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有多嚴重?爲什麼會產生債務陷阱?又要採取怎樣的防範補救措施?

8月3日,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和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中國論壇共同主辦的《金融資本的陷阱:國際債券對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報告發佈會上,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唐曉陽表示,2008年後的12年間,中低收入國家發行的國際債券(主要是歐洲債券Eurobond)增長近400%,2020年達到17372億美元, 佔這些國家外債比例超50%。而且債券利息高,付息費用佔其利息總支出63.2%,遠超傳統的雙邊與多邊債務, 成爲發債國家債務壓力的主要因素。

唐曉陽指出,非洲國家的國際主權債券增長速度尤爲驚人,10年間翻了5倍, 超過20個非洲國家發行了國際主權債券(常通俗稱爲歐洲債券)。同時,國際債券大多以美元計價,在美元加息週期中,匯率與利息雙重上漲顯著增加了發債國的還款壓力。

在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關於美聯儲加息縮表對發展中國家債務影響的提問時,唐曉陽表示,美聯儲加息縮表政策主要是基於本國通脹等經濟情況而定,並不會在意其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當前美聯儲加息或還不會停止,這對於發行國際債券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以美元作爲定價貨幣的國家會增加很多不確定性。

“2023到2025年,非洲國家將迎來償債高峯。2025年前到期的債務總額逾1060億美元。”唐曉陽表示,量化數據分析發現有8個國家主權債券違約風險較高。其中贊比亞、斯里蘭卡、阿根廷已發生債券違約,造成嚴重的經濟社會動盪。加納、安哥拉、埃塞俄比亞、蘇里南、薩爾瓦多等國也出現債務惡化、再融資困難現象,亟待採取措施,避免債務危機進一步擴大。

唐曉陽表示,債券發行激增與危機源於國際金融資本在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時鼓勵推進新興市場發債,以獲取高額收益。但將缺乏發債經驗與風險承受力的新興國家引入了市場高風險的陷阱,使其在當前經濟下行、美元加息的時期受到多重因素疊加衝擊,經濟週期波動被顯著放大,而發展的可持續性遭遇嚴峻挑戰。

唐曉陽指出,新興國家國際債券發行時出現的順週期、高利率、集中到期、匯率波動、評級短視、用途不當等教訓需要總結改善。國際社會應多方合作,營造符合發展中國家特點的國際金融體系。

對此,唐曉陽提出四點政策建議:

第一,IMF等國際金融機構需要認識到國際債券的潛在風險,幫助發債國充分了解分析不同融資渠道的利弊,尤其是對發展的長期影響。併爲經濟結構脆弱的前HIPC國家提供更多的過渡性優惠貸款。

第二,加強對國際債券資金用途的引導,使更多的資金用於能幫助國家獲得持續收益的生產性項目,從而能增強經濟造血能力,改善財政收入,提高信用評級,便利進一步融資,形成良性循環。而避免依賴發行債券償還貸款,導致利息升高、信用下降的惡性循環。

第三、發行國際債券的貨幣可以多元化。過度依賴美元債券會使發債國受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的嚴重衝擊,而發行多種外幣的債券能更有效地分散匯率風險。

第四,進一步完善適合發展中國家的長期評級機制與市場預警模型。要充分意識到發展中國家受週期性經濟波動衝擊大,而能居安思危,整體謀劃,在經濟繁榮期爲經濟衰退期做好鋪墊準備。國際融資要着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長期平穩發展,而不是爲短期的商業利益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