奇心理,便成爲了一些短視頻創作者的解決方案。碩大的標題、吵鬧的背景音樂、誇張的情節等一系列能夠直接刺激到觀者神經的素材被大量採用,當創作者因此嚐到了流量的甜頭之後,整個過程旋即形成循環,並誕生出了一批生產類似短視頻的“視頻工廠”。

我們應該看到,在現行的短視頻生態下,“視頻工廠”的出現本質上是想用最經濟的方式進行流量積累,再通過直播帶貨、打賞等方式實現變現。然而,在上述生產機制下,內容同質化與低俗化已經成爲了短視頻的行業痛點,並且大大制約了短視頻的進一步發展。

電影《讓子彈飛》曾有一個經典的場景:姜文飾演的“假縣長”張麻子與葛優飾演的“師爺”馬邦德曾就如何掙錢進行過一番討論,馬邦德說掙錢只能跪着,“掙錢,不丟人”;張麻子卻表示,有實力有秩序,他站着就能把錢掙了。

套用在短視頻的生產機制上,這至少提示着我們兩點:一是短視頻的生產者自身的肚子裏要有墨水;二是短視頻生態離不開規範下的導向。事實上,前段時間讓某教育機構“出圈”的“看直播帶貨學英語”就充分說明,市場對於優質的直播是會買單的,且態度也是積極的。

至於規範下的導向,從國家層面到平臺層面,已有不少措施出臺。例如,今年6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與旅遊部印發的《網絡主播行爲規範》中,就提出網絡主播應自覺擯棄低俗、庸俗、媚俗等低級趣味,並引導用戶理性互動、合理消費。與此同時,各大頭部視頻平臺也相繼推出了各類準則,例如顯示網紅所在MCN公司、公佈賬號所在IP地址等,都意在規範平臺生態。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在隱祕的角落裏,還有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算法。需知,在各大平臺上,包括短視頻平臺在內,每一條呈現在我們手機屏幕上的內容都是算法驅動下的結果。

有學者指出,看似非人格化的算法絕不意味着客觀、中立,相反,算法體現出來的效果是有價值觀的,會導致了“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等弊端。因此,在接下來的舉措中,實施算法審計、推動算法向善,或是應有之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