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化半導體產業鏈的國家意志正式融入法律體系。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芯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將提供高達2800億美元的產業補貼。

從法案構成來看,芯片(CHIPS)板塊內容是重中之重。其中,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投向半導體制造和研發領域,同時,法案還將向在美國建設芯片工廠的企業提供25%的稅收抵免優惠政策,價值約爲240億美元。芯片之外,法案另授權撥款約2000億美元,用於促進美國未來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器人等各領域的科研創新。

從法案雛形到爭論不休、再到塵埃落地,耗時三年左右,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半導體的扶持策略。國內半導體智庫芯謀研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芯片與科學法案》是美國有史以來影響最重大、最深遠的法案之一,也將成爲重塑全球半導體格局的起點。

多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法案欲強化美國自身的半導體產業鏈地位,尤其關注的是先進製程工藝的生產能力和競爭態勢。此外,雖然歐洲等其他區域的非美企業不會直接受到影響,但是涉及到設備等製造類型的關鍵業務,仍會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還提出了針對性的限制性條款,包括禁止獲得補助資金的企業在一些特定國家增加先進製程芯片的產能,期限爲10年,違反禁令或未能修正違規狀況的公司,可能需要全額退還補助款。這意味着,若企業拿到了相關補貼,或不能在中國投資半導體工廠。8月10日,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發聲,表示反對美《芯片與科學法案》不當干預和限制全球工商界經貿與投資合作。

區域自主趨勢加速

近年來,在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科技博弈中,半導體產業鏈的區域性自給自足成爲趨勢,向來全球化的產業開始了逆全球化的現象,新的競爭模式正在開啓。在如今難得一見的政府高額補貼中,足見美國對於佔領半導體制高點的迫切之心,也將刺激各區域加快自主的腳步。

具體到法案中,美國製定了非常詳細的計劃,芯片法案爲美國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527億美元,並進一步細分爲四個領域的基金進行補助。

其一是“美國芯片基金”爲500億美元,佔據了絕大多數資金量,其中又將390億美元用於鼓勵芯片生產,110億美元用於補貼芯片研發,包括建立技術中心等;其二是20億美元的“美國芯片國防基金”,用於補助國家安全相關的關鍵芯片的生產。

其三是“美國芯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共5億美元,用於建立安全可靠的半導體供應鏈;其四是2億美元的“美國芯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用於培育半導體行業人才。

從基金的比例和用途,可見芯片製造是美國關注的核心焦點。美國目前僅生產了大約10%的半導體,並且缺少工藝最先進的芯片,而美國卻依賴東亞生產全球75%的產品。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近期的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全球市場總份額爲46%,實力依然強勁,但是美國本土半導體制造份額從2013年的57%持續下降,降幅超過10%。

也因此,美國從國家戰略層面採取激勵措施來支持本土製造,提升美國自身的產能,同時缺芯、新興市場的發展等問題也加重了美國的行動力度。

巨頭擴產不停歇

芯謀研究認爲,美國政府推出的芯片法案,主要受惠對象是美國企業,尤其是擁有芯片製造能力的美國公司。英特爾、GlobalFoundries(格芯)等美國本土芯片製造巨頭將成爲最大的受益對象。扶持龍頭企業更容易實現規模效應,加速美國實現“美國芯”的夢想。

美光等具有芯片製造能力的IDM公司是第二梯隊受益羣體,對於美國政府來說,IDM 在美國擴產可將更多的產能鎖定在美國國內。對於IDM企業來說,公司可以藉助美國補貼擴大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中的影響力。

與芯片製造相關的美國設備公司是芯片法案的第三梯隊受益羣體,隨着美國芯片製造能力的提升,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將會迎來新的發展高潮,同時美國政府也平息了美國設備廠商對因爲美國製裁而損失中國市場的抱怨。臺積電、三星等國際芯片製造企業是芯片法案的第四梯隊受益羣體,美國芯片設計公司是該法案的間接受益者。

不少半導體巨頭已經做出選擇並付諸行動,晶圓代工企業、存儲芯片龍頭接連拋出合作和投資的新計劃。8月8日,半導體制造商格芯和高通宣佈,雙方將把現有的戰略全球長期半導體制造協議延長至2028年,採購總額將增至74億美元。該協議將確保晶圓的充足供應,並承諾通過擴大格芯位於紐約和馬耳他的半導體制造工廠的產能,來支持美國製造。

8月9日,美光則宣佈,將利用美國政府的優惠政策,在2030年前新增投資400億美元於內存芯片製造業。美光表示,在未來10年,該投資將使美國存儲芯片產能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不到2%上升到10%。

與此同時,韓廠赴美投資的信息也見諸報端,7月底,韓國存儲芯片巨頭SK海力士母公司SK集團,計劃在美國增加220億美元的投資,覆蓋半導體、動力電池、生物科技等多個領域。

很顯然,新一輪的產能擴張競賽已經開啓。近年產能短缺加速了企業擴產速度,雖然當前短期內出現需求下滑、局部過剩的情況,整體而言半導體的產能仍呈現緊缺態勢,芯片資源將是長期的稀缺品。而當前,選擇產地則成爲了重要的博弈點,未來隨着產能推出,全球的半導體行業格局或發生變化。

多國豪擲千億美元

美國芯片法案實施的同時,全球針對半導體產業傾斜的政策、資金比拼也在持續。首先,各區域打造本土完整產業鏈的意圖更加明確。

就在8月4日,韓國《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正式實施。據報道,該法將通過指定特色園區、支援基礎設施、放寬核心規制等,大幅加強對半導體等戰略產業領域企業投資的支援。2021年,韓國就拋出了4500億美元的計劃,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建設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基地。三星和SK海力士自然率先進行佈局,在韓國擴大工廠建設規模。

歐洲近兩年同樣動作頻頻,今年2月提出了《歐盟芯片法案》(Euro Chips Act),據悉,歐盟將使用43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有資金,用於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使歐盟實現到2030年在全球半導體生產的佔有率翻一番達到20%,降低歐盟在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中使用的關鍵部件對亞洲的依賴。

歐盟也着力要求英特爾、臺積電、三星赴歐洲建廠,今年3月,英特爾宣佈計劃投資逾330億歐元用於促進歐洲自主研發製造芯片,包括在德國建設芯片生產基地,在法國設立研發中心,在意大利建設包裝和組裝工廠等。未來十年,英特爾在歐盟的投資計劃總共800億歐元,目前爲該投資計劃的第一階段。

中國作爲半導體新興市場,國內產業鏈正在成長當中,背靠龐大的市場,在複雜外部環境下進一步強化集成電路建設。集成電路、半導體寫入“十四五”規劃中,成爲重要的戰略方向。從企業端看,相關企業也在積極擴張產能當中。

芯謀研究認爲,有美國芯片法案這一實例,歐、日、韓等地區將紛紛效仿,推出各自的半導體政策,維護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實力。在全球格局重塑的前提下,全球主要半導體地區,必然更加註重本國供應鏈自主、安全與可控。

(作者:倪雨晴 編輯:林虹)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