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0974,閱讀時間:約22分鐘

編者按:韓國古戰電影《閒山:龍的出現》上映,再次讓明萬曆朝鮮戰爭成爲了話題,本文就從國際視野的角度說說這場戰爭對東亞各國的影響。

日本的視野:猴子的野望①

豐臣秀吉早年爲織田信長的家臣,外號“猴子”(也有說法,外號是“禿鼠”)。本能寺兵變之後逐漸開始掌握了日本的政權。只不過早在1577年奉信長命他出兵播磨的時候,他已經有出兵朝鮮進而征服明朝的想法。而之所以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於他個人以及其統治集團的野心。

那麼秀吉本人又爲何執意要發動這場戰爭呢?

▲大阪城公園“猴子”雕像

其實這和唐代白江口以及後世甲午戰爭的目的一樣:挑戰國際秩序。也就是說秀吉想要改變的是以明朝繼漢唐之後重新建立的東亞的朝貢、冊封體系。

這在秀吉給東亞各國的“國書”中都有非常明確的記載。

比如說《續善鄰國寶記》記載:“1590年2月秀吉給琉球的國書中有這麼一段:日本國關白豐臣秀吉……祗今得貴國之奇物……故欲弘政化於異域者……素願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得到了琉球的朝貢物品之後想要“弘化”其國。

然後朝鮮的《宣祖實錄》記錄了同年11月秀吉給朝鮮的的國書:“日本國關白豐臣秀吉……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土貢萬倍千古矣……予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朝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京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

這段話說的非常狂妄,以爲明朝是隨便可“直入”。

但狂妄的還在後面,再來看看收錄於《異國往復書翰集》中在1591年寫給菲律賓的國書:“今也欲徵大明國,蓋非吾所爲,天所授也……某早早到其國……來春可營九州、肥前,不 移時日……若匐匐膝行於遲延者可加征伐者必矣。勿悔。不宣。”

此書信之言語已經將明朝視爲掌中之物,而將菲律賓等國視之爲隨時可伐的弱小蠻夷。

而且即使在第一次雙方停戰期間,其狂妄更甚。

再來看《文祿二歲星集》裏他在1593年11月寫給臺灣的國書:“異邦暇陬向風者……爭先而服從矣。朝鮮國者自往代於本朝有牛耳盟,久背其約,況又予欲徵大明之日,有反謀,此故命諸將伐之……大明出數十萬援兵,雖及戰鬥,終依不得 其利……如南蠻、琉球者,年年獻土宜,海陸通舟車,而仰予德光……”

此書信日期寫於雙方停戰期間,秀吉卻不可思議的將日本比作是比明朝更受人“敬仰”的東亞宗主國。所以朝鮮、琉球、南蠻等國爭相來日本朝貢。如此思維簡直匪夷所思。

▲央視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劇照

而除了秀吉本人之外,經歷的戰國時代洗禮的各大名出於掠奪的目的,也都跟隨秀吉一起踏上了侵略朝鮮的征程。

而這些戰國大名之所以願意跟隨秀吉是因爲日本的戰國時代是在無休無止的搶奪錢糧、人口等各項資源中度過。因而各大名也就養成了用武力搶奪資源的習性。而這種習性也不斷擴大着各大名的侵略他國的野心。

所以當日本統一以後在無錢糧可奪,無資源可掠的前提下,以豐臣秀吉爲首的統治集團很自然的就把“可掠奪”的地區投向了幅員遼闊的明王朝以及作爲附屬國的朝鮮。

甚至當豐臣秀吉在得知朝鮮王京被佔領以後,馬上宣佈“將以大唐(明)關白授於豐臣秀次、準備迎天皇於北京城,並以北京城附近的土地作爲天皇、秀次之領地。”,到了佔領平壤以後,還命出征的將領分領朝鮮土地,一方面搶奪錢糧,一方面強迫朝鮮人只得用日語。

其次還有另一個階層的人也支持秀吉侵略朝鮮。

也就是商人。

▲豐田秀吉照片

自洪武4年日本開始來明朝貢之後,至永樂年間,朱棣在1403年10月與室町幕府簽訂可明日勘合貿易。此後明日之間貿易不斷的增長。日本從中獲得了巨大明朝“回賜”物品的同時,大量的銅錢也流入了日本,這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戰國時代後期,經濟發展趨於穩定,大批商人的出現使得國內市場日趨飽和,向“海外發展”幾乎已經成爲了一個“共識”。只不過此時的商人不同於後世的財閥,遠沒有發展成一個可以左右國家政局的階層。只能依附於各大名之下。而各大名隨着領地的擴大,也有利於商人們發展商業,所以他們給予各大名大量的經濟援助。

等到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商人階層便要求發展中斷已久的明日勘合貿易時。但是由於嘉靖年間的倭亂,即便是隆慶開海之後,明廷也禁止對日貿易。這樣一來得不到更大商業利益的商人無法繳納更多的稅收給大名,因此秀吉便企圖通過使用戰爭來打開朝、明兩國的貿易大門。

所以統治集團在發動對外戰爭的利益點上與秀吉是一致的。

琉球視野:海商與藩屬國的情報②

事實上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戰爭的調兵規模之龐大,明朝最早曾通過琉球這個朝貢國以及中國沿海地區的海商多少已經獲悉了點情報。

▲仲間由紀惠主演的琉球歷史劇:《暴風雨》劇照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收到日本出兵朝鮮的國內奏報則是在1591年7月20日,從琉球海商經福建、浙江的官員傳入。而福建巡撫的奏報則是在8月初2傳到了北京的兵部。另外當月的11日朝鮮派出的使臣也到了北京,並將豐臣秀吉的出兵動向報於了禮部。

也就是說,最晚在8月中旬明朝就從朝鮮確認了7月下旬琉球發來的戰爭即將到來的情報。那麼從琉球發來的情報是怎麼傳到明朝的?又是誰傳出的呢?

這個史料記載於當時的浙江總兵侯繼高所撰的《全浙兵制考》之中。該史書的第二卷《近報倭警》。中有一份由中國海商陳申(明史稿·日本傳中記爲陳甲)所提供的日本情報。當時的陳申於1588年4月自漳州前往琉球經商。到了琉球之後,獲悉了豐臣秀吉出兵的軍事動向,便馬上與琉球中山王府的長史鄭迥作了商討。

鄭迥此人祖上爲福建人,洪武、永樂年間明廷派閩人三十六姓入了琉球,到了鄭迥這一代,曾在嘉靖年間在明朝“留學”。也因此當上了琉球的官。而當陳申向鄭迥請求幫助送出日本情報的時候,鄭迥立刻彙報給了琉球世子尚寧。而且是在琉球受到了日本威脅的情況下:

1586年秀吉便遣使琉球照大明例向日本朝貢。而在1587年平定九州之後,秀吉通過島津家(日後的薩摩)再次要求琉球方面遣使朝貢,並指示如果琉球再拖延就直接發兵。琉球的尚寧王只得遣使日本,並在拜見豐臣秀吉時呈上琉球國王的書信。書信中尚寧王使用明朝的年號,而且以漢文書寫,此舉無疑是想表達琉球爲明朝屬國。但豐臣秀吉卻把琉球的道賀看作是對自己的朝貢。因此到了戰爭即將爆發的1591年9月秀吉還再次遣使要求琉球斷絕與明王朝來往。

但是,琉球世代受明朝恩惠,所以還是趁着朝貢的時候送出了情報。

等陳申和鄭迥的報告於1591年4月到達福建後。福建巡撫趙參魯將這些情報彙總後在7月傳到了北京城。緊跟其後的類似情報在稍後經由在日海商的朱均旺、許儀等人之手傳入了明朝。而這些情報亦見載於《全浙兵制考》之中。

明朝的視野:萬曆皇的堅決主戰與朝貢體系下的戰與和③

戰爭即將到來的消息傳到明朝的時候,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不信日本膽敢發動對明的戰爭,甚至懷疑朝鮮和日本“結盟”。因此1591年10月,久不問朝政的萬曆皇居然親自接見了朝鮮的陳奏使團。

▲央視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劇照

等到1592年4月戰爭爆發以後,此時的明廷才確信了這場國際戰爭已經來臨。而明廷內部對此也產生了各種不同意見。大部分官員認爲朝鮮是最忠實的附屬國,理應派援兵,比如說大學士王錫爵表示:“倭寇佔朝鮮,實爲中國,中國發兵是乃自救”。但時任兵部都給事中許弘綱言則表示:“只聞附屬國爲宗主國守邊,未聞宗主國爲附屬國守邊。”

此時還是萬曆皇親自表態發兵救援,並派史儒、祖承訓二人作爲先頭部隊前往朝鮮。但沒想到兩人接連喫了敗仗,好在這也更讓萬曆皇覺得日本並不好對付。

所以明廷內主張議和的聲音再次響起。比如說7月的時候兵部尚書石星以“寧夏未平”爲由派遣沈惟敬前去議和。

只不過在開戰初的時候萬曆皇是堅決主戰的。這一方面是因爲地緣安全:朝鮮靠近遼東,而遼東則直接拱衛着北京城的安全。如果讓日本完成對日本、朝鮮、中國遼東的地緣整合,那麼後果則不堪設想(比如說日後的九一八)

其次則是以明王朝爲中心的朝貢、冊封體系。

因爲自從朝貢體系建立,朝鮮自始至終都是附屬國中的“典範”。而明王朝作爲東亞的“天朝”,在附屬國危難之際,出兵救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然朝鮮要是被日本滅了,那也就意味着明繼漢唐之後好不容易纔重建的“天朝”的朝貢、冊封體系的崩塌,到時候“天朝”的臉面往哪兒擱?

因此到了8月,萬曆皇命宋應昌爲朝鮮經略,但朝堂之上依然爭吵不休,特別是剛準備啓程的宋應昌在此時被言官御史郭實彈劾,於是拒絕領命,萬曆皇爲此居然破例嚴懲了郭實這個言官,至此,朝堂之上才無人再敢阻撓救援朝鮮之事。而在1593年1月明軍攻破平壤之後,萬曆皇令加發兵餉,並嚴令蕩平倭寇。

由此可見,在救援朝鮮的問題上,萬曆皇在戰爭初是個非常堅決的主戰派。

但是到了1593年4月,經沈惟敬傳達了日本請求朝貢的消息送達了明廷。爲此,朝堂之上又掀起了爭論。爭論持續了兩個月,直到6月,兵部官員接連上奏朝鮮戰事不可深入。萬曆皇纔在9月同意與日本的和談。只不過他同時也下詔宋應昌日本只能冊封,不能前來朝貢。並且要立刻退兵。

可出乎萬曆皇意料的是,派去的談判代表沈惟敬居然篡改了豐臣秀吉的“降表”,並且呈給了明廷。

當接到“降表”後,兵部尚書石星立刻接見了由沈惟敬陪同的小西飛(小西行長兒子),小西飛則滿口答應了明廷的全部條件。於是石星將日本願意“投降”的結果上奏給萬曆皇,萬曆皇則非常滿意的準備冊封豐臣秀吉爲“日本國王”。

但事實上豐臣秀吉的真實意圖並不是嚮明朝“投降”,所以日軍始終盤踞在朝鮮南部海岸沒有撤回,因此明廷派去的冊封使團也一直滯留朝鮮,沒有前去日本冊封。而後冊封使團的正使李宗城在得知真相後居然拋下使團,隻身返回並嚮明廷報告日本根本就沒有“投降”。這樣一來朝堂上的言官開始對石星發起了彈劾。

▲明軍全面碾壓日本

面對此等狀況,萬曆皇還是選擇了繼續完成冊封,因爲如果能以冊封這樣的外交手段結束戰爭,那對於明朝就是個最好的結果。因此下詔使團副使楊方亨升任冊封正使,沈惟敬任副使,繼續執行冊封任務。1596年9月,使團終於到達了日本。此時的沈惟敬和小西行長再也瞞不住實際狀況。得知自己要被冊封爲“日本國王”的豐臣秀吉在大怒之下不僅拒絕了明朝的冊封,更是在次年1月再次集結重兵入侵朝鮮。

此舉也意味着雙方的在朝貢、冊封體系下的和談正式破裂。

而冊封使團的楊方亨等人回北京後,朝堂之上又發起了對石星的彈劾,萬曆皇也在震怒之下詔嚴班了石星、沈惟敬等人。而之所以嚴辦石星,是因爲石星在和談上受到了矇蔽,這也使得萬曆皇對形勢做了錯誤的判斷。

於是,明廷不得不第二次救援朝鮮。而萬曆皇在此次戰役中則更加堅決的主戰。

因此在第二階段中,明廷調集了總兵力10萬的大軍,遠超第一階段的不足5萬人。甚至遠調四川、廣西等地的兵馬入朝作戰。雖然軍餉巨大,甚至超過了明廷的年入稅收,但萬曆皇令官員捐俸。並且加重了國內的稅收,也要將軍需送往朝鮮。

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後,明朝聯軍取得順天、露梁兩場決定性的勝利後,歷時7年的援朝戰爭終告結束。此時的萬曆皇寫了下氣勢磅礴的《平倭詔》。

其中的這幾句足見萬曆皇的主戰態度:“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跳梁者雖強必戮。”

而被蹂躪了7年的朝鮮,也展現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朝鮮的視野:國土上的抗戰

戰爭之中總有貪生怕死的小人,比如說朝鮮君王,不在國土上做抵抗,而是能跑多遠跑多遠。(真和慈禧有的一比)但也有打到滿城被屠,也拒不投降的。本章節就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介紹下朝軍在沒有明軍參戰的情況下取得的三大捷。

1.第一次晉州大捷。④

1592年10月,朝方在第一次晉州城攻防戰中的大捷是“壬辰倭亂三大捷”之一。朝方守城的是晉州牧使金時敏、義軍的郭再佑、崔慶會等人。

▲韓劇《懲毖錄》劇照

晉州則是現在韓國慶尚南道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市。在百濟時代,晉州被稱爲”居列城”。公元995年,高麗將此地更名爲晉州。朝鮮時代開始以後,晉州所在地的行政機構稱爲晉陽大都護府。最高行政官員則被稱爲“牧使”(和隋唐的節度使有區別)

從地理環境上來說,晉州城周圍高山環繞,沿岸一帶是寬闊的平原,而且還是連接全羅、慶尚兩道陸路交通的地上要塞,也是洛東江與南海沿岸一帶水路相匯的連接點。其地理位置及其重要。

▲韓劇《懲毖錄》劇照

而在戰爭爆發後,朝鮮各地義軍四起,尤其是全羅、慶尚兩道的義軍嚴重干擾了日軍從釜山到朝鮮各處的補給線。最嚴重的一次則是在毛利輝元爲秀吉修建邸宅的時候,遭到了朝鮮義軍的頑強抵抗。再加上李舜臣牢牢掌握的制海權始終威脅着朝鮮西南部的日軍海上交通線,於是日軍中的細川忠興、木村重茲等人在當年9月底計劃對晉州城發起了攻擊。希望可以以晉州城爲據點鎮壓全羅、慶尚的義軍,順便從陸地上進攻李舜臣的水師基地。

到了9月23日,日軍向晉州進兵,26日已佔領晉州附近的鹹安城。10月4日,2萬日軍就包圍了晉州城。此時守城的是金時敏率領的3800人的朝鮮軍。由此展開了第一次晉州城攻防戰:

10月5日,小部分日軍來到城東的山地,觀察地形。金時敏嚴令不得出戰,只命令城中老幼婦女皆穿男服,以此來震懾日軍。

動圖1 韓劇《懲毖錄》片段:晉州攻城戰中朝鮮婦孺參戰

10月6日日軍開始攻城,並以火繩槍在後排向城樓射擊,但是並未奏效,反而是城外的義軍在入夜之後,對日軍發起了夜襲。

10月7、8、9三日,日軍不停的以火繩槍和弓箭等遠程武器繼續向城內射擊,還抓來附近百姓和兒童向城內喊話勸降。並開始堆積土坡,製造雲梯等攻城武器。

10月10日,日軍發起了總攻擊,細川忠興的弟弟戰死。而朝方的主帥金時敏也戰死於此戰中。

動圖2 韓劇《懲毖錄》片段:晉州城外圍郭再佑義軍突襲

10月11日,久攻不下的日軍只得撤退,在這場爲期6天的戰鬥中,晉州軍民在日軍壓倒性的優勢前面,並未讓攻城日軍佔得便宜,外圍的朝鮮義軍也不斷的在日軍後方襲擾,終於以少數兵力取得了陸戰中,朝方的第一次大捷。

動圖3 韓劇《懲毖錄》片段:金時敏被日軍火槍擊中陣亡

而如果日軍第一次晉州城攻防戰中獲勝,那麼下一步日軍就可以佔領了全羅、慶尚兩道,其結果就是平壤以南的朝鮮陸軍和李舜臣的水軍都會失去根據地。從而使得日軍在充分的物資補給下攻略朝鮮北部,到時候明軍將迎來更加艱苦的拉鋸戰。

▲韓劇《懲毖錄》劇照

所以日軍的這次失敗也激怒了秀吉本人。所以在雙方還在議和的1593年6月,秀吉親自下令日軍一定要攻下晉州城,爲此,日軍集結了9萬多兵力發起了第二次晉州城攻防戰。而領兵的是包括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小早川隆景等人組成的“豪華配置”,由此也可見晉州城的重要性。

令人惋惜的是第二次攻防戰中,朝軍戰敗,日軍屠城,城中男女老幼6萬人被屠殺一空,日軍甚至建起了耳塚。

2.閒山島大捷⑤

當朝鮮國王在國土淪喪之際倉惶北逃的時候。朝鮮南部的海域卻是另番景況。因爲此時的朝鮮有兩支水軍主力,一支是慶尚道水軍,一支是全羅道水軍。而統領全羅道水軍的就是李舜臣。

李舜臣,字汝諧,京畿道開豐人,生於1545年。1576年32歲的他在咸鏡道武舉中榜,後在對女真人戰鬥中多次立功。倭亂爆發前,47歲的李舜臣已被相臣柳成龍提升爲全羅道水軍左使。隨後的李舜臣對水軍做了很多的改良,特別是造出了龜船(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戰爭事典|吹得神乎其神的朝鮮龜船,在壬辰倭亂中沒什麼卵用?》裏,科普了龜船的知識。)

▲央視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劇照

而戰爭爆發後的日軍水師經常在朝鮮南方海域中尋找朝鮮的水師。雙方最早的接觸是在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李舜臣命前鋒魚泳潭、龜船指揮使申汝良先行,右水使李憶祺率部爲後軍,自率中軍由麗水基地出發,於5月7日來到了玉浦海面,突擊了50餘艘停泊在此處的日軍戰船。毫無防備的日軍被擊沉了了26艘戰船。

也就在當天下午,剛撤出戰鬥的李舜臣艦隊正在從巨濟島北上的路上,在永登浦海面又發現了5艘日本戰船,於是一舉全部擊沉。第二天,在行進赤珍浦海面時,再次發現了並擊沉了敵船13艘。這就是朝鮮史上著名的“玉浦海戰”,三次戰鬥共擊沉敵船44般。

這是豐臣秀吉發起戰爭後的第一次慘敗。

到了5月29日,雙方再次展開了“泗川海戰”。此時遭到慘敗的日軍,向泗川海面逼近。李舜臣得知後,帶領23艘戰船準備迎戰。當日軍戰船駛進泗川港後,就放開海面航路以誘李舜臣進港,準備圍殲。但是熟知海面條件的李舜臣發現日軍居然讓出了航路,就知道日軍肯定有伏兵,便故意在進港時調轉船頭,以此反過來誘日軍。

急於求勝的日軍果然中計。紛紛棄港而出,等到與李舜臣的艦隊相遇時海潮又起了變化:日軍處在了逆流。在進退兩難之際,遭到了朝鮮戰船的猛攻,尤其是在龜船強大的攻擊力前,日軍戰船接連被擊沉。戰鬥中李舜臣的左臂中彈,仍指揮作戰。而大敗的日軍總共被擊沉了121艘戰船。

緊接着6月4日,李舜臣接到情報,日軍戰船在唐項浦西海面出現,便決定先發制人。5日晨李舜臣先以4艘龜船爲前鋒,首先發起了攻擊,擊沉了4艘日軍戰船後,發現日本有棄船登陸的跡象,於是決定後撤誘敵,並在6日凌晨率艦隊在唐項浦入海處設伏,追擊而來的則再次中伏,26艘戰船除逃出一搜外,其餘都被擊沉。7日,連續作戰的朝鮮水師在回全羅道的路上在慄浦海面又遇見了7艘日軍戰船,結果也無一例外的都被擊沉。

此次爲李舜臣的第二次主動出戰,從“泗川海戰”開始到“慄浦海戰”結束,日軍水師接連大敗,總共被擊沉大小戰船150餘艘。戰死了數千人。

▲韓劇《懲毖錄》劇照

也就是在接連的慘敗下,7月7日,決定性的“閒山島”海戰爆發。此時李舜臣再次接到情報得知日軍70多艘戰船正在前往巨濟和固城之間的見乃梁,便率軍與慶尚道艦隊匯合後一起迎戰。8日清晨,朝軍在乃梁附近發現日軍戰船後。李舜臣決定再次誘敵,而日軍則不出意外的又中計。

▲韓劇《懲毖錄》劇照

此時的日軍在將領脅坂安治率領下開始了對李舜臣艦隊的追擊。李舜臣率軍邊戰邊退,終於成功的將日軍誘入了閒山島附近海域。

動圖4 韓劇《懲毖錄》片段:閒山島海戰李舜臣艦隊誘敵

編輯 搜圖

閒山島是朝鮮南端固城和巨濟島之間一個小島。此處海域深闊,並且在固城和巨濟島之間形成了一個倒八字,是個天然的海戰伏擊場。所以當日本追擊李舜臣進入此海域後,李舜臣立刻下令船隊展開鶴翼陣,早就埋伏在此處的朝軍戰船從兩翼包抄了日軍。

動圖5 韓劇《懲毖錄》片段:閒山島海戰李舜臣艦隊包圍日艦

而被三面包圍的日軍戰船受到被近距離炮火打擊後,整整60艘戰船被擊沉。

動圖6 韓劇《懲毖錄》片段:閒山島海戰李舜臣艦隊圍殲日艦

接着,李舜臣又一鼓作氣向安骨浦爲基地的日軍後續艦隊發動猛攻,激戰一直到7月13日才終止,李舜臣的艦隊又連續擊沉了日軍戰船40餘艘。此後的日軍徹底喪失了朝鮮西南部海域的制海權。

閒山島海戰以後,日軍除了釜山港以外,再也沒有了補給的基地。進攻勢頭逐漸減弱,朝鮮也藉此終於撐到了明朝的援軍。

3.幸州城大捷⑥

在朝鮮壬辰戰爭期間,一直有海李陸權的說法。所以除了李舜臣之外,權慄也算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而且和李舜臣一樣,也是柳成龍舉薦的。

▲韓劇《懲毖錄》劇照

權慄第一次指揮作戰是在梨峙防禦戰的時候。此戰發生在1592年7月1日,小早川隆景親自率軍進攻全羅道。權慄爲了阻擊日軍,在必經之路的梨峙、熊峙兩處關隘與其對峙。

梨峙、熊峙的位置是在位蘆嶺山脈(長白山餘脈)的山谷之間。有着易守難攻的天險。也是一道防守湖南平原(韓國南部錦江、萬頃江和東津江流域平原)的天然防線。權慄雖然率領的雖然只是義軍,但當時的日軍苦於後勤補給,所以日軍在7月9日攻破熊峙防線後無力再進攻梨峙。

此後權慄的名聲傳播開來,湖南各地開始響應權慄的募兵。到了當年9月,權慄接到王命:北上“勤王”。

10月,權慄來到京畿道。雖然一路上不斷有義兵加入,但其戰鬥力並不足以收復任何一座失城。所以只能選擇在漢城西南附近的禿城駐紮。

禿城(今烏山市)位於漢江以南的平原地帶的丘陵上。是漢城出入黃海的關鍵據點。而在漢城的宇喜多秀家得知權慄到達禿城後,恐其切斷日軍與漢城南部的聯繫,便立刻撲向了禿城。

但是禿城其實是座山城。這樣的地形讓日軍以往的火槍發揮不了火力的優勢,所以在掌握了制高點的權慄合理的利用了地形打阻擊,再加上外圍的義軍的經常發動夜襲,使得日軍圍困月餘卻未能攻破禿城。只得在11月退兵回漢城,但是在退兵的路上遭到了權慄的出擊,最後日軍大敗。

而禿城之戰後,朝鮮軍隊打通了漢城西南部的海上交通線,這也意味着李舜臣的水師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補給。當然最重要的是爲日後收復明軍漢城帶來了方便。

到了1593年1月,明軍入朝,並且收復了平壤。再到2月,權慄進入幸州山城。由此開始了幸州攻防戰。

幸州位於漢江下游,如果扼守此處就能在陸地上威脅漢城日軍的補給線,同時與明軍一起對漢城的日軍形成合圍。而幸州山城則是在幸州的德陽山上(今高陽)。權慄到此後利用山巒打造了外城防線,然後再在山谷內又打造了內城,並修築了多條壕溝,以用來屯造兵器和水糧。

而此時日軍由於平壤、開成接連丟失,碧蹄館之戰又傷亡慘重,因此只得固守漢城,只不過當各地日軍集結在漢城後,其總兵力規模已經非常龐大,所以後勤補給壓力非常大。但是又沒有勇氣進攻明軍的防線,最後只得將攻擊目標定在了權慄防守的幸州山城。希望藉此打開局面。

2月12日,日軍主帥宇喜多秀家派出了小西行長、石田三成、大谷吉繼、黑田長政、吉川廣家、小早川隆景等人前去攻城。

動圖7 韓劇《懲毖錄》片段:日軍頂着朝軍火炮與弓箭攻幸州山城片段

面對大軍逼近,權慄先下令施放火器,朝軍的各種火銃、大炮便居高臨下向攻城日軍發射。日軍儘管傷亡慘重但依然不斷攻城。中午時分,朝軍火器、弓箭即將用盡。外城被攻破。

攻破外城後日軍開始在內城前丟方雜草準備火攻,朝軍只能利用儲水滅火。但隨着被攻破的外城缺口越來越大,權慄只得本人也持刀參與了內城的白刃戰。朝軍在見到主帥親自出戰後,諸軍兵殊死力戰。久攻不下的日軍最後也只得主動撤離。

但是事實上,日軍的主動撤離是明軍發動龍山戰役所間接造成的。

因爲碧蹄館之戰前,李如松除了命楊元守平壤外、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到了開城與臨津江一線。這樣的佈置是爲了可以隨時威脅漢城。

只不過李如松沒想到的是漢城方面的日軍防守嚴密。所以碧蹄館之戰,李如松才只率少量騎兵就發起了攻擊。而在此戰後,李如松也意識到要全殲敵軍,此時的明軍根本就沒有把握,但是要讓日軍放棄漢城還是做得到的。爲此李如松將下一個攻擊目標放到了屯放着大量日軍糧草的龍山。

▲央視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劇照

龍山距離漢城只有5公里,接到李如松攻打龍山命令的則是遼東軍的精銳查大受部。而當宇喜多秀家率大批日軍攻打幸州山城時,查大受敏銳的發現了戰機,於是決定偷襲龍山。當時龍山倉的守將是宗義智(對馬島藩),他認爲明軍主力遠在開城,權慄的朝軍又被日軍圍於幸州城,所以疏於防範。以至於查大受率部來到龍山倉後,很輕易的就把龍山的糧草燒了個精光。

▲韓劇《懲毖錄》劇照

此時,在幸州城方面,雙方戰鬥已經白熱化,宇喜多秀家接到龍山被偷襲的消息後,以爲是明軍主力趁日軍攻打幸州城時想要對漢城發動總攻,所以才着急下令回撤漢城。

但不管怎麼說,權慄還是打出了個“幸州大捷”。而且從戰略角度來說,戰後的日軍怕明朝兩軍再玩“聲東擊西”,所以只得呆在漢城,堅守不出。

也就在三大捷之後,雙方的和談開始了。但是儘管在和談期間,雙方的小規模的衝突還是不斷。一直到1596年9月豐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鮮後,雙方又爆發了多場大規模會戰,而朝鮮也始終在明朝的支持下堅持着抗戰。只不過明朝不惜國力支持朝鮮抗戰的做法也間接造成了遼東的空虛,這也正好讓女真人鑽了空子。

(在朝軍爲數不多的獨立勝仗中還有一場延安大捷,韓國電影《代立軍》拍的就是延安之戰,但是延安大捷的日軍除了黑田長政部以外,並沒有明確的史料可以證明有別部參與,所以戰役規模和戰略意義也並不大。而且戰役地點是在今天的朝鮮境內,因此韓國一般是將晉州、幸州、閒山島列爲三大捷。)

東北亞視野:努爾哈赤的崛起⑦

明軍第一次入朝總兵力4萬餘,其中當遼東軍就佔了很大的比例:

1592年7月廣寧遊擊史儒、副總兵祖承訓率3千遼東軍入朝,到了12月正式入朝的徵東都督李如松又率7千遼東軍入朝。另外在1593年3月,遼東的第三波2千人的援軍繼續奔赴朝鮮。

而在戰爭第二階段的南原之戰中,此戰雖然戰敗,但是面對兵力十幾倍於己的日軍,楊元率領的3千餘遼東明軍,毫無懼色,最後拼到了只剩十幾人。

也由此可見,遼東軍是明廷東征的主要兵源之一。

當然,遼東提供的不僅僅是兵力,還有糧草。

朝鮮雖然從開戰初就不斷求援,可求援的時候卻沒有備糧。明廷只得自備兵糧。而這一任務的執行無疑又是以遼東爲主。

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記載,在1592年11月,按照十萬兵馬所需,遼東地區就準備了兩月軍糧。此外又將防禦蒙古的九萬石餘糧轉爲徵東用。然後在從各地購買糧草,甚至還提前徵收了一年的糧賦。僅管如此,李如松還是非常擔心糧草的問題。所以東征大軍只出動了4萬餘人。大量的後續兵馬都就地停留在了遼東進行操練以及整修軍械。

12月25日,李如鬆起兵東征,不到半月就玫克平壤。但是之後不久,雙方就陷入了僵持階段,即使和談期間也有大量日軍盤踞在朝鮮南部,爲此明廷只得在朝鮮留下了萬餘兵力,而這部分兵力的糧草又只能明朝獨立承擔,爲此明廷只得再從遼東、山東、天津三處各調一部分糧草來維持在朝軍隊的糧草所需。

但這還不是最絕望。當時的明軍糧草在朝鮮的運輸也是個問題。因爲當時的朝鮮大量青壯年年都在前線與日軍對峙,只能讓老幼婦女在後方運量,但後方各處又盜賊四起,運糧的人根本不敢在白天走路。所以運糧的任務最終還是要讓遼東軍民來完成。

在此情況下,遼東軍民爲運糧可說是動用了一切能動用的力量,同時再加大水運力度。從山東登州等處運送糧草。

由此可見,7年的朝鮮戰爭很大程度的消耗了遼東地區的戰爭潛能。

因此,戰後的明廷對遼東的統治力的確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削弱。而發現機遇的努爾哈齊爲了繼續穩住明朝,分別在1601年、1608年、1611年三次嚮明朝朝貢,自己則繼續進行着統一女真的大業。到了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定國號爲“金”,史稱“後金”。此時的努爾哈赤終於開始他的“反明大業”。並在其後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了明軍。從此遼東的攻守形勢發生了逆轉,明軍只得逐漸退守關寧錦防線。

而且努爾哈赤的崛起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

▲努爾哈赤雕像

薩爾滸之戰後,對於明廷來說,遼東的邊患使得“天朝”的國際地位變得搖搖欲墜。對於朝鮮來說,本來感念明朝的“再造之恩”,但是在努爾哈赤以及後來的皇太極的武力威逼面前,朝鮮只能搞兩頭夠不得罪的“平衡外交”。而別的附屬國也開始了有樣學樣,比如說蒙古也開始了“依附”後金。這樣一來以明朝爲中心的朝貢、冊封體系就慢慢退出了“國際秩序”,直到清初的時候纔有所恢復。

結語 對清日關係的影響

女真人最早只是在與朝鮮貿易的時候才知道了日本這個國家。當努爾哈赤聽說倭寇侵朝的時候,甚至主動上書明廷,請求隨明軍入朝抗倭,雖然後來沒有成行,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女真人一定都明白明朝的滅亡和明軍入朝抗倭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在清王朝建立初,曾試圖同日本建立傳統的宗藩關係。但由於壬辰戰爭後中日關係已經降到了冰點,所以之後的清王朝只能試圖通過朝鮮“引日來貢”。但是這樣的“短視”遭到了朝鮮的堅決抵制。

因爲對朝鮮來說,朝鮮是屈服於女真人武力,並非對明朝的那種心悅誠服。而且女真和日本都是仇敵,如果自己主導讓兩個仇敵變成盟友,其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如此一來,清日兩國的關係關係直到同治年間爲止都只維持在有限的民間貿易上。再之後雙方爲了朝鮮又開始一場東北亞的爭奪:甲午戰爭。

參考文獻:

①《壬辰戰爭與十六世紀東亞世界》

②《明史》卷322《外國傳·日本》

③《宣祖實錄》卷25

④壬辰倭亂--四百年前的朝鮮戰爭 第七章 晉州城攻防戰

⑤火與劍的海洋 第五章 壬辰凱歌

⑥試論壬辰倭亂時期權慄的抗倭活動

⑦明萬曆年間遼東人民的抗倭援朝鬥爭論後金興起與壬辰戰爭的關係從明代援朝抗倭戰爭看女真的崛起

⑧壬辰戰爭的影響論述

1609年薩琉之役及其影響研究

論明神宗與援朝御倭戰爭

略論豐臣秀吉侵朝戰爭的原因

明代援朝御倭戰爭再探析

明末壬辰戰爭與中國海商

明清之際中日貿易研究

試論豐臣秀吉及其朝鮮政策

萬曆年間的壬辰倭亂和福建海商提供的日本情報

也論豐臣秀吉侵朝戰爭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