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魏齊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8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按計劃,繼續在臺島周邊海空域進行實戰化聯合演訓。從8月4日到7日,解放軍圍繞臺島進行演訓活動實現多個突破和多個首次。軍事專家表示,演訓活動中,解放軍彈道導彈首次穿島飛行,海空力量實現瞭解放軍的“臺島周邊行動自由”,展現瞭解放軍“動如雷霆”的堅強意志、“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的強大能力和“勝似閒庭信步”的高度自信。

實彈火力演練,實現“火力自由”

遠程火箭炮的實彈射擊演練,拉開這次在臺島周邊進行的演訓活動的序幕。8月4日,東部戰區宣佈,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部隊在臺灣海峽實施遠程火力實彈射擊訓練,對臺灣海峽東部特定區域進行精確打擊,取得預期效果。此後,東部戰區又宣佈,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對臺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實施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導彈全部精準命中目標,檢驗了精確打擊和區域拒止能力。

張學峯認爲,第一天的實彈演練,表明解放軍實現了“火力自由”,展現了三個層次的能力。第一個層次是火箭炮至少實現了對臺灣所謂外島和臺灣海峽內的離島的覆蓋能力。特別是遠程制導火箭彈具有導彈的精度高、射程遠的優勢,又具有經濟性高的特點。從之前的演練中可以看到,這些火箭彈實現了米級打擊精度,而且經濟性高,可以大量使用,對臺外島、離島的軍事設施進行精確打擊,實現對這些島嶼的火力封控能力。所以這幾個島基本上是掌握在解放軍手心裏的。

第二個能力是常導火力能夠實現對臺灣全島的覆蓋,打擊指揮中心、防空陣地、導彈陣地等。解放軍發射的彈道導彈從外形上來看,和之前閱兵中展示的“東風-15”系列彈道導彈很相似。這種導彈經過不斷升級改進,打擊精度、突防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而且可以使用不同的戰鬥部對不同目標進行打擊。這種戰術彈道導彈的運用,體現出對臺灣本島的重要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比如指揮中心、防空雷達、空軍基地。第三個層面,對臺島東部以及臺島東北、東南部的演訓區發射常規導彈,體現了中方對域外勢力干涉的拒止能力。

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本次實彈火力試射,彈道導彈首次穿越臺島,而且穿越了臺灣“愛國者”導彈密集部署的空域,同時在美國“宙斯盾”系統眼皮底下進行精準打擊。張學峯表示,這可以說是“歷史性穿越”。張學峯表示,隨着技術進步,彈道導彈已能夠實現變軌機動,而高超音速導彈不僅能實現縱向變軌機動,還能實現大範圍橫向機動,這種穿島飛行,對臺灣當局形成強大威懾和嚴正警告。

海空聯合演訓,實現海空封控

除了進行遠程火箭炮和常導火力實彈射擊演練以外,8月4日起,解放軍海空兵力就開始在臺周邊演訓區,進行實戰化演訓活動。根據央視、《解放軍報》以及東部戰區的消息,8月4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連續出動殲擊機、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等多類多型戰機100餘架次,在預定海空域開展跨晝夜聯合偵察、空中加油、制空作戰、對地突擊、支援掩護等實戰化演訓,10餘艘驅護艦聯合封控。而在5-7日三天,東部戰區繼續在臺島北部、西南、東部海空域進行實戰化聯合演訓,持續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能力,重點進行聯合對陸打擊、對海突擊等課目訓練,檢驗聯合火力對地打擊和遠距離空中打擊能力。

8月7日,東部戰區空軍連續出動多批多型戰機,成體系實施島嶼進攻作戰演練,演練重點錘鍊了聯合對地打擊和遠距空中打擊能力。模擬打擊任務完成,多支轟炸機編隊按照預設航線,貫通南北同時雙向穿越臺灣海峽,遂行多軍兵種環臺島進逼懾壓。

有分析認爲,此次在臺島周邊進行演訓活動,完整演練了對大型海島進行海空封控戰役的全過程。對大型海島進行海空封控作戰,通常是首先進行火力打擊,使用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進行精確“點穴”式打擊,消滅掉對方嚴密設防的防空陣地、指揮中心。然後再使用海空力量進行進一步的高密度、高強度打擊,並通過航空兵力量進行電磁干擾和防空壓制作戰,使對方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作戰能力。

然後在此基礎上,要派出航空兵、海上力量,在偵察指揮體系的保障下,進行海上巡邏、空中巡邏和空中禁飛作戰,切斷島嶼和外界的海空聯繫。在封控作戰的同時,還要對島上再次出現的一些防空、反艦以及所謂的源頭打擊平臺,進行進一步打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封控作戰態勢。

有分析認爲,這次在臺海周邊進行的演訓活動,基本上是按照這一程序進行的。在戰時,在這種聯合打擊之下,臺軍防禦體系、反制作戰體系將遭到瓦解,這樣解放軍就可以長時間封鎖臺島,切斷它和外界聯繫,瓦解對方的士氣,爲我後續的作戰創造條件。

抵近臺島東岸,勝似閒庭信步

8月5日《解放軍報》社交媒體賬號發佈了一張解放軍海軍艦艇近距離巡航臺島周邊水域的照片。這張照片上,一名解放軍海軍戰士站在甲板上正在使用望遠鏡進行瞭望觀察。在不遠處,是一艘臺軍的古董軍艦。再往遠處看,就是臺灣島。外界普遍認爲,這是臺島東側海岸,就在花蓮附近。這張照片雖然沒有導彈萬箭齊發的震撼,也沒有全艦“拉一等”進入戰鬥狀態的緊張氛圍,但卻展現出解放軍海軍官兵“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自信。同時,這可以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也具有非常現實的軍事意義。

臺軍認爲,在戰時臺灣的中央山脈以西比較危險,所以會把大量戰機轉移到中央山脈以東的地下基地,比如花蓮附近的佳山空軍基地。按照臺軍的設想,這些東部基地可以躲避解放軍第一波次打擊。在解放軍第一擊之後,這些戰機就可以在地下基地加油、掛彈,快速起飛接戰。這次航行,顯示出解放軍艦艇就在臺島東側海岸,可以說開到東岸一些基地的家門口,甚至就在佳山基地附近。臺軍在佳山基地、花蓮基地的戰鬥機一起飛、一升空就在解放軍艦艇的雷達監視之下,就在防空導彈的打擊範圍內。同時,位於東部的海上力量,在岸基導彈和航空兵的配合下,可以有效拒止外部勢力干涉。此外,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表示,東部戰區的演訓徹底打破所謂的“海峽中線”,在解放軍眼裏沒有什麼“海峽中線”。張學峯表示,解放軍艦機在臺灣海峽以及臺島東部的活動,表明解放軍實現了“臺島周邊行動自由”,體現出整個演訓活動完全在解放軍掌控之下,完全掌握主導權和主動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