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寶 

柬埔寨金邊市的夏天非常炎熱,這天在一家高級酒店裏,工作人員正和往常一樣接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忽然,一輛警車呼嘯着駛來,工作人員好奇地看着從門外走進來的警察,他們非常嚴肅,似乎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
 
警察一到櫃檯就出示了自己的警官證,要求工作人員配合,詢問是否接待了一個黃姓的中國遊客,工作人員不敢隱瞞。
 
黃某陽所住酒店樓層很高,警方認爲他不至於跳樓逃生,但是爲了保險依舊在酒店外佈置了人手。
 

所有案件圖源:新京報、澎湃新聞、中國新聞週刊等
 
很快,警察們打開了房門鎖,他們衝進房間,大聲地用英語說:“放下武器,接受逮捕。”
 
而此時的黃某陽正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猶豫不決,很明顯樓層太高了,如果跳下去絕無生還可能。
 
逮捕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黃某陽表現得十分平靜。
 
他的雙眼有些浮腫,情緒十分冷漠,臉上還掛着一絲淡淡的笑意,絲毫沒有一點後悔的樣子。
 

 
警方從他身上搜出了3部手機,1臺iPad,2個手提箱,17枚戒指,2張中國身份證,10張銀行卡,2張電話卡。
 
顯然他有着周密的逃跑計劃,準備充分。
 
消息傳回國內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一樁滅門慘案終於就此告破。
 

幸福家庭的陰霾
 
2020年8月10日,南寧警方接到羣衆報案,廣西民族大學宿舍樓內發現1男1女在自家屋內遇害。
 
男人是廣西中均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黃貴普,女人是他的妻子,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陳麗琴。
 
被發現時他們已經死亡6天了,根據警方描述,屋內空調製冷被設置成16℃,顯然是兇手爲了減緩屍體的腐爛程度,好爲自己爭取逃跑時間。
 
這對夫妻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別人眼裏的模範家庭,生活一直非常幸福美滿,也沒有與任何人結過仇怨。
 

 
遇害後,律所、學校、家裏親戚還收到過二人手機發來的消息,一切跡象都顯示他們依舊“活得好好的”。
 
如果不是因爲陳麗琴的父親去看望女兒女婿,恐怕還要很久纔會有人發現他們已經死亡的事實。
 
在如此明顯的事實證據面前,警方很快便將犯罪嫌疑人鎖定到他們智商非常高的兒子黃某陽身上。
 


被引渡回國後,警方對黃某陽進行了審訊,從他口中得知了作案動機。
 
疫情之前,黃某陽一直在英國留學,由於海外疫情持續嚴重,所以暫時回國。
 
目前國內疫情緩解,但國外疫情依然嚴重,他不願意待在父母身邊被管教,所以想再次出國。
 
但是父母考慮到安全原因,不同意兒子出國,於是矛盾就此產生並且激化。
 
黃某陽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一時衝動殺害了雙親,隨後席捲家中所有金銀財物畏罪潛逃。
 

 
對於警方來說,這起案件的難點是需要認真對待外界輿論的諸多疑問,既要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又要照顧犯罪嫌疑人的人權。
 
在外人眼中,這樣的作案動機簡直荒唐可笑,只因爲一些爭執便暴起殺人,怎麼看都不像是高知父母能教育出來的孩子。
 
有一位陳麗琴教授的學生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這樣表示:
 
“陳麗琴教授的家庭是典型的美滿家庭,我2007年在陳教授的帶領下學習,那時候每一次陳教授都會非常仔細的指導我,還有幾次看到他只有9歲的兒子,他長相非常可愛,沒想到幾年後發生了這樣悲慘的事情。”
 

 
還有一個姓李的學生這樣說:
 
“我也是陳麗琴教授的學生,我記得陳麗琴教授的聲音非常好聽,她講的課總是深入淺出,能夠將枯燥的文學理論用巧妙的比喻說出來,在她的課堂裏沒有刻板的教條,多的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友好交流。”
 
很多民大學生紛紛發佈帖子,他們最大的情緒並非憤怒,而是不解,因爲事情發生得實在太突然了。
 
唯有一個學生隱約提到:
 
“陳麗琴教授跟我說起過他的兒子,黃某陽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就是性格有些叛逆,因爲兒子想去英國留學,他們夫婦便傾盡自己的財力支持他。黃某陽一直有些孤僻,見到人也不說話,本來以爲他是靦腆,沒想到他會做出如此極端的事情來。”
 

又是家庭教育惹的禍?
 
很多媒體記者來到民族大學,採訪黃某陽的同學們。
 
有些同學反饋黃的爸爸一直以來對孩子暴力,還對媽媽有暴力。
 
黃某陽對於爸爸打自己且媽媽又無動於衷一直耿耿於懷,他很多次都是掛着傷去學校的,甚至還有一次在學校都被爸爸打了。
 
黃某陽的自尊心一定是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打擊,不然也不至於在同學面前說過好幾次“想殺了爸爸”。
 
還有黃的高中同學截取了他曾經的QQ說說,似乎可以爲他的殺人動機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時間從來沒有改變我靈魂深處的叛逆,反倒讓我更容易看穿父母內心的醜惡。”
 

 
的確,當一個人犯下人倫大罪,通常意義上,旁觀者會把弒親行爲歸因爲:父母忽視情操教育,或兒子先天人格障礙。
 
然而從“想殺了爸爸”到真的舉起斧頭,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高牆,到底是被什麼因素打碎了?
 
錯誤、甚至失敗的家庭教育並不罕見,爲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弒親?
 
反社會人格障礙在如今這個時代也廣泛存在,爲什麼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和父母平安相處?
 
更遑論孤僻、內向這種再常見不過的性格,要知道,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平衡,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偏偏黃某陽就如此特殊嗎?可他的案件也並非個例:
 

 
青島一名15歲女孩,打着按摩的旗號,將母親勒死後裝在行李箱裏,共處了將近60個小時才被人發現。
 
她說,她原本計劃週五下手,因爲其他事拖延到週六。
 
她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打消弒母計劃,但她沒有,她認爲母親非死不可。
 
警方問女孩原因時,她說,自己這次考試沒考好,害怕被母親責罵。
 
母親到底對她做了什麼?無非是有時控制不住脾氣,有時嫌棄孩子不夠優秀,但有時又下血本買進口牛肉給孩子喫。
 
她和全天下的媽媽一樣,雖然沒有特別對,但也並沒有特別錯。
 
可弒母案發生後,幾乎全網都在抨擊母親問題很大,教育失敗養出白眼狼。
 
事實真的如此嗎?
 
再來看看更廣爲人知的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
 

 
2015年7月11日,福建某中學教師謝天琴在家中被害。
 
直到2016年2月14日,警方纔發現用活性炭包裹的謝天琴,而這一切都是謝天琴培養出來的北大高材生兒子吳謝宇幹出來的。
 
潛逃三年的吳謝宇終於在2019年4月21日被抓捕,他稱用啞鈴砸死媽媽是“幫媽媽解脫”,內心似乎並不認爲自己的行爲有錯。
 
多麼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父母耗盡全部心血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卻毫不猶豫地殺了父母。
 
類似的案件在國外也有許多,這些孩子的心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成熟,從心理上的“弒親”開始
 
爲了理解“弒親者”的犯罪心理,有犯罪專家使用了英國心理學家漢斯 J. 艾森克的“人格三元素”進行詮釋:
 
外傾性——它表現爲“活在自我世界”的內傾,和“活在客觀世界”的外傾的差異。
 
神經質——情緒是否穩定,情感是否兩極分化,時好時壞?
 
精神質——是否具有孤獨,冷酷,敵意,怪異等負面人格特徵?
 
也就是說,一個活在自我世界,情緒極端不穩定,對外界抱有強烈敵意的人,犯罪可能性要遠高於普通人。
 
但來自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精神分析研究先驅梅蘭妮·克萊因卻認爲: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着弒親的衝動,且成長就是心理“弒親”的過程,每個孩子成長的終極任務,都是和父母分離。
 

 
在人類的社會組織當中,家庭是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單位。
 
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長”式家庭,還是歐美的“家父長”式家庭,亦或是某些母系社會當中的“以母爲尊”的情況。
 
家庭作爲代際延續的一個載體,共同形成了一種不斷發展的形式。
 
於是,無論是從生理層面還是從心理塑造的層面來看——
 
個體的“成長”過程,其實指的就是從家庭獲取和習得屬於整個家庭的文化、素養及氣質的過程。
 
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個體性的完善,我們都會想要在成長過程中擺脫原生家庭影響,隨着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一些源自於西方文化的家庭理論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聖經·創世紀》當中雅各生長經歷,以及神話傳說《俄狄浦斯王》之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圖源:百度百科
 
西方學者認爲,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與諸多神話故事之中,兒子的“弒父娶母”行爲之間存在着對等的關聯。
 
神話傳說當中的兒子殺害了自己作爲前一任國王的父親,是爲了繼承其位置,同時迎娶自己的母親。
 
總的來看是一種對於自己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滿足。
 
而這也反映出一種個體在生理成熟之後心理上,尤其是性心理上的成熟表現。
 
同樣在家庭發展過程當中,也存在一種心理和社會生活層面上的“弒父”以及“弒母”行爲。
 
這種表述指的是個體對於自己父母以及原生家庭所具有的影響的擺脫,尤其是對於父母意志的終結。
 
然而當個體難以承受某些發生在精神和情感層面的巨大沖擊,而將之落實到行動層面之時,往往就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這在精神分析學上,是一種名爲“見諸行動”的心理防禦機制。
 
(將潛意識的慾望作直接的表達,包括採用動作性行動、瀆職或衝動性行爲,以避免自身內在的感覺被察覺。)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些弒親案,都是由於難以和原生家庭完成分離,同時面對着個體的成熟,導致心理發育不健全的孩子最終做出令人震驚的行爲。
 
可對於更多普通孩子而言,他們並非真的想殺了父母,他們只是想消滅父母身上“壞”的部分。
 

好媽媽VS壞媽媽
 
一個孩子最基礎的是非觀,從他生下來被母親抱在懷裏餵養的那一刻起便已經形成。
 
那個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世間美食,滿足他基本生理需求的媽媽,無疑是個“好媽媽”。
 
可母乳總有一天要斷,於是好媽媽被奪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帶來輔食的“壞媽媽”。
 

圖源:孕嬰網
 
爲了宣泄壞的情緒,我們便看到了孩子通過挑食,拒食等方式,來試圖消滅“壞媽媽”。
 
如果這不被允許,孩子會另外尋找宣泄口,比如破壞玩具,毆打媽媽。
 
如果所有渠道都被堵死了,孩子會在痛苦中接受壞媽媽。
 
可這種接受方式不是包容或原諒,而是認爲媽媽就是“壞”的,不可能變好了。
 
即便如此,孩子也不會放棄哀悼。
 
當被父母訓斥時,我們總會在腦海中懲罰父母,甚至殺死父母,每當出現這些想法便會感到強弱程度不等的愧疚和良心不安。
 
這種愧疚感,就是孩子對“好媽媽”的哀悼。
 

圖源:孕嬰網
 
我們意識到,好、壞媽媽其實是一體的,如果消滅了壞媽媽,好媽媽也會消失,我們不願意這樣做。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情感,通常這種時候就只能自己想辦法平衡。

比如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和其他人建立關係,儘量讓媽媽對自己的影響淡化。
 
可有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像連體嬰一樣緊密,當父母在孩子心中又是“壞”的形象時,便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需要宣泄,需要叛逆,可父母不給他們心理上“弒親”的機會。
 
深陷在“二元論”思維中的孩子,認爲自己沒有更多的選擇,要麼殺死自我,要麼殺死父母,否則自己將永遠不可能從痛苦中解脫。
 
每個孩子都是心理上的“弒親者”,只有那些成功斬斷原生家庭束縛的孩子,才能正常長大、成熟。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說:
 
滙豐銀行曾經做過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51%的東亞家長認爲,社會地位比子女的快樂幸福更重要。
 
然而有70%的美國家長認爲,子女的快樂幸福比社會地位更重要。
 
如果有一天,孩子選擇去從事一個讓他快樂,但不一定能提供優越生活的職業,很多家長會覺得成就感不足。
 
我們可以試着問自己,讓我們感到失望的,是因爲孩子真的處於一個潛在的“不利”環境嗎?
 
還是因爲他們所做的選擇,不符合我們對他的人生期待呢?
 
孩子終將要成爲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之愛就是要懂得,如何在孩子的人生裏逐漸退出。
 
這種“退出”並非不參與,而是換一種方式去愛,把過去類似聚光燈下的愛,逐漸轉變爲觀賞他們在自己人生的舞臺上表演。
 
願每個家庭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 課程購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