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优宝 

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多拼?

 

今天您就瞅见了,央视最新一期的《人生第二次》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所有图源:《人生第二次》视频截图

 

来了,就是深圳人

 

今年43岁的黄妹芳来深圳7年了,她在深圳某家电子厂上班,是一个流水线上的普通女工。

 

 

可因为没有落户资格,她的儿子眼瞅着就不能继续在深圳上学了。

 

她也不是没想过像那些广西山村里的老乡们一样,把孩子留在家里,夫妻二人在外地打工赚钱,供孩子读书上学。

 

可她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父亲在外劳务时突然病故,还欠下了巨额外债。

 

逼得黄妹芳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远走他乡,打工赚钱养活家里的弟弟妹妹。

 

那种没有爹娘的日子,其中的滋味她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她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一个孤苦无依的“留守儿童”。

 

她也不是没试着和儿子商量过,在孩子大了几岁后,一次她的丈夫在饭桌上和儿子打趣道:

 

“阿弟,这里的幼儿园太贵了,我们送你回老家上学好不好?”

 

儿子当时就急了:“不要!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黄妹芳的心底,一股力量在不断地生根发芽。

 

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前几年,深圳有一句口号,很火,也很感人——来了,就是深圳人!

 

 

为了安家的信念,一家人从东莞辗转来到这个城市打拼。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来到深圳打工的人,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叫“来深建设者”。

 

而他们的孩子,也有一个专有名词“流动儿童”,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就是流动儿童,即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这也是每个大城市的无奈,深圳的政策还是相对宽容的,只要学位够的话,来深建设者的孩子,也可以一样上公立学校,一直到初中。

 

可从中考以后便成为了一个分水岭,而黄妹芳的儿子,今年刚好读到初三。

 

 

儿子挺争气,成绩一向不错,话虽如此,但还有个现实摆在他们面前——

 

深圳的高中学位本来就不够,即使在深圳读了高中,按照现在的高考政策,非深户的考生还是得回到原籍考试。

 

那么等待这些孩子的结局多半也只有一个,大多数孩子最终只能回老家读书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只要攒满100分便可获得落户资格。

 

 

这里面,拥有大专文凭可获得60分,按时缴纳社保可以每年获得3分,封顶30分,还有其他一些杂项积分。

 

但40岁以上,每年要倒扣2分,并且落户年龄的期限只到45岁。

 

得知这个消息时,黄妹芳已经37岁了,还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女工,攒积分对于她而言,简直比攒钱还要困难得多。

 

可只要有任何一点希望,她便想要拼尽全力地去试一试。

 

为了100分,她的人生开了挂

 

夫妻俩早就过了而立之年,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想要达到100积分,就意味着要去不断地闯关升级。

 

于是,黄妹芳“开挂”了。

 

 

身为流水线上工人,她每天要上长白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

 

可就是这一小时,也被安排得跟打仗一样:

 

“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拆成四等分,一刻钟回家,一刻钟烧饭,一刻钟吃饭,一刻钟原路返回。”

 

晚上下班回来还要督促孩子功课。

 

“只有努力读书才有出路!”

 

黄妹芳一直记着父亲曾对她们这些兄弟姐妹说过的话。

 

 

自从参加圆梦计划后,她简直要忙到飞起,不仅要兼顾家庭、工作,还要参加线下学习。

 

学习的地方在罗湖区八卦岭,而她住在宝安区,每次上课,她都要坐将近2个小时的地铁再走一段路。

 

身为妻子、母亲,一天下来,独处学习的时间只有每天23时以后。

 

那时,她的儿子和丈夫都已熟睡,昏暗的出租屋客厅里,只有一盏发亮的台灯、一部IPAD,黄妹芳微驼着背,听着视频中的课程。

 

 

她从来没有在每天零点前睡过觉,而6时左右就会起床,如果临近考试,她会睡得更晚,起得更早。

 

黄妹芳说:“我希望做我孩子的榜样,尽可能地给他最好的,能争取的就为他多争取。”

 

就这样拼搏了3年后,2018年她终于成功拿到了非全日制大专学历,并且从一线女工做到了“线长”。

 

可这一年她也已经40岁了,落户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今年要扣除她2积分。

 

考下大专学历后看似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但实则却因为年龄更远了一步。

 

但一想到孩子,她决定再次出发。

 

 

2020年,考了5次,黄妹芳通过深圳市总工会 “圆梦计划”考取了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

 

可即使努力如她,也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因为长期缺乏陪伴,孩子越发叛逆了。”

 

想想也是啊,电子厂的工作是七点半到岗,6点左右就要出门,孩子还没醒;等到忙完工作回到家,孩子往往睡了。

 

丈夫为了家庭生计,转型为长途货车司机,常常十天半个月在外头奔波。

 

为此,黄妹芳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从电子厂辞职,去做孩子的“陪读”,干些送羊奶、回收零件之类更辛苦的零工。

 

 

积分还没攒够,但政策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时,站在自己曾经的学校前,黄妹芳有些感慨,丈夫说搞深户积分太难,实在不行就回来,但她坚定地说:

 

自己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吃这么多苦,未来能够更开阔,过得更好。

积分不够,所以要努力!

 

 

儿子是支撑她不断前进的全部动力,每天儿子放学回来后,都会朝着厨房大喊一声:

 

“妈!我回来了!”

 

每次听到这个声音,都让黄妹芳感觉内心一下就安定了下来。

 

那些焦虑与压力,也全都随着看见儿子的喜悦而变得云淡风轻。

 

她总是一边摘菜,一边笑着回应:

“诶!回来了。”

 

早熟的孩子惹人怜

 

黄妹芳是无数平凡母亲的缩影,正如她所说:

 

“在深圳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为了孩子四处奔波,我的故事被播出来,能代表一部分人,能让世人看到我们这些人的真实生活。”

 

同样的话也适用于她的孩子,在《人生第二次》中,黄妹芳的儿子表现出了非常早熟的一面。

 

为了让儿子多见些世面,黄妹芳找到一个好机会,花9.9元让儿子体验了一次击剑课。

 

 

课堂上,儿子学习得非常投入,可一回到家,他竟然向母亲发起了牢骚:

 

“我不报击剑班,不要给我瞎报,我不报!”

 

 

黄妹芳起初很诧异,看了一眼儿子脸上的倔强,她似乎明白了什么。

 

不是儿子不喜欢击剑,而是在心疼父母,因为儿子心里也很清楚,家里的经济条件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兴趣班的花销。

 

她不止一次看到孩子偷偷拿撑衣杆当花剑耍,家里的撑衣杆也不止坏了一次。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为那碎银几两。可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

 

许多原生家庭也都会因此催生出过分早熟的孩子,就像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在动画中展示的那样:

 


明明是个孩子,却成熟得像个大人,“懂事”有时也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但凡事都有两个面,早熟也没有什么不好,它让孩子早早知道不能怨天尤人,让孩子能确定目标努力前行。

 

更让孩子感恩而不是怨恨他那学历不高、落后顽固但含辛茹苦养他长大的父母。

 

相比于被父母宠溺保护在金笼子,对众生疾苦毫不知情,早熟也是一种幸运。

 

而能让孩子不自卑,亦不自欺,更不自负的关键,还是在于被他视为榜样的父母。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本质便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懂得和孩子一起进步的父母,虽是平凡的,却也是智慧的,更是伟大的。

 

 

愿每个妈妈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课程购买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